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慧音大师与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如何探讨这个困扰无数家庭的问题。
你家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是否某天突然变得暴躁易怒?
那个活泼开朗的宝贝,怎么突然沉默寡言像换了个人?
作为父母,你是否感到困惑无助,甚至自责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自古就有。
唐代高僧慧音大师曾提出“境由心生”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人的心境会受周遭能量场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这种波动在敏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那个午后。
听慧音大师与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如何探讨这个困扰无数家庭的问题。
“大师,我家丫头这几日像是变了个人!”
李娘子攥着帕子,眉头紧锁。
慧音大师不疾不徐地斟了杯茶。
“施主莫急,且细细道来。”
“前日从外婆家回来,这孩子就整日躲在房里。”
“叫她吃饭也不应,夜里还时常惊醒。”
李娘子说着说着,声音就带了哭腔。
“莫不是莫不是撞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慧音大师轻轻摇头。
“施主可知,这世间最易扰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鬼神。”
“而是我们周遭那些看不见的能量流转。”
李娘子怔了怔。
“能量流转?”
“正是。”
大师指向窗外摇曳的竹影。
“你看那竹子,在风中时而挺立,时而俯首。”
“难道说是竹子自己愿意如此吗?”
“自然不是是因为风。”
李娘子若有所悟。
大师含笑点头。
“人的心境也是如此。”
“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就像竹子随风而动。”
“可我家丫头这变化也太突然了。”
李娘子仍是不解。
“前日还好好儿的,怎么去过外婆家一趟就”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慧音大师轻轻叩了叩茶盏。
“环境的变化,往往最能牵动人的心绪。”
“特别是心思单纯的孩子。”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话锋一转。
“施主可还记得,去年春天的那场庙会?”
李娘子愣了愣。
“记得是记得,可这与丫头有何关系?”
“当时有个卖糖人的老汉,你可还有印象?”
大师不答反问。
“那老汉的糖人摊子前,是不是总是围满了孩子?”
李娘子点头称是。
“但你可曾留意,”
大师意味深长地说,
“那些孩子在离开糖人摊后,是不是都变得特别吵闹?”
李娘子仔细回想,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确实如此!”
“我家丫头那天从庙会回来,也是闹腾了整晚。”
“第二日才慢慢平静下来。”
慧音大师微微一笑。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了。”
“热闹的庙会,嘈杂的人声,甜蜜的糖人”
“所有这些都会在孩子心中激起波澜。”
李娘子似懂非懂。
“可这次去外婆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啊。”
“外婆家一如既往的安静”
“安静?”
大师轻轻摇头。
“施主可曾留意,外婆家最近可有什么变化?”
“比如新添了什么摆设?或者少了什么旧物?”
李娘子凝神细想。
“说起来外婆前些日子得了幅新字画。”
“就挂在堂屋里,很是显眼。”
“画的是是猛虎下山图。”
“猛虎下山?”
大师若有所思。
“那画中的猛虎,可是张牙舞爪,气势汹汹?”
李娘子连连点头。
“这就对了。”
慧音大师轻叹一声。
“猛虎属金,主肃杀之气。”
“挂在厅堂,自然会改变整个屋子的气场。”
见李娘子一脸茫然,大师耐心解释。
“这就好比,若是在屋里摆上一盆清水,”
“整个房间都会觉得清凉舒适。”
“但若是放了一盆炭火,就会让人觉得燥热难安。”
“那幅猛虎图,就像一盆炭火。”
“无形中改变了外婆家的气场。”
“丫头在那里待得久了,心神自然受到影响。”
李娘子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
“总不能不让外婆挂画吧?”
慧音大师含笑不语。
只是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
“施主请看这枚铜钱。”
“外圆内方,暗合天地至理。”
李娘子凑近细看。
“大师的意思是”
“圆能包容,方能立身。”
大师将铜钱放在桌上。
“对待环境的影响,也要懂得这个道理。”
“既要学会适应,”
“也要懂得化解。”
大师说着,又取来一张宣纸。
“来,老衲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八卦图。
“回家后,找一块青布,”
“绣上这个图案,挂在丫头房中。”
“记住,要用青线绣制。”
李娘子仔细记下。
“这有什么讲究吗?”
