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符号转译到系统构建:中国设计的实践路径与语言创新研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20:31 1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本文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理论,探索中国设计在新时代中国叙事构建中的驱动路径。本文认为,“两个结合”为中国设计提供了双重支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中国设计扎根于本土问题与时代需求,回应现实关切;同中

文 / 林存真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本文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理论,探索中国设计在新时代中国叙事构建中的驱动路径。本文认为,“两个结合”为中国设计提供了双重支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中国设计扎根于本土问题与时代需求,回应现实关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设计注入深厚的文脉滋养与独特的宇宙观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解析了设计语言在符号、媒介、语法三个维度的创新路径,阐明它们如何激活传统资源、转译时代命题并构建系统性结构,论证了中国设计实践始终坚持“人民性”价值内核,从提炼民众造物智慧到激发全民共创,初步构建了“传统活化—现实回应—语言革新”三位一体的设计系统,为构建中国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启示。

关键词:中国设计 “两个结合” 系统化创新 人民性 国家形象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the theory of the “Two Integrations,” exploring the driving path of Chinese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rrative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Two Integrations” provide a dual support for Chinese design: integra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lities ensures that Chinese design is rooted in local issues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responding to practical concerns; integrating with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jects profound cultural nourishment and a unique cosmological framework into Chinese design.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paths of design language in three dimensions — symbols, media, and grammar — clarifying how it activates traditional resources, translates contemporary propositions, and constructs systematic structures. It demonstrates that Chinese design practice consistently adheres to the core value of “people-orientation,” from refining the wisdom of popular creation to stimulating collective co-creation, and preliminarily constructs a three-in-one design system of “traditional revitalization–practical response–linguistic innov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esign.

Keywords: Chinese design; two integrations; systematic innovation; People-Orientation; national image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深度交织的当下,中国设计正经历从“他者镜像”到“主体建构”的深刻转型。中国设计以中国人民为实践主体,以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为经验蓝本,深植五千年文明基因,回应新时代现实诉求,形成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解释力的独特范式。设计作为关键媒介,提供了将抽象叙事具象化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从文化自觉向设计自觉的转化。

然而,中国设计曾长期面临误区:一是“复古”倾向,将传统简化为纹样、色彩、器型的表层拼贴,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把握;二是“西化”倾向,盲目追随西方现代或后现代范式,导致设计语言与本土现实脱节。这两种路径均使设计处于“被叙述”状态,前者囿于传统,后者受缚于西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中国设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要求设计既不断裂历史文脉,也不脱离现实土壤。前者指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从“器”到“道”的精神提炼;后者指向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逻辑与人民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回应,强调设计作为社会实践的介入功能。二者协同作用,使中国设计得以在“传统—现实”的张力中,构建出具有主体性的表达体系,推动其从“形式美学”向“意义生产”转变,从“视觉消费”转向塑造集体记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中华历史文脉绵延传续,一方面依托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作为基础性支撑的持续,另一方面依靠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不断凝练精神、守正创新,从历史宝库中汲取创新的动力。“两个结合”中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求中国设计不断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译与价值再生。

(一)历史文脉的连续

设计应在深层文化逻辑层面建立连续性。传统并非静态遗存,仅依靠符号的提取与复制只能实现数量积累;即便对个别符号有深入挖掘,仍难以形成连贯、长效的叙事表达。关键在于从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中识别潜在“主脉”,构建系统性的中国叙事时空参照系,从而实现文化基因在“质”层面的结构性转化。

核心文脉体系的建立需依托中央统筹,联合高校与文博机构协同推进,将历代文化符号按年代、地域、阶层与工艺等维度整合为可检索、可调用、可再生的数字资源库。例如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国家对外赠礼形式设计研究”项目,以传统纹样为切入点,依托严谨的历史分期与深入的美术史研究,系统梳理纹样的艺术源流与文化内涵,探索中国叙事在当代的表达路径。

对文脉的持续研究可以构建从图像调研、风格分析、纹样提取、规律总结,到素材生成、寓意梳理、组合应用、方案设计、样品制作与报告撰写的完整链条,形成一套从符号萃取至文脉转译的系统方法:即在历史谱系中提取文化基因,在现实语境中重构叙事逻辑,最终通过视觉生产实现传统元素从“历史标本”向“当代语言”的转化。这一机制从顶层确保了文化根脉的一致性与延续性。

