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在教育的原野上 共赴一场深情的耕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21:19 1

摘要:每当站在这方承载着希望的校园里,看着身边每一张满含热忱的脸庞,我总想起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像一片广袤的原野,我们既是播种者,也是守望者。金秋时节,想和大家分享三句藏在教育时光里的心里话,愿我们一同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教育的原野上 共赴一场深情的耕耘

灵宝市实验初级中学校长 潘晓伟

每当站在这方承载着希望的校园里,看着身边每一张满含热忱的脸庞,我总想起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像一片广袤的原野,我们既是播种者,也是守望者。金秋时节,想和大家分享三句藏在教育时光里的心里话,愿我们一同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第一句:教研是学校的“灵魂诗行”,要让每一笔描摹都掷地有声。

常有人说,“没有教研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确实如此,教研从不是案头堆砌的材料,也不是应付检查的流程,它是让教育长出“灵魂”的诗行——少了这一笔笔用心的描摹,再规整的校舍、再热闹的课堂,也难撑得起教育本该有的深邃与明亮。

这份“描摹”,藏在我们为了一堂课的打磨里:可能是深夜灯下反复修改的教案,可能是办公室里和同事争论到面红耳赤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为了帮学生啃下一个知识点,翻遍的一本本参考书。正是这样的较真、这样的深耕,才让我们的课堂跳出“照本宣科”的平淡,有了打动人心的深度;才让我们的教学避开“盲目摸索”的迷茫,有了清晰坚定的方向。如果说教学是一条奔流的河,教研就是让河水保持活力的源头。若只满足于按部就班上课,不思考、不研究,河水终会变成一潭死水,学生也难在其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现在乃至未来,我们要把教研的根扎得更深:集体教研要聚起众人的智慧,让每个备课组都成为“成长共同体”;校级课题要瞄准教学的真问题,让研究成果能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难题;校本课程要接上学生的需求,让每门课都能点亮孩子的兴趣;科技赋能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让技术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好帮手”。

第二句:教育规律是师者的“引路清泉”,要让每一份付出都浸润温度。

“不懂教育规律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句话背后,藏着教育最朴素的道理:教育规律就像滋养师者灵魂的清泉,少了这份浸润,再恳切的付出也如无源之水,难成合格教师该有的育人气象。这份“规律”,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藏在每一个教育细节里的“温度”。

有教无类,是看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如何,我们都要捧出同样的关爱,给他们同样的机会,不让任何一朵“小花”在角落里孤单生长;

因材施教,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有的孩子爱思考,有的孩子爱动手,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要顺着他们的特点设计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

寓教于乐,是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课堂可以有趣,比如用一个小游戏讲透一个知识点;玩也能启智,比如在运动中教会孩子坚持与合作,我们要帮孩子爱上学习,更要帮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教学相长,是记得教育是“双向的奔赴”——我们教孩子知识,孩子也会用他们的纯真打动我们;我们帮孩子成长,孩子也会让我们更懂教育,这份“双向成长”,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还有学以致用的踏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而时习之的坚持(重复是记忆之母)、循序渐进的耐心(欲速则不达)、持之以恒的笃定(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些规律,是前辈们用经验换来的“真经”,更是我们面对教学难题时的“指南针”。

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可能是调皮捣蛋、让你头疼的学生,可能是赶进度时的焦虑,可能是付出很多却看不到回报的失落。但请记得,只要我们守住这些规律,就像握住了“解困的钥匙”——面对调皮的孩子,多一分耐心倾听,就能找到他“调皮”背后的原因;面对进度的压力,多一分从容规划,就能在“慢一点”中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温暖的给予者”:一个鼓励的眼神,能让自卑的孩子抬起头;一句关心的话语,能让受挫的孩子重新振作;一次耐心的辅导,能让困惑的孩子找到方向。当学生犯错时,别忙着批评,先蹲下来听听他的想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别忙着放手,先伸伸手帮他一把。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带着自信与力量,在成长的路上大步向前。

第三句:教育的真谛是“静等花开”,要让每一段陪伴都充满笃定。

常有人问,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想,或许是“不折腾,静等花开”。

我们总忍不住想“快一点”:希望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明天就会用,希望孩子这学期的成绩下学期就拔尖,于是忙着给他们加作业、赶进度,尝试各种“高效”的方法。可教育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的事,它像花儿生长——一颗种子要先在土里扎根,再慢慢发芽、长叶,最后才会开花,少了哪一步都不行;它也像四季轮回,春天播种,夏天浇灌,秋天才会收获,急不来,也催不得。我们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的人,而是“默默守护”的人: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提问、敢探索;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学生掌握实用的能力,让他们能应对未来的挑战。然后,带着耐心等——等那个调皮的孩子慢慢懂事,等那个成绩落后的孩子慢慢进步,等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时间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也许过程会有点慢,也许有些孩子的“花期”会晚一点,但请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急躁,用爱做土壤,用理解做阳光,每一朵“小花”,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绽放时刻。

各位老师,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也是一份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捧着真心,耐住性子,更需要我们携手同行——坚守教研的初心,让课堂有深度;遵循教育的规律,让育人有温度;保持等待的笃定,让成长有节奏。

愿我们都能做教育原野上的“耕耘者”:用我们的爱心,呵护每一颗种子;用我们的责任心,浇灌每一株幼苗;用我们的专业素养,守护每一朵花开。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满园春色,会收获满径芬芳,会为教育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来源:三门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