“青色属木,主生长之气。”
大师解释道。
“能中和肃杀之气,安抚心神。”
“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
大师话锋一转。
“若要真正解决问题,”
“还需从根源入手。”
李娘子急忙追问。
“根源是什么?”
大师却卖了个关子。
“施主先按老衲说的去做。”
“三日后,若丫头情况好转,再来寻我。”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想起什么。
“对了,施主可知道城西的王铁匠?”
李娘子点头。
“自然知道,他家的菜刀最是锋利。”
“那你可知道,”
大师意味深长地说,
“王铁匠上个月为何突然关了铺子?”
李娘子摇头表示不知。
“就是因为他在铺子里挂了一幅蛟龙出海图。”
“龙本属水,与炉火相克。”
“导致生意一落千丈,还差点出了事故。”
李娘子听得入神。
“后来呢?”
“后来经人指点,换了一幅青山绿水图。”
“生意这才渐渐好转。”
“可见这环境的影响,”
大师总结道,
“小到一幅画,大到整个屋子的布局,”
“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生活。”
李娘子若有所思。
“这么说来,我们平日里布置房间,”
“还真不能随心所欲?”
“正是此理。”
慧音大师点头。
“古人讲究风水,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后人往往将其神秘化了。”
“其实说到底,”
“就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大师指着窗外的庭院。
“你看这院子,有山有水,有花有木。”
“处处透着生机,人置身其中自然心旷神怡。”
李娘子环顾四周,果然觉得心神宁静。
“听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这就回去准备。”
“且慢。”
大师叫住她。
“在绣制八卦图时,还有几个要点。”
“一定要在清晨日出时分开始绣制。”
“绣制时要心无杂念,默念'安'字。”
李娘子一一记下。
虽然心中仍有疑惑,
但见大师说得郑重,
也便照着去做了。
三日后,李娘子果然又来到禅院。
这次她的脸上带着笑意。
“大师的方法果然有效!”
“丫头这两日睡得安稳多了。”
慧音大师却不见喜色。
“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若要丫头彻底好转,”
“还需找到问题的根源。”
李娘子顿时紧张起来。
“根源到底是什么?”
大师却不直接回答。
“施主可知道,为何有的孩子容易受影响?”
“而有的孩子却不会?”
李娘子摇头。
“这我倒从未想过。”
“就像同样的风,”
大师举例说明,
“有的竹子随风摇曳,”
“有的却岿然不动。”
“这是因为根基不同。”
大师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的根基,就在于平日里的修养。”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问道:
“丫头平日可有什么特别的喜好?”
李娘子想了想。
“她最爱在院子里玩泥巴。”
“还说要把所有花草都种一遍。”
慧音大师眼睛一亮。
“这就是了!”
“爱种花草的孩子,心思最是纯净。”
“但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就像清澈的溪水,”
“最容易映照出周围的景物。”
大师打了个生动的比喻。
李娘子若有所悟。
“那我们该怎么办?”
“总不能不让丫头种花吧?”
“非也非也。”
大师连连摆手。
“爱种花是好事。”
“关键是要懂得如何保护这份纯净。”
他站起身,在禅房里踱步。
“施主可知道,最好的保护是什么?”
李娘子摇头。
“不是把孩子关在家里,”
“而是教会她如何与外界和谐共处。”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
“就像教孩子游泳,”
“不是在岸上指手画脚,”
“而是要带她下水,亲自体验。”
李娘子听得连连点头。
但心中仍有最后一个疑问。
“大师,您说的这些我都明白了。”
“可具体该怎么做呢?”
慧音大师微微一笑。
“莫急,且听老衲慢慢道来。”
“这其中有个关键,”
“是很多人都忽略的”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停住。
目光望向窗外,似在思索什么。
李娘子屏息等待,心中充满期待。
“这个关键就是”
大师缓缓开口,
“要懂得'借力打力'的道理。”
见李娘子不解,他继续解释。
“就像太极推手,”
“不是与对方硬碰硬,”
“而是顺势而为,化险为夷。”
“对待环境的影响也是如此。”
“不是一味地躲避,”
“而是要学会转化利用。”
李娘子听得入神。
“具体该怎么做?”