(二)世界观的凝练

在构建文化主脉的同时,中国设计应体现其独特的宇宙观,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万物互联”的系统认知,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理念与西方传统中主客二元的对立思维形成显著差异,共同凝练为中国世界观的核心内涵。在设计实践中,应将这些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的传统宇宙观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构建“和谐共生”的深层叙事逻辑,从而为全球语境提供一种超越地域的东方精神框架。其关键不在于外形的传统模仿,而在于精神的当代传达,实现从“符号活化”到“观念再生”的跃升,使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设计应避免空泛的哲学表述,需通过直观体验传达理念。北京2022年冬奥会核心图形设计便是典范。其突破性在于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作为叙事原点,深度融入设计细节,而非简单提取“山水”“书法”等传统意象符号。设计以地球磁场的动态结构为原型,借助计算机生成技术,有机嵌入自然肌理、雪花晶体、书法笔意、运动路线、高速数据流等元素,形成兼具科学理性与东方诗意的视觉系统。

北京2022年冬奥会形象景观

中国设计的现实生命力,在于它对时代主题的精准回应。“两个结合”中的“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设计必须扎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主题,回应时代命题,既直面当下问题、回应社会需求,又契合审美变迁,以本土化逻辑构建具有现实共鸣的叙事框架。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前无古人,也没有其他可以直接参照的对象,只有不断对时代主题加以精准捕捉和本土化表达。

(一)本土化逻辑

当代语境下的“道法自然”,不仅意味着传统逻辑下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包括中国现代化实践中通过生态智慧构建适宜人类栖居的环境模式的新表述。设计也应超越对自然被动的模仿,转而从顺应与改造的双重逻辑中,衍生出面向未来的、具有理想性的视觉语言,从而将抽象的本土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场景。这种转化不仅精准回应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呈现为一种“中国式浪漫”。

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景观之“中国式浪漫”视觉场景

以北京冬奥会景观设计为例,其并未直接套用国际奥委会提供的标准化景观工具包(KOP)所导致的“全球同质化”语言,而是将中国文化内核创造性融入模块化设计体系中。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山水长卷的散点透视和横向延展的观看方式中汲取灵感,形成“空间横向延展”的核心构思,构建出连续流动的视觉体验。该设计通过“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意境,使运动员轨迹与景观融为一体,实现了文化叙事与赛事视觉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开启奥林匹克设计新阶段”的高度评价。

北京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形象景观设计同样将“工业遗产绿色转型”这一中国城市更新的独特命题,升华为具有象征力量的空间叙事。设计以富有年代感的冷却塔上的巨型会徽涂装为视觉枢纽,使工业文明的象征物转化为承载奥运精神与生态文明双重意义的时代符号。运动员凌空飞跃的瞬间,与会徽、塔体共同构成一幅“从工业锈带走向生态秀带”的视觉寓言。这一设计将体育盛事嵌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实现了从“事件设计”到“时代叙事”的跃迁,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工业城市创新、绿色、包容发展的新时代故事。

运动员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留下的身影

(二)时代命题

优秀的设计能引发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其主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这要求设计师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民生关切、需求与集体情感,并通过设计语言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与共情力的叙事文本。

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创作阶段,面临着奥运会吸引更多青年关注的时代需求。为主动激活青年语境与数字文化,体育图标设计突破了静态图标的局限,结合流行音乐节奏,创新推出30个动态“小红人”超感动图。设计首先深入解析早期文化刻绘符号和甲骨文的结构与运笔规律,构建运动造型骨架;通过从“写”到“刻”的美学选择,呼应冰雪运动的力量与速度感,既保留传统文化底蕴,又满足现代信息传达需求。它采用“短平快”“强节奏”的短视频形式,精准契合“Z世代”的数字审美习惯,达到“燃”的效果。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讲什么”,更在于“如何讲”,必须掌握当代传播语法,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抵达。

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

设计语言的系统性创新是中国叙事突破文化壁垒、实现全球传播的核心动能。它通过符号、媒介、语法三个维度协同突破,构建中国设计叙事语法体系,界定复合符号系统、动态媒介逻辑、时间性叙事结构的核心特征,既创造性延伸历史文脉连续性,又语法化升级本土化现实回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理论框架。使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在全球化语境中获得动态生长的叙事张力。

