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朝鲜半岛中部金化郡的五圣山南麓,有一片被历史镌刻为永恒丰碑的土地——上甘岭。1952年深秋,这里爆发了一场持续43天的惨烈战役,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篇章。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军事胜负,更承载着民族尊严与国家命运的重量,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响
在朝鲜半岛中部金化郡的五圣山南麓,有一片被历史镌刻为永恒丰碑的土地——上甘岭。1952年深秋,这里爆发了一场持续43天的惨烈战役,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篇章。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军事胜负,更承载着民族尊严与国家命运的重量,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响。
上甘岭,本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因扼守五圣山前沿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五圣山是朝鲜中部战线的关键制高点,海拔1061.7米,其南麓的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如同两把尖刀直插“联合国军”防线。若失此二地,志愿军中部战线将门户洞开,两百公里范围内无险可守。正如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严令:“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历史负责!”
1952年秋季,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为扭转战场被动局面,策划了代号“摊牌行动”的“金化攻势”。他妄图以6万兵力、300余门火炮、170辆坦克及3000架次飞机,在43天内夺取上甘岭,进而威胁五圣山。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停战谈判桌上的筹码分配。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第7师与韩军第2师突然发起猛攻。300余门火炮在30分钟内倾泻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炸弹将上甘岭炸成一片火海。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防守的3.7平方公里阵地,地表工事几乎全部被毁,山头被削低两米,土石松软如沙。
面对绝对火力劣势,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展开顽强抵抗。白天退守坑道,夜间以小分队形式反击夺回表面阵地。597.9高地9号阵地,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射口;537.7高地北山,炊事员冒着炮火送饭,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生命代价。至10月20日,表面阵地虽被占领,但志愿军已转入更残酷的坑道斗争。
坑道内,战士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缺水、缺氧、缺粮,硝烟与血腥味混合成刺鼻的气体,每呼吸一口都如刀割。为节约用水,战士们用毛巾包裹岩石凝结的水珠;为补充体力,将压缩饼干嚼碎后含在口中化开。更残酷的是敌人的封锁:毒气弹、硫磺弹、爆破筒轮番上阵,甚至用铁丝网封死坑道口。
但志愿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134团8连指导员发明“精神食粮”:用铁皮桶制作简易广播,播放《志愿军战歌》与战士家书;军部参谋段恩德带领侦察兵冒险出击,捕捉“舌头”获取情报,甚至在雷区中开辟出安全通道。坑道内,战士们用子弹壳刻下“决不后退”的誓言,用绷带包扎伤口后继续战斗。
10月30日,志愿军集中133门火炮进行火力准备,这是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的炮击。炮弹如暴雨倾泻,将美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135团趁势发起反击,仅用3小时便夺回597.9高地全部阵地。11月5日,美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换,由韩军第2师接替进攻。
但志愿军已掌握战场主动权。12军31师91团投入战斗,采用“小群多路”“贴靠作业”等战术,将敌人放近至50米内再突然开火。537.7高地北山,战士胡修道独自坚守3号阵地,一天内打退敌军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至11月25日,“联合国军”被迫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胜利告终。
10月19日晚,597.9高地0号阵地,美军机枪火力封锁了反击道路。21岁的通讯员黄继光主动请战,带领两名战士匍匐前进。在战友伤亡后,他拖着伤腿爬向敌地堡,用最后一颗手雷炸毁射口。但敌军仍有两个火力点疯狂扫射,黄继光毅然张开双臂,扑向喷吐火舌的枪眼,用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了胜利通道。
10月14日,537.7高地北山,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他拒绝撤离,用机枪掩护战友反击。当敌军涌上阵地时,他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战友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本浸透鲜血的《毛泽东选集》,书页上还留着他用手指划出的重点。
11月5日,597.9高地3号阵地,新战士胡修道与班长、另一名战士坚守。在班长伤亡后,他独自操作3挺机枪,交替射击,竟打退敌军41次进攻。当援军到达时,发现他已连续战斗14小时,歼敌280余人,阵地前堆满敌军尸体。
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发射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火力密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但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结合小群多路、夜战近战等战术,创造了击退敌军900多次冲锋、歼敌2.5万余人的奇迹。美军四星上将克拉克哀叹:“我们被打得像傻子一样!”
战役的胜利直接推动了停战谈判重启。1953年1月,美方在板门店谈判中首次表现出妥协意愿。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上甘岭成为决定战争结局的关键砝码。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确立了中国作为军事强国的地位,上甘岭则是这一地位最震撼的注脚。”
上甘岭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它证明:真正的威慑力不是武器库的规模,而是民族脊梁的硬度;真正的和平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用勇气与牺牲换来的。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延续升华:脱贫攻坚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抗疫斗争中“逆行而上”的身影,科技攻关中“突破封锁”的决心,皆是上甘岭精神的当代写照。
73年过去,上甘岭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的呐喊仍在回响。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会发现这场战役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若失去精神高地,再先进的装备也只是沙丘上的城堡;而一旦精神觉醒,便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今日中国,面对某些国家的“炮舰外交”与制裁封锁,上甘岭的教训依然鲜活——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压不垮、打不烂的“精神原子弹”。从坑道中的坚守到新时代的奋斗,中华民族始终相信:最硬的钢,永远是人民的意志;最伟大的长城,永远是精神的图腾。
让我们向那些以血肉筑起精神丰碑的先烈致敬,向永不屈服的民族魂致敬!上甘岭的焦土早已化作和平的沃土,但英雄的故事将永远警示世界:中国,是一个用意志铸就的国度;中国人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征服的钢铁之师!
来源:阿伟阿伟大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