新能源汽车:9月汽车产销首超300万辆,新能源车撑起“半壁江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23:34 1

摘要:10月14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6万辆和322.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6.4%和12.9%,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4.9%。汽车产销历史同期首次超过300万辆!从细分市场来看,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7万辆和1

10月14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6万辆和322.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6.4%和12.9%,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4.9%。汽车产销历史同期首次超过300万辆!从细分市场来看,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7万辆和160.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9.7%。商用车表现同样良好,9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7.6万辆和36.8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9.3%和16.3%,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9.6%。

今年年底,汽车市场将迎来政策切换的关键时期,不少厂家正在积极抓住政策切换窗口期,在近几个月加快供给节奏,部分消费者也在瞄准购车窗口期。从目前态势来看,实际产销量应该会超出年初的预期,新能源汽车也有望超过1600万辆,汽车市场整体情况将好于预计情况。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解读一下新能源汽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其核心特征在于能源类型的革新和动力系统的优化,旨在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排放,推动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具体来说:
(1)纯电动汽车(BEV):这类汽车完全依赖电力驱动,不配备内燃机,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尾气排放,具有环保和节能的特点。
(2)插电混动汽车(广义PHEV):这类汽车结合了电动机和内燃机两种动力源,可以根据需要切换使用。进一步细分,插电混动汽车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PHEV(狭义):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辆,这种类型的插电混动汽车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内燃机继续行驶。
②EREV:发动机不可直接驱动车辆,主要用于发电以供电动机使用,这种类型更接近于增程式电动车。
(3)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这类汽车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来驱动电动机,理论上只排放水蒸气,非常环保。不过,目前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相对较少,可以暂时忽略其市场影响力。

制热原理

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阶段,技术迭代加速,产品力持续提升,消费者接受度显著提高,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

该行业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特征,区别于传统燃油车以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为核心的“三大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在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的40%,是决定车辆续航能力、充电效率和安全性能的核心部件。

相较于传统汽车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部件复杂度持续升级,电控产品加速落地。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主要由水泵、发动机水套、节温器、暖风、散热器及管路等部分组成。由于汽车的发动机系统由电池和电机替代,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模式也与传统燃油车有了很大不同,带来了零部件行业的新增量。

热管理系统构成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传统燃油车更为复杂,从热管理系统构成看:
1)均需空调系统热管理,但在空调制热情况下,传统燃油车可通过发动机余热给车内供热,而新能源车必须主动进行制热;
2)由于动力系统不同,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热管理主要针对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新能源车热管理主要针对电机和电机控制器;
3)新能源车相比传统燃油车增加电池热管理,因为新能源车电池温度过高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涵盖电池系统、座舱空调系统和电机电控系统三大核心部分。电池系统热管理通过风冷、液冷或冷媒直冷实现冷却,同时采用外部加热或内部加热方式应对低温环境;座舱空调系统则通过空调压缩机进行制冷,利用PTC加热或热泵空调实现制热,兼顾舒适性与能效;电机电控系统热管理同样采用风冷和液冷方式散热,确保电驱系统在高负荷运行下的稳定性。这三大系统的协同优化对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安全性和驾乘体验至关重要。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冷却差异

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在冷却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燃油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大量废热,因此其动力系统以散热为主,主要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将热量排出,保障机械部件稳定运行。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性能对温度极为敏感,最佳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在15℃至35℃之间,因此其热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散热,还需具备加热功能,以维持电池在适宜温度区间内工作。为此,新能源汽车普遍配备PTC加热装置和冷却回路,实现精准温控,从而最大化提升电池效率与寿命。这种双向温控需求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和智能化。

(1)上游

涵盖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以及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组件。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具备优势,支撑永磁电机国产化;正极材料决定电池能量密度,湿法隔膜为当前最优选择。2025 年政策聚焦资源保障与材料技术自主化。

(2)中游

核心部件主要涵盖“三电系统”及关键辅助组件。动力电池领域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PACK)的制造,以及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精密控制;驱动电机环节聚焦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的研发与高效能设计;电控系统则涉及IGBT功率模块、车载充电器(OBC)等核心电子部件。此外,高压线束、热管理系统、轻量化结构件等配套零部件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着新能源汽车在续航、安全性和智能化方面的持续突破。

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电驱动系统及其零部件涵盖了多个关键组件,包括多合一电驱动总成、减速器总成、电子油泵、电控脱开机构、P档控制与执行机构、电子P档机构、差速器组件、精密齿轴、精密齿轮及差速器组件,以及电子泵、电磁阀或液压集成模块。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电驱动系统的复杂架构,其中多合一电驱动总成和减速器总成是核心部件,负责动力的高效传输;而电子油泵、电控脱开机构等则确保了系统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此外,精密齿轴和齿轮组件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子泵和电磁阀模块则在冷却和润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整体上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电驱系统:这是驱动车辆行驶的动力源。它主要包括电机、传动机构和变换器。其中,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部件;传动机构包括减速器和逆变器等,用于调整动力输出的转速和扭矩;变换器则包含DC/DC转换器,负责电压转换以适应不同电气设备的需求。

