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审判机关的职责使然。聋哑学校的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信息获取、社会交往、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开展针对聋哑学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无声世界“听”法治的声音
一、背景情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审判机关的职责使然。聋哑学校的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信息获取、社会交往、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开展针对聋哑学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必然要求。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要求,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精准面向聋哑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致力于填补聋哑学生法治教育空白,提升其法律素养,保障其合法权益,多措并举,靶向发力,促进聋哑学校及聋哑学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发展,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贡献司法力量。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针对聋哑学生法律认知匮乏、易受不法侵害以及校园法治教育缺失等问题,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打破沟通障碍为核心,整合法院资源,创新普法形式,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在聋哑学校设立法治副校长、培养专业普法队伍、开发专属普法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精准对接聋哑学生法治需求,实现从“常规普法”向“精准特殊普法”的转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聋哑学校法治教育体系。
(一)具体做法。一是组建专业化普法团队。选拔具有耐心、亲和力且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法官及干警,联合专业手语老师,组成专门针对聋哑学校的普法团队,使法官能够在交流和普法教学中与聋哑学生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桥梁。二是开发定制化普法内容。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精心挑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消费权益、人身保护等方面内容。制作专门的普法教材和课件,采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添加清晰字幕)等形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直观易懂的信息。如针对网络诈骗频发问题,制作了系列动画短片,详细展示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诱骗聋哑学生的常见手段及防范方法,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是创新多元化普法形式。情景模拟教学:在学校模拟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网络社交、校园活动等,由法官和学生共同参与角色扮演。例如,模拟在商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场景,法官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手语表达维权诉求,向“商家”提出退换货要求,并讲解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沉浸式体验活动:组织部分聋哑学生走进法院,参观审判庭、羁押室等场所。在审判庭,学生们穿上法袍、敲响法槌,亲身体验审判过程。法官结合实际案例,用手语和图文展示为学生讲解案件审理流程、法律责任认定等知识,增强学生对法律威严的直观感受。趣味法律知识竞赛:在学校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赛。竞赛题目以选择题、判断题、情景分析题等形式呈现,通过抢答、必答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奖励,如赠送法律书籍、学习用品等,营造积极学习法律的氛围。
(二)取得成效。一是法律认知显著提升。通过普法活动,聋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们能够清晰辨别常见的违法行为,如盗窃、诈骗、校园欺凌等,并能说出相应的法律后果。在日常交流中,学生们也经常主动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讨论身边的事件,法律意识逐渐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二是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聋哑学生在面对潜在危险和不法侵害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学校反馈,自开展普法活动以来,学生遭遇疑似诈骗、欺凌等事件的次数明显减少,且在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向老师或相关部门求助,并尝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例如,一名学生在收到陌生网友要求转账的信息时,凭借所学的网络安全知识,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行为,及时告知老师,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三是校园法治氛围浓厚。法院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推动了校园法治教育体系的完善。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表示,在课堂上,学生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主动参与讨论和互动。校园内设置了法治宣传栏,定期展示普法活动成果和法律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同时,学校与家长之间也建立了法治教育沟通机制,家长能够更好地在家中引导孩子学习法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点。一是无障碍沟通模式创新。区别于传统普法依赖单一语言讲解,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法官+手语老师”协同教学模式,实现实时、精准的无障碍沟通。确保法律知识准确传递给每一位聋哑学生,这在特殊群体普法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二是融合式体验教学创新。打破传统理论灌输式普法,将法治教育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情景模拟、法院实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互动中学习法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真正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为特殊教育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经验启示
在聋哑学校开展普法活动的探索进程中,法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进行了总结归纳反思不足之处,为后续持续优化特殊群体法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经验积累。一是精准定位需求是关键。深入调研聋哑学生生活、学习场景,挖掘他们在日常活动、网络社交、校园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风险点,明确其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与迫切需求。基于此定制的普法内容与形式,能够精准对接学生实际,极大提升普法效果。例如,针对聋哑学生易在网络消费、网络交友中受骗的现状,着重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切实满足学生的自我保护需求。二是专业团队保障沟通质量。组建由法官、手语老师组成的专业普法团队,是打破沟通壁垒的核心举措。法官具备深厚法律知识,手语老师确保信息准确传达,二者紧密协作,使法律知识能够以聋哑学生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如果能长期的手语培训与实践磨合,让团队成员之间形成默契,能为高效普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多元形式激发学习兴趣。采用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化普法形式,全方位激发聋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形式满足了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下的需求,从实践操作到直观感受,从碎片化学习到奖品激励,让法律学习不再枯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汲取法律知识。四是长效合作促进体系完善。与聋哑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园法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定期入校开展活动,协助学校优化法治课程设置、培训法治教师,形成常态化法治教育模式。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凝聚家校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成长环境。
(二)反思不足。一是资源整合有待深化。整合其他专业力量如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强大普法支持体系,以更好地应对聋哑学生复杂多样的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升普法工作的全面性与专业性。二是地域覆盖存在局限。目前的普法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内固定的聋哑学校,尚未实现对辖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面覆盖。一些偏远乡村的聋哑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后续应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远程教学等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将普法活动推广至更广泛的区域,确保每一位聋哑学生都能接受到法治教育。三是普法深度仍需拓展。现有普法内容多围绕常见法律问题,在法律原理、法律体系的深度讲解上有所欠缺。随着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的提升,他们对法律深层次的理解需求逐渐显现。未来要进一步优化普法内容结构,适度增加法律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认知框架,提升其法律思维能力。
四、下步设想
(一)持续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以往在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与聋哑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宣传形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深化宣传工作。一方面,丰富宣讲内容与形式,组织宣讲团成员深入研究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开发更多以他们身边事为原型的案例,制作成互动性更强的普法课件,如可操作的情景模拟软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法治思想。另一方面,建立反馈机制,每次宣讲后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借助手语翻译)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宣讲内容、形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宣讲策略,确保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二)重点突出宪法和民法典宣传。目前在宪法和民法典宣传中,存在内容深度不够、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九五”期间,将从以下方面改进:对于宪法宣传,开展宪法实践活动,组织聋哑学生参与社区宪法宣传志愿服务,让他们以手语表演、发放图文资料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宪法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宪法的理解和认同。对于民法典宣传,建立案例库并动态更新,专门收集涉及聋哑学生权益的典型案例,如残疾人就业歧视、特殊教育保障等,邀请法官定期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讲解其中涉及的法律条款和维权途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讨论,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扎实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线上平台互动性不足、校外阵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九五”期间,升级线上法治文化平台,增加在线互动功能,如法律知识问答竞赛、实时法律咨询直播(配备手语翻译)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校外阵地合作,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定期在专区举办针对聋哑学生的法治文化活动,如法治主题的体验课、研讨会等,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校外阵地的服务内容,提高利用率。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