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至19日,“山海同风・悦叹秋色”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将在佛山启幕。本届活动首次与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联动,汇聚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队,刷新了佛山秋色巡游国际参演团队数量纪录。
10月15日至19日,“山海同风・悦叹秋色”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将在佛山启幕。本届活动首次与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联动,汇聚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队,刷新了佛山秋色巡游国际参演团队数量纪录。
哥伦比亚的激情歌舞、美国的轻快民谣、埃及的东方舞韵,将与佛山龙狮、粤剧、彩灯同台交织,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共振的艺术对话。
这不仅是一次节庆的扩容,更成为佛山从“制造名城”向“大湾区文旅新高地”战略跃迁的生动注脚,彰显出这座城市以文化为引擎,重塑城市形象、拓展国际影响力的深远布局。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源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佛山保卫战,逐渐从民间自发性活动,转变为官方组织的文化盛宴。数百年来,这一活动始终承载着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基因与乡土情感。
然而,今年的秋色活动突破了传统框架,以“山海同风·悦叹秋色”为核心主题,构建起“传统民俗焕新+国际文化交融+全域文旅赋能”的立体活动体系。
这种转变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秋色巡游队伍的国际化扩容。
来自美国、英国、南非等五大洲十三个国家的艺术团与中国粤港澳台联合艺术团共同参与,使本届佛山秋色成为历史上外国艺术表演团队最多的一届。
格鲁吉亚的阿扎尔舞、毛里求斯的塞卡舞、哥伦比亚的昆比亚舞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与佛山的醒狮、粤剧同台竞技,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
更为巧妙的是,这种国际对话并非简单拼接,而是深度融合。艺术节主办方特别安排菲律宾罗布克童声合唱团演绎中文歌曲,用音乐跨越语言障碍;而秋色巡游中,“哪吒”与国产AI机器人的惊艳亮相,则展示了传统神话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这种安排既保持了民俗活动的本质特色,又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秋色从单一的在地节庆,升华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明交流平台。
今年的佛山秋色,在活动设计上还充分考虑了文化双向流动的特性。一方面,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加入让佛山市民“在家门口领略异域风情”;另一方面,主办方特意邀请海外友人、侨领、港澳乡亲参与秋祭、乡饮酒礼等传统仪式,为国际友人深入了解佛山文化构建优质平台。这种双向互动,打破了文化展演示的单一性,更创造了深度对话的可能。
今年的秋色活动在形式上实现了多维拓展,构建了层次丰富的参与体验。
六大主题、约55项表演节目、20辆彩车的巡游规模固然令人瞩目,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体系的整体升级。
“好看、好吃、好玩、好逛、好彩”五大特色的提炼,精准捕捉了现代文旅消费的全要素。
非遗活态展在岭南天地鲤鱼广场、王府井紫薇港及西樵听音湖广场设立三个会场,汇聚广东及对口帮扶合作城市约86项特色非遗项目,通过“舌尖品非遗”“指尖现非遗”等五大板块打造多元化体验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秋色商圈联盟”的创设,首次联动王府井紫薇港、创意产业园等商圈打造“第二现场”,通过大屏同步直播秋色巡游,推出非遗互动市集。
这一创新不仅缓解了主会场的人流压力,更打破了秋色活动的地域限制,将文化影响力有效转化为商业活力,形成“以文促商、以商彰文”的良性循环。
而系列文化活动以“叹”为创意钥匙,围绕“叹文化、叹巡游、叹潮玩、叹烟火、叹美景”多个维度展开,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体验的深度融合。
从“温度”佛山当代陶艺邀请展,到“国风当潮 秋色同游”主题活动,再到秋色主题文创产品的系统开发,无不体现着主办方对年轻消费群体和文化消费新趋势的精准把握。
特别是系列秋色主题文创产品的推出,成为将文化价值转化为情感价值的生动实践。非遗鱼灯、主题积木摆件、创意冰箱贴等产品,不仅延续并强化了秋色活动的祈福文化属性,更让原本只能在特定场景观赏的传统文化,以可触摸、可携带、可日常使用的形态走进生活,成为市民 “可带走的秋色记忆”。甚至连秋色主题妆容的设计,也紧扣“非遗美学与现代场景融合” 的理念,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触达大众。
秋色活动的国际化蜕变,背后折射的是佛山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刻调整。
作为珠三角腹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佛山长期以来以“工业重镇”的形象示人。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佛山正积极寻求从单一经济功能向综合型城市转型。
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于海琳在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颇具深意:“选择佛山,既能依托其丰厚的岭南文化资源为国际艺术盛宴注入独特的地域魅力,更能通过这座‘文化窗口’向世界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这番话不仅解释了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落户广东并选择佛山的原因,更点明了佛山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佛山拥有醒狮、咏春拳、粤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兴盛地。
近年来,佛山在国际文化文艺交流方面成效显著:禅城区连续十多年向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新春庆典赠送花车;粤剧、曲艺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醒狮多次亮相南非、乌干达、肯尼亚等海外国家。
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为佛山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也为本次秋色活动的国际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看,佛山正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定位。秋色活动与国际民间艺术节的联动,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践。
通过打造“大湾区文旅标杆”,佛山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软实力,更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确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地位。
佛山正借秋色之“形”,铸城市之“魂”——不仅跃升为大湾区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更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打开了又一扇充满活力的“岭南之窗”。
知政主笔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来源:纷享佛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