(一)符号创新

符号是设计叙事的基本单元,其创新是最直观的突破维度。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不断定义符号,并不断赋予其持续的内容建设,实现意义和价值的升级。

中国国家队首个队友形象以熊猫为主体,外形以五角星勾勒,呈现健康、自信、可爱的形象,展现国家队队员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气质与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生动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其创新在于价值赋值——超越熊猫的自然属性,让传统五星符号承载当代精神,构建“国家形象”与“人民情感”的叙事共同体,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视觉元素。为拓展叙事,团队推出多款带有该形象的特许产品,使文化符号从“赛事记忆”转化为“生活记忆”,实现传播从“仪式性”到“日常性”的重要跃升。

TEAM CHINA 中国国家队熊猫队友形象

TEAM CHINA 中国国家队熊猫队友形象的文创产品

(二)媒介创新

在当今互联互通的时代,媒介因数字科技迅猛发展而不断更新,而且本来不构成媒介的实物也不断参与进来,形成不断叠加的媒介效应,整个空间场域仿佛都可以称为媒介。设计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可以提供增强沉浸感、互动性与传播效能等一系列新手段。

北京冬奥会“数字雪花”互动项目是媒介创新的代表。其造型以算法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六出飞花”形态,通过个性化信息生成独一无二的虚拟雪花。这使全球用户通过生成专属雪花参与冬奥叙事,成为故事的共同书写者。其核心在于将技术作为新语法,推动设计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实现“人人参与奥运”的文化叙事的“民主化”。

北京2022年冬奥会“数字雪花”互动项目

(三)语法创新

设计通过语法创新生成意义。语法创新它更加强调设计元素间的内在逻辑、节奏与整体结构,旨在构建中国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表达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你好中国”(Nihao China)对外旅游推广品牌标识,由卡通熊猫、“Nihao China”彩色字母及“你好中国”汉字印章构成。其创新在于构建“拼音+汉字+图像”的复合符号系统与“开放语法”。它不强制灌输文化信息,而是通过邀请受众念出“Nihao”的动作,促使其主动参与叙事,开启与中国的情感连接与对话,实现从“文化灌输”到“对话交流”的范式转换。

“你好中国”品牌标志

北京冬奥会遗产“冰墩墩”与“欢乐春节”品牌吉祥物聚焦“十二生肖”,分别打造“生肖墩墩”(兔墩墩、龙墩墩、蛇墩墩等)及“吉祥生肖”(吉祥兔、吉祥龙、吉祥蛇等)系列形象。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时间文化符号,以其十二年轮回的周期性,构建了一套跨越时间的持续性叙事系统。这种语法创新建立了叙事元素间的内在时间逻辑,使中国叙事从“碎片化表达”升维为“系统性对话”。

生肖墩墩设计

中国设计的价值根基深植于人民土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其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根本标志,也决定了其生命力。

国家对外赠礼纹样研究,本质是向千年民众造物智慧致敬;首钢大跳台的转型叙事,赋予周边居民对城市重生的集体认同;体育图标的动态化设计,让Z世代从“接受者”转为“传播者”;冬奥会“数字雪花”互动项目让千万民众通过生成专属符号,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人记忆载体。其核心伦理在于:设计非精英独语,乃人民共创;叙事非国家宣讲,乃生活记忆。唯有遵循“源于人民、回馈人民、属于人民”的闭环路径,才能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实景——即通过设计实践构建的真实文化体验与情感连接。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手持“欢乐春节”吉祥龙

中国设计正经历从“符号活化”到“系统建构”的深刻转型。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与设计实践的持续推进,未来,中国设计需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根基,以设计语言在符号、媒介、语法维度的系统创新为动能,以“人民性”为价值坐标,进一步探索设计语言与数字技术(如元宇宙、AI)的融合路径,持续构建兼具主体性、时代性与国际感染力的设计体系。这要求进一步强化理论自洽,在符号谱系、媒介技术、叙事语法中深化探索,进而推动中国设计叙事学研究,最终构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设计体系,为全球设计话语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美术创作与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ZD12)

林存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5年第10期)

来源:美术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