大师却不急着回答。
反而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
“施主可知道,为什么有的花儿喜阳,”
“有的却爱阴?”
李娘子被问得一愣。
“这自然是天性使然。”
“不错。”
大师点头。
“人也是如此。”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性。”
“若是顺应天性,”
“就能茁壮成长。”
“若是违背天性,”
“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压低声音。
“老衲这里有个不传之秘,”
“今日就破例告诉施主。”
李娘子连忙凑近细听。
“请大师指点。”
“这个方法说来简单,”
“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
大师从袖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这是老衲多年心得,”
“记载了如何观察孩子的天性。”
“以及如何根据天性调整环境。”
李娘子接过册子,如获至宝。
正要道谢,却被大师制止。
“施主先别急着谢我。”
“这其中还有个关键,”
“若是用错了方法,反而适得其反。”
听到这话,李娘子顿时紧张起来。
“还请大师明示。”
慧音大师沉吟片刻。
“这个关键就是”
就在这时,禅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师父,不好了!”
“山下的张员外带着家眷求见,”
“说他家公子突然不会说话了!”
慧音大师闻言,神色一凝。
对李娘子歉然道:
“施主稍坐,老衲去去就来。”
说罢便随着小沙弥匆匆离去。
李娘子独自坐在禅房中,
手中捧着那本小册子,
心中百感交集。
她轻轻翻开册子,
只见第一页上写着:
“观其行,听其言,察其色。”
“知其所好,明其所恶。”
“顺其自然,导之以正。”
这简短的二十四个字,
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李娘子反复咀嚼,
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她继续往下翻看,
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观察孩子的方法。
比如通过孩子喜欢的颜色,
判断其性格特点。
喜欢蓝色的孩子多半沉静,
喜欢红色的孩子通常活泼。
但这都不是绝对的,
还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册子里还提到,
可以通过孩子睡觉的姿势,
了解其内心状态。
喜欢蜷缩睡觉的孩子,
往往缺乏安全感。
喜欢仰面大睡的孩子,
通常心胸开阔。
李娘子越看越觉得神奇。
这些观察方法简单易行,
却又直指人心。
正当她看得入神时,
慧音大师回来了。
脸上带着几分凝重。
“让施主久等了。”
大师重新坐下。
“张员外家的事比较棘手。”
“那孩子不是不会说话,”
“而是不愿意说话。”
李娘子关心地问:
“可找到原因了?”
大师点头。
“原因就出在他的书房。”
“张员外望子成龙,”
“在书房里挂满了励志的字画。”
“什么'悬梁刺股',”
“什么'凿壁偷光'。”
“满屋子都是苦读的故事。”
“孩子整天对着这些,”
“心里压力太大,终于承受不住了。”
李娘子听得心惊。
“这可如何是好?”
“已经让他把字画都撤了。”
大师说。
“换上了些山水花鸟图。”
“但愿能有所改善。”
说到这里,大师忽然看着李娘子。
“施主现在可明白,”
“老衲方才说的'关键'是什么了?”
李娘子若有所悟。
“大师是说”
“要根据孩子的天性,”
“来布置合适的环境?”
“正是!”
慧音大师欣慰地点头。
“就像张员外家的公子,”
“天性敏感,心思细腻。”
“却整天对着那些苦大仇深的字画,”
“怎能不出问题?”
“而施主家的丫头,”
“天性活泼,喜爱自然。”
“却突然面对肃杀的猛虎图,”
“自然会受到影响。”
李娘子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
“就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环境。”
“善哉善哉。”
大师含笑点头。
“施主果然有慧根。”
“不过”
大师话锋一转。
“这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第二步。”
李娘子急忙追问:
“第二步是什么?”
慧音大师却不直接回答。
反而问道:
“施主可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环境,”
“对不同的人影响不同?”
李娘子想了想。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不同?”
