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刺死同班女生案”开庭,女生母亲:绝不接受迟来的道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8:10 1

摘要:校园本应是孕育成长的净土,同窗情谊更该是青春里的温暖注脚。2025 年 10 月 15 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未成年杀人案,却让这份美好彻底破碎。15 岁男生钟某因莫名猜忌,将曾被其家人无偿接送三年的同班女生潘某某残忍杀害。庭审现场的下跪道歉与案发后

校园本应是孕育成长的净土,同窗情谊更该是青春里的温暖注脚。2025 年 10 月 15 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未成年杀人案,却让这份美好彻底破碎。15 岁男生钟某因莫名猜忌,将曾被其家人无偿接送三年的同班女生潘某某残忍杀害。庭审现场的下跪道歉与案发后半年的冷漠形成尖锐对比,更揭开了一场看似冲动实则预谋的悲剧真相。

庭审焦点:迟来的下跪与未被接受的歉意

10 月 15 日上午 9 点,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槌准时落下,钟某杀人案正式开庭。法院一楼大厅的金属安检门发出轻微蜂鸣,曾女士穿着一身黑色外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法庭,她的头发比半年前更白了,紧贴在鬓角的发丝泛着霜色。旁听席上坐着双方亲友,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沉默。

被告人钟某穿着看守所的灰色马甲,身形瘦削,走进法庭时始终低着头,双手被手铐铐在身前。他的父亲跟在身后,西装领口有些歪斜,眼神躲闪着避开曾女士的目光。辩护律师则手持厚厚的案卷,面色凝重地坐在被告席一侧。

庭审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举证、质证环节层层推进。当曾女士的代理律师宣读附带民事诉讼状,明确提出 “请求法院对凶手判处极刑” 的诉求时,法庭内出现了短暂的骚动。钟某的身体猛地一颤,原本低垂的头埋得更深。他的父亲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拉着钟某一同跪倒在地,膝盖重重磕在地板上发出闷响。

“求你原谅,我们对不起你家孩子……” 钟父的声音带着哭腔,反复重复着道歉的话语。钟某则始终沉默,肩膀微微颤抖,看不清表情。

这一幕并未换来曾女士的丝毫动容。庭审结束后,她站在法院门口,声音沙哑却坚定:“案发半年,他们连一句问候都没有。现在听到要重判,才想起道歉,这不是认错,是害怕。” 她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指甲几乎嵌进肉里,“这样的道歉,我和家人绝不接受。”

庭审中披露的细节更让人心寒。面对法官的讯问,钟某抱怨看守所的生活 “太累了”,说自己 “想回到学校上课”。当被问及为何要杀害潘某某时,他给出的理由荒诞得令人难以置信:“家里脏乱,我怀疑她看不起我,就恨上了她。”

这番说辞被曾女士当场驳斥。“我女儿从来没去过他家,甚至很少和他说话,怎么可能看不起他?” 曾女士的声音在法庭上回荡,带着难以抑制的悲愤,“这根本就是他的妄想,是为自己的残忍找借口。”

恩情过往:三年无偿接送与无声的隔阂

谁也想不到,这场致命的伤害,竟发生在两个有过三年 “接送情谊” 的家庭之间。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潘某某与同小区女生陈某某从小就是好友,两家家长一直轮流负责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钟某升入初中后,因母亲声称 “丈夫在外地、自己工作繁忙无法接送”,恳请曾女士等人顺带接送钟某和他的姐姐。

从那天起,曾女士家的白色轿车后座,便多了两个固定的身影。每天早上 7 点 10 分,钟某和姐姐会准时站在小区门口的公交站牌下,看到曾女士的车便快步上前。钟某总是习惯性地拉开副驾驶车门,一路上很少说话,只是盯着窗外发呆;潘某某和陈某某则坐在后排,偶尔低声讨论功课。

“整整三年,风雨无阻。” 曾女士后来回忆,接送期间钟某只在上下车时会轻声说句 “阿姨好”“阿姨再见”,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多余交流。三人到学校后便各自分开,即便同班也鲜有互动,更不存在任何矛盾纷争。曾女士至今记得,有一次钟某忘记带早餐,潘某某还主动分给他半盒牛奶和一个面包。

