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日前,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等系列出版物在北京发布,故宫博物院也与中国残联共同推出《触摸故宫珍宝》《触摸》等可触摸的文物读本。这些图书画册或通过3D滴胶技术批量印刷,精准对应盲文标注与地理轮廓,或以凹凸点线
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日前,盲文版《无障碍中国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等系列出版物在北京发布,故宫博物院也与中国残联共同推出《触摸故宫珍宝》《触摸》等可触摸的文物读本。这些图书画册或通过3D滴胶技术批量印刷,精准对应盲文标注与地理轮廓,或以凹凸点线等增效设计,帮助视障读者多感官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填补了多领域文化知识无障碍传播的空白,彰显国家持续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的温度和担当。
指尖抚过山川大河的轮廓,掌心感知馆藏文物的脉络。技术赋能和多感官设计下,视障者可以自主构建立体空间概念,感受历史文化肌理。“从小就听说祖国的地图像一只雄鸡在东方报晓,我这次深深体会到了雄鸡是什么样的”;“包括整个桥的结构、样子,像书上说的桥身如虹,通过描述,就能在脑子里构想出特别热闹的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可触摸的语言,既打破了传统图文的信息壁垒,也打开了视障人士认知世界的新大门。无论是领略祖国疆土的壮阔,还是欣然“走进”故宫文化殿堂,每一次变幻莫测的指尖之旅,都是一场“诗与远方”的精神漫游。
保障视障群体的文化权益,是衡量社会文明刻度的长期课题。2017年底,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相关单位发起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多年来为全国多名视障人士送去细致入微、精彩动人的影片解说;2024年两会上,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感叹:“看得见的幸福,摸得着的民主”……一系列关怀举措,让信息与文化不再受限于视力,让视障群体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创作者。想方设法把看不到的内容变成可感可触的体验,帮助视障群体平等享受艺术之美、共绘发展蓝图,是“看得见的关怀”的生动注脚。
从公共道路上的蜿蜒盲道,到书籍画册里的“触觉盲道”,从休闲娱乐场所播放的语音提示,到互联网数字世界的无障碍改造……一个覆盖线上线下的全链条无障碍环境正在加紧构建。帮助视障人士更自信地走出家门、更充分地融入社会、更有尊严地拥抱生活,不仅要实现物理空间的通畅,还要主动搭建通往知识与美的桥梁,不仅要建设好出行的路,还要铺就起“精神的路”。只有真正打破知识壁垒、消除文化屏障,才能让视障者在更丰富的维度上感知生命的丰盛和世界的辽阔。
让每个人平等享受知识的获取、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滋养,是印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刻度。持续织就覆盖多元领域的无障碍建设网络,能不断填补残障人士与世界之间的感知鸿沟。每一条盲道的延伸、每一场无障碍电影的放映、每一本盲文读物的出版,都是对“人人平等”发展理念的具体诠释,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庄严承诺落在实处的有力证明。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