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功夫,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探索微改造、高质效、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子,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植入培育新业态,让原住户、新商户、政府都受益。”
《云南新闻联播》: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功夫
《云南新闻联播》:曲靖西门街以“绣花功夫”绣出老城新图景
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功夫,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探索微改造、高质效、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子,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植入培育新业态,让原住户、新商户、政府都受益。”
“我们将从抓会议精神贯彻、抓政策机制完善、抓规划计划编制、抓项目谋划实施、抓典型示范引路5个方面着力,认真落实好‘微改造、植入业态、注重效益’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全省城市更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更新处处长戴丕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微改造’既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也是实施城市更新的基本方法。”戴丕栋认为,“微改造”就是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不是大拆大建,全省住建系统将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提升为主,通过局部修整、功能置换、景观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精准地解决特定问题,推进城市有序的“新陈代谢”。围绕落实好“微改造”要求,将在全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融入“微改造、植入业态、注重效益”工作要求,指导各地算好项目资金平衡账,更加注重政府投资效益,着力培育各类业态和消费场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近期,将筹备好在曲靖市麒麟区召开的全省老旧街区有机更新改造总结推广现场会议,向16个州(市)直观展示“微改造”怎么改、改哪些。同时,进一步完善出台城市更新有关工作的导则、指南等,从技术上规范“微改造”的标准,形成改造标准体系。
“植入业态是做好城市更新的关键一招。”戴丕栋表示,全省住建系统将盘活用好闲置资产,瞄准群众需求,结合地方实际植入各类业态,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城市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一方面,指导各地在谋划每个项目的时候,尤其是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时,结合片区功能定位和整个城市产业发展需要,聚焦后端运营管理和投资效益保障,在前端制定项目改造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清楚改造后片区的产业、业态发展问题,积极引入需要的各种新业态,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重新激发片区活力。另一方面,综合考虑项目投入回收的问题,多吸引能创收、效益好、人气旺、年轻人喜欢的业态,以更早更好地回收各方投入成本,保证可持续更新。
“注重效益是城市更新的内在要求。”戴丕栋表示,将明确政府、原住户、商户(企业)的定位和作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编制好各类改造规划,做好空间、业态、风貌等管控引导,制定好项目资金平衡方案,重点对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原住户是城市更新的主体,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让利、规划优化等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做好思想发动和改造方案征询工作。商户(企业)是将业态植入片区的主力军,要做好承租、营业房屋的设计,植入各种传统的、民族的、时尚的元素,投入资金参与改造和业态培育,积极参与片区的运营管理。同时,向闲置资源要效益,积极盘活各类闲置房屋、低效用地、空置土地、老旧厂房、商场等,将其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文体活动、演艺展览、餐饮娱乐、非遗展示、网络直播等场所和基地,节约项目改造成本,保障各方效益,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资,以市场化方式推进项目有序实施,实现可持续的更新,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戴丕栋表示,全省住建系统将精心编制《云南省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6—2030年)》和《云南省“十五五”城市更新行动规划》,认真谋划今后5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任务及项目库。在抓促项目落地方面,将按照省政府“动必齐、动必快、动必成”的要求,加强谋划项目前期和入库工作,逐个编制好项目改造方案和资金平衡方案,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组织实施能力,确保项目有序落地。同时,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强业务培训,适时举办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推介会,吸引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城市更新“投融建管营”工作。
曲靖600年“老街焕新”
3个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刚刚结束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指出,要在推进城市更新上下功夫,并列举了麒麟区西门街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他指出,从这个案例的成功实践看,有3个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西门街看一看、学一学,从中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更多好模式。一起了解——
曲靖市麒麟区
西门街片区城市更新
西门街片区是曲靖老城绵延600余年的鲜活记忆。这个占地0.56平方公里的古老街区,有着2000余处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房屋建筑,完整保留了始建时的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由于基础设施老化、业态低端同质,片区发展一度陷入停滞,45%以上的房屋破损严重,人口持续外流,只剩下老人守着日渐破落的老街。
游客在西门老街 赵会全 摄
2024年,麒麟区以政府引领、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像绣花一样精细推进老城改造。如今,老房子变身创业空间,闲置院落成为网红咖啡馆,青石板路旁的艺术壁画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实现了老街焕新、商家增收、居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经验做法
1、微改造
西门街的改造,政府投入并不多,只负责道路、管网、消防、公共环境的改造;原住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房屋进行必要的修缮;商户从居民手中把房子租过来,根据经营需要进行专业的装修,有的开咖啡店,有的开书屋,有的开酒吧,有的开民宿,等等。这种模式,分工明确,政府没有大包大揽,仅投了1.6亿元,花小钱,办了大事。
老街新貌。
2、植入业态
西门街的城市更新,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各种商业业态植入到项目中,有的搞文创、演艺、培训,有的做餐饮、婚宴、旅居,有的卖土特产、做非遗,还有的开展美景、美食、文化直播,业态很丰富,也很热闹,每天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每年带动消费3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
3、注重效益
西门街在改造中用市场化手段,已吸引了1.2亿元的社会投资,加上原住户、商户投的钱,总的撬动了10个亿,将来可能达到20个亿。现在,西门街已经有78家中小企业、140多家商户,生意总体不错;当地群众的资产、房租等收益,比改造前上涨了5倍多;政府的投入也将通过盘活土地、建(构)筑物、集体资产等方式,逐步收回。
今年八月,“曲靖老街 新青年艺术集市”开市,60多个创意摊位沿街排开,十天日均客流突破五万。
取得成效
截至2025年9月,已完成37个院落、290户房屋修缮,吸引了368家企业及个体户入驻,带动81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西门街的城市更新,每天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每年带动消费3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多个。
当地群众的资产、房租等收益,比改造前上涨了5倍多,政府的投入也将通过盘活土地、建(构)筑物、集体资产等方式,逐步收回。
老街上改造后的茶馆
省委书记点评
过去那种连片改造、大拆大建、大投入的路子,现在已经走不通了,政府财力也不允许,更多还要靠小投入、微改造。西门街的改造模式,分工明确,政府没有大包大揽,仅投了1.6亿元,花小钱,办了大事。
有业态,才有人气、才有活力。各地区在城市更新中要盘活用好闲置资产,大力培育新业态,把“沉淀的资源”变成“创业的资产”。
开展城市更新,要算好账,让原住户、商户、政府都受益。政府的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良性循环、滚动使用,这样才可持续。
城市更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干什么,原住户干什么,商户干什么,都要有统筹、有明确的定位,发挥各方的作用,共同开展改造。
经验启示
西门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成功经验对各州(市)、各县(市、区)当前城市更新工作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政府角色定位从“大包大揽”转变为“引导撬动”。“政府引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闲置资源,引入多元业态,激发创业活力,推动“老街区”向“新场景”转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绣花功夫”,以精细化治理推动有机更新
西门街片区摒弃了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改造模式,转而采用“绣花式”精细化治理理念,注重在保留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微更新,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推倒重来,保持街区的有机生长。
三、坚持文化传承与功能重塑并重,打造特色活力街区
“老建筑+新消费”“旧院落+新经济”的融合模式,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注入了现代活力,成功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街区”,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四、坚持民生为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项目始终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公共空间营造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街区宜居水平。同时,建立“每周二民情恳谈”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更新成果由政府、居民、商户共享,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项目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五、坚持系统思维,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西门街片区注重更新后的长效管理,组建专职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队伍,整合执法事权,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确保街区活力持久不衰。这种“建管并重、长效运营”的系统思维,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设计:黄瑾 郑弼尹
编辑:王艳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