这份不求回报的善意,没能在钟某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邻居后来回忆,钟某平时在小区里总是独来独往,偶尔遇到潘某某和同学玩耍,也只是远远看着,眼神里带着说不清的复杂情绪。潘某某的日记本里,从未出现过钟某的名字,这个被她家帮助三年的男生,在她的青春里几乎是透明的存在。

2025 年 4 月,距离中考只剩两个月,潘某某还和妈妈讨论着考完试去新疆旅行的计划,她在笔记本上写下 “目标:清华”,旁边画着小小的笑脸。曾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女孩,生命会永远停在这个春天。

致命午后:楼栋前的刺杀与拙劣的谎言

4 月 8 日下午 5 点 10 分,深圳的午后阳光正烈,柏油路面泛着刺眼的白光。陈某某的父亲按照惯例,将潘某某、陈某某和钟某送回小区大门口。三人下车后各自道别,潘某某背着粉色书包,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向自家楼栋,书包上挂着的毛绒兔子挂件随着脚步轻轻晃动。

钟某并没有直接回家,他转身走进了旁边的绿化带,掏出藏在口袋里的黑色折叠刀 —— 这把刀是他几天前网购的,刀刃长达 15 厘米。大约两分钟后,他看到潘某某独自站在楼栋单元门前按密码锁,立刻快步冲了过去。

“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钟某的声音带着刻意压制的凶狠。潘某某被突然出现的身影吓了一跳,刚要开口回应,就看到钟某举起刀刺了过来。第一刀刺在腹部,剧痛让她忍不住弯腰,书包掉落在地,里面的课本散落出来。

钟某没有停手,接连几刀刺向潘某某的胸部和背部。潘某某倒在血泊中,微弱地发出 “救命” 的呼喊。令人发指的是,钟某听到呼救后非但没有逃离,反而折返回来,对着倒地的潘某某又刺了数刀。

住在隔壁楼栋的张阿姨听到呼救声,急忙从家里跑出来,只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快步跑向小区深处,而潘某某蜷缩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色运动鞋。“我赶紧往小区门口跑,想拦住那个男生,可转过拐角就找不到人了。” 张阿姨后来向警方描述。

此时的钟某已经跑回了家,他的双手沾满鲜血,进门就对父母谎称:“我刚才见义勇为救了个小孩,被坏人砍伤了手。” 他的母亲信以为真,立刻在家长群里发消息:“我家孩子见义勇为受伤了,正在去医院的路上。” 这条消息恰好被准备下楼接女儿的曾女士看到,当时她还没想过,那个 “受伤的英雄”,正是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

曾女士是被楼下的嘈杂声惊动的。丈夫正在厨房做饭,她听到有人喊 “有人晕倒了”,想起女儿有过低血糖的情况,心脏猛地一沉,穿着拖鞋就往楼下冲。单元门口的景象让她瞬间崩溃:潘某某脸朝下趴在地上,粉色书包被血浸透,周围的水泥地积起了小小的血洼。

“囡囡!囡囡!” 曾女士扑过去抱起女儿,手指触到的皮肤冰凉。她看不清女儿的伤口,只觉得怀里的人越来越轻。救护车赶到时,心电监护仪上已经出现了一条平直的线,15 岁的潘某某当场宣告死亡。法医鉴定报告显示,潘某某系失血性休克死亡,身上的创口多达十余处。

预谋痕迹:手机里的秘密与无果的毒药

警方的调查很快指向了钟某。4 月 9 日凌晨,民警在钟某家中将其抓获,此时他手上的伤口已经被简单包扎,面对讯问始终拒不认罪。直到警方调取小区监控,清晰拍下他行凶和折返补刀的画面,钟某才低下了头。

随着侦查深入,更多令人心惊的细节浮出水面:这起看似冲动的杀人案,实则是钟某蓄谋已久的恶行。曾女士的代理律师在庭审中提交了关键证据 —— 钟某的手机浏览记录恢复数据。

