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妻子说他最近常常说胡话,还莫名其妙摔倒几次。这不是普通的疲惫或者老年表现,而是肝脏功能衰竭走入危险阶段的典型表现。临床经验告诉我,当肝病演变到这一步,已经不是“观察观察”就能过去的了,必须立刻干预。
一位年近六十的男性病人,三个月前还精神矍铄,喜欢晨跑、喝茶、下棋。可最近一次来医院时,整个人判若两人:脸色发黄、腹部隆起、意识模糊。
他妻子说他最近常常说胡话,还莫名其妙摔倒几次。这不是普通的疲惫或者老年表现,而是肝脏功能衰竭走入危险阶段的典型表现。临床经验告诉我,当肝病演变到这一步,已经不是“观察观察”就能过去的了,必须立刻干预。
特别是下面这三种迹象,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肝功能已严重受损,不及时就医,后果极其严重。
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黄疸加重。黄疸并不是肝病专属,但当黄疸出现得快、程度深,连巩膜和皮肤都泛出明显的橙黄色时,往往提示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胆红素代谢通路受阻。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通过肝脏加工排出体外,但当肝细胞功能崩溃,胆红素无法有效代谢,便在体内大量积聚。研究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至每升170微摩尔以上,且伴随直接胆红素升高时,肝衰竭风险成倍增加。
另一类患者最先感受到的,是意识障碍和行为改变。他们可能开始记不住日常小事,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愤怒或昏睡。这是肝性脑病的典型表现,背后机制错综复杂,核心在于氨的代谢紊乱。
肝脏是氨的“清道夫”,一旦清除功能瘫痪,氨便在血液中堆积,进而穿过血脑屏障,干扰神经递质,造成神志错乱。在临床中,我们常用改良型WestHaven评分来判断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一旦进入Ⅱ级以上,即使患者还能言语,也已面临生命威胁级别的肝衰竭。
还有一种症状很多人误以为是“普通肚子胀”,实际上是顽固性腹水。这是门静脉高压导致的典型并发症。随着肝组织纤维化加重,肝血流阻力升高,液体在腹腔内持续渗出,形成大量腹水。
尤其当腹水需要频繁抽取,或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难以控制的电解质紊乱时,说明肝脏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病情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顽固性腹水出现后的一年内肝衰竭死亡率超过60%。
这三种表现——重度黄疸、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常常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相继叠加。当这种“多点崩溃”模式出现时,说明肝脏已经进入代偿失调的末期状态。越早识别这些信号,越有可能通过人工肝支持、抗炎治疗或早期评估肝移植,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从发病机制来看,肝衰竭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基础上的急性加重。前者往往因毒物、病毒感染或药物性肝损伤,发病迅速、进展凶猛。
后者则常见于慢性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患者,一旦遇到诱因如感染、消化道出血、过度劳累,就可能诱发全面崩盘。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并无明显不适,真正发病时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近年来,国内多个研究中心对晚期肝衰竭患者进行纵向随访,发现炎症风暴和免疫失衡是加速肝功能全面衰竭的关键机制。肝细胞坏死引发大量促炎因子释放,进一步损伤周围肝组织,形成恶性循环。
免疫系统因持续激活而出现“疲劳”,对病毒和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感染恶化,从而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从临床数据来看,肝衰竭患者中约有35%在出现上述三种症状后的一周内进入肝昏迷或死亡状态。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在重症病房里亲眼见到的现实。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原本只是反复腹胀、轻微黄疸,家人以为是老胃病,拖了两周才来医院。
入院时已经电解质紊乱、血氨飙升、意识模糊,抢救三天仍未能挽回。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肝不好”的人,而是一个濒临系统崩溃的生命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肝衰竭并不等于肝癌,但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联。长期肝硬化背景下的肝衰竭患者,其肝组织常常已发生异常再生和基因变异,进入潜在癌变通道。
根据《肝病临床》期刊近年的统计,肝硬化合并肝衰竭患者五年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达23.7%,远高于普通慢性肝病人群。
治疗方面,如果患者仍有部分残余肝功能、病因明确且可控,及时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如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有望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若无法逆转,评估肝移植的时机至关重要。等待窗口极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这是我们在重症监护室里最常见的遗憾。
很多人关心:能不能早一点判断自己是否走向肝衰竭?答案是可以的。定期监测肝功能五项、凝血指标、血氨和腹部彩超,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乙肝携带者、酗酒者、脂肪肝患者,是极其必要的预防手段。我们并非依赖某一个指标,而是重视连续趋势与临床表现的结合。
生活中那些看似“轻微”的症状,比如持续乏力、饭量下降、夜间睡眠紊乱、皮肤发痒,都可能是肝功能正在无声衰退的信号。别因为它们“还撑得住”而掉以轻心。肝脏是沉默的器官,等它叫出声音时,往往已经太晚。
我常跟病人说一句话:肝脏的好,你平常感受不到;肝脏的坏,你往往无力回头。医学无法承诺永远治愈,但可以为你争取时间。而时间,正是肝衰竭患者最稀缺的资源。
未来肝病治疗的希望可能在于干细胞疗法与基因编辑技术,已有初步研究表明,诱导性肝细胞再生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积极效果。临床应用尚需时日,但这也意味着,唯有撑过当前,才有可能享受到医学进步的红利。
作为医生,我能做的是通过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查房,把这些沉重但真实的信息传递出去。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判断,不让自己或家人错过那扇还未关闭的窗。
[1]王宇.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治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291-296.
[2]刘强.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治疗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2):73-78.
[3]张磊.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因素分析[J].肝病临床,2021,36(4):210-215.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冯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