“这只是其一。”
大师摇头。
“更重要的是”
就在这时,禅院的钟声突然响起。
悠扬的钟声在群山间回荡。
慧音大师侧耳倾听,
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施主可听见这钟声?”
大师突然问道。
李娘子点头。
“钟声清越,让人心神宁静。”
“不错。”
大师点头。
“但若是在夜深人静时敲响,”
“就会惊扰他人清梦。”
“可见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的时机出现,”
“效果也大不相同。”
李娘子似懂非懂。
“大师的意思是”
“时机很重要?”
“不止是时机。”
慧音大师意味深长地说。
“更重要的是”
大师说到这里,突然站起身。
“今日时候不早,”
“施主请先回吧。”
“三日后若得闲,再来一叙。”
李娘子虽然满腹疑问,
但见大师已有送客之意,
也只好起身告辞。
临走时,大师又嘱咐道:
“那本册子上的方法,”
“施主可先试着用用。”
“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李娘子连连称是。
怀着满心的疑问和期待,
她踏上了归途。
一路上,她都在思索大师未说完的话。
那关键的第二步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大师说到最关键处却戛然而止?
她回想起大师听到钟声时的表情。
那若有所思的眼神,
似乎暗示着什么。
还有那本小册子,
虽然记载了很多实用的方法,
但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也许,这就是大师说要等三天的原因?
要让她先实践一下,
有了切身体会,
才能理解更深的道理?
想到这里,李娘子不禁加快了脚步。
她迫不及待想要试试册子上的方法。
也许在实践的过程中,
就能悟出那关键的第二步?
夕阳西下,她的身影渐渐远去。
而禅院中的慧音大师,
正站在窗前,目送着她的背影。
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
李娘子回到家中,立即按照册子上的方法观察女儿。
她发现丫头最近偏爱穿青色衣裳。
睡觉时总喜欢抱着枕头蜷缩着。
吃饭时也总是挑些清淡的蔬菜。
这些细节在以往都被她忽略了。
如今对照册子上的记载,
她渐渐明白了女儿的天性。
丫头心思细腻敏感,
对外界变化反应强烈。
这样的孩子最需要安稳的环境。
她想起慧音大师的嘱咐,
找来青布和丝线,
在日出时分开始绣制八卦图。
说来也怪,
当她静心绣制时,
心中默念着“安”字,
整个人都变得平静祥和。
更神奇的是,
当她将绣好的八卦图挂在女儿房中后,
丫头的睡眠果然改善了许多。
但李娘子并未满足于此。
她继续研读那本小册子,
试图找出更深层的道理。
册子里提到,
观察孩子要“观其行,听其言,察其色”。
但她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这天清晨,
她看见丫头在院子里种花。
小小的身影蹲在花圃前,
小心翼翼地给花苗浇水。
“这株月季最喜欢晒太阳了。”
丫头自言自语。
“这棵兰花却要躲在阴凉处。”
李娘子心中一动。
她忽然明白少了什么。
是“知其性”!
就像丫头懂得每株花的习性,
做父母的也要懂得孩子的天性。
但这还不够。
还要懂得如何根据天性,
创造最适合的成长环境。
三日期限将至,
李娘子带着新的感悟,
再次来到禅院。
慧音大师正在庭院中打坐。
见到李娘子,他微微一笑。
“施主眉宇间的愁云散了不少。”
李娘子恭敬行礼。
“多谢大师指点。”
“丫头这几日确实好转许多。”
“不过”她迟疑道,
“我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
大师含笑点头。
“施主但说无妨。”
“我按照册子上的方法观察丫头,
明白了她的天性敏感。
也按照您说的方法调整了环境。
但这些都是被动的应对。”
李娘子组织着语言。
“我在想,有没有更主动的方法?
能不能让环境成为助力,
而不是总要我们去适应它?”
慧音大师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施主果然有慧根。
这正是老衲要说的第二步。”
大师站起身,指向庭院中的一池清泉。
“施主请看这泉水。
它从山间来,往溪流去。
看似被动,实则主动。”
李娘子凝神细看。
泉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
“大师的意思是”
“泉水懂得顺势而为,
却也在不断塑造着周围的环境。
来源:贝拉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