数据显示,案发前一个月,钟某的手机里频繁出现可疑搜索记录:“杀人要赔多少钱”“故意杀人罪会判多少年”“如何购买无色无味的毒药”。他甚至尝试伪造研究生身份,在网上联系卖家购买剧毒化学品,因卖家要求实名认证才未能得逞。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专门搜索了2024 年河北邯郸 “13 岁少年杀人埋尸案” 的详细判决信息,该案中被告人因手段残忍被最高检核准追诉,最终判处无期徒刑。

“他不是一时冲动,是早就计划好了要杀人。” 曾女士拿着打印出来的搜索记录,指尖因用力而发白,“案发后他还特意清除了手机浏览记录,就是想规避侦查。” 这些证据让检方更加坚定了指控立场。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明确指出,钟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检方强调,钟某作案后不仅没有施救,反而折返补刀,事后伪造身份、清除证据,主观恶性极大,社会危害性极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不适用死刑。2025 年 4 月案发时,钟某刚满 15 周岁,潘某某还差一个月迎来 15 岁生日。这一年龄细节,让曾女士 “判处极刑” 的诉求变得格外沉重。

破碎的家:白发与玩具里的思念

案发后的半年里,曾女士的生活彻底崩塌了。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女儿的房间里,那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潘某某离开时的样子。书桌上摆着摊开的数学练习册,旁边放着没吃完的薄荷糖,墙上贴着 “距离中考还有 78 天” 的便签。

曾女士常常坐在女儿的床边,抱着那个潘某某最喜欢的兔子毛绒玩具,玩具的耳朵已经被摩挲得发亮。“她从小就喜欢这个兔子,走到哪带到哪。” 曾女士的声音轻得像耳语,眼泪无声地落在玩具上,“以前每天放学回家,她都会叽叽喳喳跟我说学校的事,现在房间里静得可怕。”

深夜是最难熬的时刻。曾女士总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脑海里反复闪现女儿倒在血泊中的画面,眼泪浸湿枕巾,直到天快亮才能迷糊睡去。短短半年,她的头发全白了,眼角的皱纹深得像刀刻,体重也掉了二十多斤。丈夫的话变得极少,夫妻俩常常坐在沙发上沉默很久,家里的饭菜再也没有过烟火气。

原本计划好的新疆旅行,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潘某某的旅行攻略还夹在语文课本里,上面用荧光笔标注着想去的景点:“喀纳斯湖看星空,吐鲁番吃葡萄”。曾女士偶尔翻开攻略,看到女儿稚嫩的字迹,就忍不住捂住嘴痛哭。

“她那么乖,那么有上进心,还说要考清华。” 曾女士拿出女儿的奖状,一张张铺在桌子上,有数学竞赛的一等奖,有作文比赛的优秀奖,“现在什么都没了,我的人生也跟着毁了。”

支撑曾女士走下去的,是为女儿讨回公道的信念。每次去法院、去检察院,她都会带上女儿的照片,照片上的潘某某笑得眉眼弯弯。“我一定要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囡囡在天有灵才能安心。”

法与情的考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沉重命题

钟某案并非个例。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如何在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命题。

2024 年邯郸 “13 岁少年杀人埋尸案” 中,被告人因手段残忍被核准追诉,最终判处无期徒刑,这是我国首例对 12 至 14 周岁未成年人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案件的判决需综合考量犯罪动机、作案手段、事后表现等多重因素,既要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更要彰显法律对生命权的尊重。

钟某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提出,被告人系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请求法院从轻处罚。但这一观点难以平息公众的愤怒。有网友留言:“三年接送的恩情都换不来一丝怜悯,这样的人何来悔改可能?” 也有法律从业者表示,钟某的预谋行为和补刀情节,反映出其对生命的漠视,即便未成年也应承担相应的严重后果。

10 月 15 日下午 4 点,庭审结束的法槌落下。钟某被法警带离法庭时,终于抬起头看了曾女士一眼,那眼神里没有愧疚,只有慌乱。曾女士没有回头,她紧紧抱着女儿的照片,一步步走出法院,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泛着刺目的光。

潘某某的房间里,兔子玩具依旧静静地躺在床头。书桌上的练习册旁,那盒薄荷糖已经过期了,包装纸上的卡通图案,还在对着空荡的房间微笑。曾女士坐在床边,伸手抚摸着女儿的枕头,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极了那个血色午后的余晖。

来源:夏津资讯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