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以来,猴痘病毒(MPXV)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尤其是克隆IIb和Ib株的出现,让其传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2月15日,全球已报告超过12.4万确诊病例和272例死亡,波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两次宣布猴痘
2022年以来,猴痘病毒(MPXV)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尤其是克隆IIb和Ib株的出现,让其传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截至2025年2月15日,全球已报告超过12.4万确诊病例和272例死亡,波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两次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加快疫苗研发。现有疫苗如MVA-BN、LC16m8和ACAM2000虽源于天花疫苗,但存在抗体衰减快、免疫缺陷人群禁忌症以及预存免疫干扰等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当前需求。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与天花病毒高度同源,亟需新型疫苗提供跨保护免疫。
2025年9月30日,一项由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团队主导的猴痘疫苗研究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名为DAM-NP的“二合一”纳米粒子疫苗。研究在小鼠和兔子模型中证明,DAM-NP能诱导强劲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响应,即使在有预存免疫的宿主中也有效。更重要的是,单剂量接种即可完全保护小鼠免于致命猴痘病毒攻击。这一发现为猴痘防控提供了潜在新工具,也为其他痘病毒疫苗设计开辟了路径。
DAM-NP疫苗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结构设计。研究者选择了猴痘病毒的两个关键抗原:内膜病毒(IMV)表面的M1蛋白和外膜病毒(EEV)表面的A35蛋白。这两个抗原高度保守且免疫原性强,能在恢复期血清中诱导交叉中和抗体。团队将A35和M1串联融合成“二合一”免疫原DAM,并通过GvTagOpti/SdCatcher偶联系统不可逆共价连接到自组装的24聚体铁蛋白纳米粒子(HPF)上。AlphaFold 3预测显示,这种纳米粒子呈球形结构,直径更大,表面突出棘突,便于抗原暴露和淋巴引流。动态光散射和负染电镜证实,DAM-NP颗粒均匀、稳定,抗原性完好,能与M1特异性抗体(7D11、M1H11)和A35特异性抗体(A27D7)剂量依赖性结合,亲和力比单一DAM高100倍以上。
在BALB/c小鼠模型中,DAM-NP展现出强劲的体液免疫响应。研究使用FH002C佐剂配制疫苗,肌注0.2μg或1μg剂量。首免后14天,DAM-NP组血清中针对A35、M1和DAM的特异性IgG滴度显著高于DAM组和猴痘恢复期血清,甚至IgG1和IgG2a亚型也更高,提示平衡的Th1/Th2响应。第二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进一步提升,对VACV-WR的PRNT50达1260-1890,与人恢复期血清相当,比DAM组高5-11倍。新西兰兔模型中,DAM-NP也诱导更高滴度中和抗体,对猴痘病毒克隆Ib株的抑制是DAM组的4倍。竞争结合实验显示,DAM-NP血清优先竞争M1表位,增强中和效力。
疫苗的保护效果在病毒攻击实验中得到验证。小鼠免疫后21天,鼻内感染VTT或致命VACV-WR(35 LD50)。对照组迅速体重减轻并100%死亡,而DAM-NP组体重恢复更快,肺病毒载量降至检测限以下,病理显示仅轻微炎症渗出。H&E染色证实,DAM-NP减少肺泡间隔增厚和炎细胞浸润,提供完全保护。更有意义的是,在预存VTT免疫的小鼠中,DAM-NP不仅不受干扰,还协同增强响应:中和滴度比DAM组高9-129倍,肺和鼻甲病毒清除更快,存活率100%。这表明预存抗体可能放大疫苗效力,适合曾接种天花疫苗人群。
单剂量DAM-NP的潜力尤为突出。小鼠单免0.2μg后,对致命猴痘病毒(5×10^5 FFU)攻击实现完全保护:体重损失最小,恢复最快,肺病毒滴度最低。流式细胞术显示,DAM-NP激活更多生发中心B细胞和滤泡辅助T细胞,促进快速抗体亲和成熟。脾细胞刺激实验中,它诱导更高IFN-γ和TNF-α阳性CD4+/CD8+ T细胞,平衡Th1/Th2响应,增强细胞免疫。相比现有疫苗需多剂,DAM-NP单剂即效,简化接种流程,适合紧急防控。
作为蛋白基纳米疫苗,DAM-NP稳定、易生产,无需冷链,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未来需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验证持久性和对Ib株保护,并与MVA等比较。但其跨保护机制和单剂潜力,已显示出成为猴痘专用疫苗候选的实力。面对病毒变异,类似设计可扩展到其他痘病毒,助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编辑:吃一口小猫
来源:科学屎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