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都源自雅利安人的梵语,而南方的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则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语法、文字、发音都差别巨大,使得印度南北之间语言隔阂天生严重,不像中国各地方言只是发音不同,但用的还是一样的汉字。
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在语言政策上却有天壤之别。
中国虽然方言众多,但大多数属于汉语体系,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能在全国通行。
印度却没有一种本土语言能通行全国,唯一勉强起到沟通作用的居然是外来的英语,但精通英语的印度人仅占总人口的11%。
印度语言大致分为北方的印欧语系和南方的达罗比荼语系。这种差异源于几千年前雅利安人从西亚入侵,把原住民达罗比荼人逐出了北印度。
北方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都源自雅利安人的梵语,而南方的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则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语法、文字、发音都差别巨大,使得印度南北之间语言隔阂天生严重,不像中国各地方言只是发音不同,但用的还是一样的汉字。
英国殖民印度后,最初也使用本地语言,但随着统治深入,英语逐渐成为行政语言和学校教学语言。在没有通用本土语言的情况下,英语成了南北之间最实用的交流工具。特别是在南印度,很多人宁愿学英语也不愿学印地语,认为那是“北方农民的语言”。这种局面延续至今,英语在印度的地位比印地语更“全国性”。
1947年印度独立时,印地语使用者虽然最多,但只占人口的一半。宪法规定印地语与英语共同为官方语言,但南印度强烈抵制印地语。1956年,印度按语言划分成立各邦,地方语言成了各邦官方语言。这使得印地语的推广更加困难。
相比中国以汉字为基础统一全国语言,印度各邦语言差异太大,几乎是不同语言而非方言。要推广印地语,相当于让一半印度人“学外语”。
2014年,莫迪上台后大力推动印地语普及,不仅在政府文件、学校课程中提高印地语比重,还设定“印地语日”。甚至在联合国演讲也坚持讲印地语。
但由于南印度经济发展更好,当地人更愿学英语。南方电影产业也不断推出本地语言大片,抵消印地语电影的影响。
在中国,统一的汉字和方言之间的亲缘性让普通话推广变得可能。印度的“推广普通话之路”远比中国艰难。语言分裂不仅是沟通难题,更是政治和认同的挑战。
来源:环球情报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