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骂他三遍“别扔”,他还是扔——不是不听话,是大脑正在疯狂实验:这东西掉下去会怎样?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把碗摔地上不是叛逆,是在学重力?
你骂他三遍“别扔”,他还是扔——不是不听话,是大脑正在疯狂实验:这东西掉下去会怎样?
声音多大?
你反应多夸张?
我以前也急,孩子一扔玩具我就冲过去捡,边捡边念叨“别扔了”。
后来才发现,他扔的不是玩具,是期待——期待我蹲下来,和他一起看它弹跳、滚动、滚进沙发底下。
那瞬间他眼睛亮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别急着制止。
给他一个软球,让他砸在床垫上,听那“噗”的一声,看他笑得前仰后合。
你越紧张,他越觉得这游戏好玩;你放松了,他反而慢慢知道:哦,原来这个不能砸地板,那个可以。
他扯你眼镜、拽你头发,不是想气你,是发现你的眼镜会晃,你的头发会飘,你的表情会变。
他正用最原始的方式,研究“人”这个复杂物种。
你皱眉,他记住了;你笑,他也记住了——你的情绪,是他最早的社会教材。
手机被抢?
别急着藏起来。
那不是沉迷电子设备,是他在喊:“妈妈,我想看你,不是看屏幕。
”
你刷短视频时他凑过来,不是打扰,是想挤进你的世界。
每天留十五分钟,关掉所有声音,陪他玩纸箱、叠积木、看云飘——不用说话,就坐着。
你会发现,他慢慢不再抢手机了,因为他知道,你随时都在。
我开始记“行为日记”,不是为了分析孩子,是为了看自己。
哪天他摔得最凶?
是下午四点,我刚开完会,累得不想说话。
哪天他最安静?
是晚上我抱着他读绘本,没看手机的时候。
原来他的“问题”,是照出我状态的镜子。
深呼吸十秒,真的有用。
不是让你忍,是让你从“他怎么又这样”的愤怒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观察者。
你不是在管教一个熊孩子,你是在陪一个正在学习世界的婴儿。
神经科学说,你耐心的回应,会帮他长出未来能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
不是你教他别闹,是你在他闹的时候,没走开,没吼他,没冷暴力——你只是蹲下来,说:“嗯,我看到了。
”
那些你以为的“捣乱”,其实是他生命里最认真的学习。
你不需要完美父母,你只需要不逃。
来源:丹丹育儿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