电池系统:作为储能单元,电池系统为整个车辆提供电力支持。它由电芯、模组和电池包组成。电芯是基本的能量存储单元;模组是由多个电芯组合而成的模块;电池包则是将多个模组封装在一起,并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确保能量的安全高效使用。

电控系统:这是控制和管理车辆运行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负责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运作,实现对车辆整体状态的监控与控制;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和管理电池的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电机控制器则控制电机的工作状态,调节其输出功率和转速。

(3)下游

整车制造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的生产,涉及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综合服务则提供充换电服务(如充电桩、换电站和加氢站)和后市场服务(如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维修养护、二手车交易和电池回收),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涵盖多个细分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主要由八大类构成。其中,汽车配件供应类涉及各类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汽车维修服务类包括保养、检测和修理等服务;汽车后装类则聚焦于车载电子、改装升级等附加产品;汽车金融类提供购车贷款、保险及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二手车及租赁类覆盖车辆交易与租赁业务;汽车文化类包含赛事、展览及汽车旅游等衍生活动;报废回收再制造类负责老旧车辆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再利用;此外还包括汽车专业市场类及其他相关业态。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通过充电和换电两种方式实现补能。充电桩可以依据安装位置、充电速度和充电方式等多种因素进行分类。按照安装位置,充电桩可分为公共和私人两类。根据充电速度,充电桩分为快充和慢充两种。快充桩能在较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充电,适合需要迅速补充电量的情况;而慢充桩的充电过程较长,适合长时间停放或夜间充电。在充电方式方面,充电桩分为交流(AC)充电桩和直流(DC)充电桩:

(1)交流充电(慢充)模式是通过充电桩输入交流电,再由车载充电机(OBC)将电网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和整流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充电。由于受限于车载充电机(OBC)的功率,这种方式通常充电功率较小、速度较慢。交流充电的优势在于其对电网的改造要求较低,结构简单,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安装容易且成本低廉,适合家庭和小型充电场景。

(2)直流充电(快充)则通过充电桩内置的模块直接将电网输入的交流电变压整流为直流电,通过充电枪输送至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直流充电的主要特点是高功率和快速充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为车辆充满电。然而,这种技术复杂度较高,对设备要求更严格,导致直流充电桩的制造及安装成本较高。因此,直流快充更适合那些需要快速充电的应用场景,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服务站等。

(1)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2)车企产销数据

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销量增长、技术竞速、比拼升级”的复杂格局。比亚迪汽车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售量约为214.6万辆,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售量约为47万辆,继续领跑行业;吉利汽车上半年总销量达140.92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72.52辆,同比增长126%,新能源渗透率达51.5%;长安汽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35.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为45万辆,同比增长48.8%;奇瑞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汽车126万辆,同比增长14.5%,上半年销售新能源汽车35.94万辆,同比增长98.6%。

由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整合成立的极氪科技上半年累计销量为24.5万辆,同比增长14.5%,其中极氪汽车累计销量为9.1万辆、领克汽车累计销量为15.4万辆;零跑汽车上半年总交付量约为22.2万辆,同比增长155.7%;理想汽车以20.4万辆的交付量位居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造车新势力前三名的门槛从2024年的10万辆提升至20万辆,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量超过19.7万辆,同比增加279%,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蔚来汽车上半年共交付新车11.42万辆,同比增长30.6%。自蔚来汽车开启多品牌战略后,乐道、firefly萤火虫等子品牌开始贡献增量,蔚来汽车第二季度共交付新车7.21万辆,环比增长71.2%。

(2)新能源汽车出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出口105.6万辆,同比增长75.2%。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近期一系列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的政策密集落地,“车”“桩”协同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培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围绕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全球化布局三大主线持续推进。固态电池技术预计在2026年后实现小规模量产,能量密度可提升至400Wh/kg以上,大幅缩短充电时间和延长续航里程,有望彻底解决用户里程焦虑问题。智能化方面,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5—2026年实现城市道路场景下的规模化商用,华为、小鹏、百度Apollo等企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试点运营。产业链层面,上游锂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回收体系建设将成为重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将突破80万吨,再生利用率达到95%以上。国际市场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180万辆,主要目的地为东南亚、欧洲和中东地区,比亚迪、哪吒、长城欧拉等品牌在当地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提升全球竞争力。总体来看,尽管行业即将进入震荡整合期,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仍将驱动长期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