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伤企如何治?记者调查破解之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0:51 1

摘要:暗箭伤人,损人利己;“按键伤企”,为害更烈。如今,以网络为载体的“按键暴力”,正以更隐蔽、更多样的形式向企业蔓延。有些自媒体人通过“剪切拼凑事件”“AI 伪造证据”等手段,发布涉企虚假短视频、图文在网络扩散,或夸大产品问题制造消费焦虑,或捏造经营黑幕挑起市场质

暗箭伤人,损人利己;“按键伤企”,为害更烈。如今,以网络为载体的“按键暴力”,正以更隐蔽、更多样的形式向企业蔓延。有些自媒体人通过“剪切拼凑事件”“AI 伪造证据”等手段,发布涉企虚假短视频、图文在网络扩散,或夸大产品问题制造消费焦虑,或捏造经营黑幕挑起市场质疑。这些网络“黑嘴”不仅用谣言诋毁企业声誉、冲击正常经营,更借“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牟取暴利,严重破坏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

面对网络谣言的抹黑诋毁,企业该如何依法维权?执法部门又如何斩断黑手?记者聚焦安徽省多起典型案例,走访公安、检察、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探寻网络伤企乱象的破解之道。

“维权”勒索 企业深陷困境

在芜湖,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曾陷入“一月五遭投诉”的被动局面。企业面对投诉人高频次、同质化“不赔偿就曝光至网络”的威胁,察觉背后可能藏有猫腻。随后,企业通过检企工作站,将线索反映至该市弋江区人民检察院。

而正是这一线索牵出一个全国性敲诈团伙。弋江区检察院通过梳理相关数据,围绕投诉人身份、索赔行为等关键信息,构建了“消费领域虚假维权法律监督模型”。经模型精准比对,向该企业索赔的投诉人,竟与全国十余家企业的上百次“异物索赔”案相关联,且所有索赔核心逻辑高度一致,都是“不满足赔偿要求就上网曝光”。

芜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随即展开调查,根据投诉人预留收货地址,办案民警找到涉案人员作案地点,发现热风枪、封口机(用于重新封装食品袋)、活虫、铁丝、头发丝等作案“道具”。

经查,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李某某与其妻子刘某甲从各大电商平台购买零食后,伪造食品质量问题假象,向商家索赔;若商家拒绝,便以网络曝光、投诉相要挟。二人以此方式先后向17家电商企业敲诈勒索206次,涉案金额共计17万余元。其间,刘某乙帮助刘某甲签收快递、接收赔付款,参与金额2.6万元,获利500元。

此后,弋江区检察院以敲诈勒索罪对李某某、刘某甲提起公诉,对未成年人刘某乙作相对不起诉处理。经法院判决,两人分获刑罚。该案入选最高检依法惩治网络暴力侵犯企业权益典型案例。

近年来,弋江区顺应数字消费新趋势,招引三只松鼠、鲨鱼菲特、乐茶科技、老金磨方等一批食品电商企业落户发展。弋江区检察院检察官吴仁军介绍,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意识到,李某等人敲诈勒索案恐非个例,遂通过大数据监督模型与辖区内消费者投诉进行碰撞分析,发现多起虚构维权事项实施敲诈勒索的异常投诉线索,均进一步跟进办理。

低成本制造 舆论危机四起

因个人诉求未满足,轻点手机发布虚假信息,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声誉重创。今年8月,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接到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报案,称有人网上捏造、散布涉企虚假信息3000余条,恶意抹黑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警方核查发现,多平台相关视频、图文内容高度雷同且均为虚假信息。随后,民警依法传唤信息发布者宋某某。据其交代,2023年11月,他在河南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贷款购买江淮品牌汽车,后因消费纠纷与该公司产生矛盾。为达目的,今年6月以来,他陆续在多平台注册47个账号,发布3000余条不实涉企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宋某某到案后,已删除相关不实帖文。

因涉嫌寻衅滋事,今年9月1日,警方对宋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进一步办理中。

随着AI技术普及,网络谣言“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今年8月26日,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向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报案,称多平台集中出现大量虚假、带诱导性的负面文章,恶意攻击公司品牌及产品品质。

经初步核查,民警发现多平台200余篇“产品被检出二氧化硫残留”“瓜子霉变”的虚假文章,由9个网络账号在外省某地、同一时段发布。公安机关依法传唤发布者陈某。据其交代,为牟取平台流量佣金,他控制大量手机卡批量注册网络账号,通过预设具有吸引力、误导性的关键词指令,操纵 AI 模板批量生成大量谣言信息。目前,陈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相关企业备受网络关注,部分自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水军’为跟风引流、非法牟利,编造涉企谣言。”合肥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支队长朱剑宇介绍,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视频合成等,“一键生成”虚假信息。今年以来合肥侦办的网络谣言案件中,超两成利用AI软件。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此类造谣账号的牟利路径清晰,除通过点击量赚取平台佣金外,还会通过制造假新闻事件,并以“橱窗跳转”“直播导流”等方式引流获利。

多维共治 “捂住”网络黑嘴

网络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治网络“黑嘴”需持续用力。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起施行,将上述行为的罚款金额从“五百元以下”提高至“一千元以下”,进一步加大对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2025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更从基础性法律层面为企业“撑腰”,其中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

法律筑牢制度屏障,执法部门则坚持“从严从快、精准打击”,通过多部门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我省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滥用举报权的“职业索赔”行为,针对恶意投诉举报的典型特征分类处理,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共享恶意投诉举报信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食品标识标注、广告、主体登记等领域的轻微违法行为,若经营主体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予以免罚或轻罚;同时通过“投诉举报异常名录”“恶意投诉举报规制政策”等,为恶意伤企行为戴上“紧箍咒”。

检察机关以技术赋能监督,构建“消费领域虚假维权法律监督模型”精准识别虚假维权行为;持续与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协作更新数据,挖掘异常线索;推动治理向“打源头、断根源”延伸,通过大数据模型发现传授犯罪方法的团伙,切断犯罪链条;此外,联合多部门建立数据共享、联合处置机制,协同制定“恶意投诉”认定标准和黑名单制度,实现从“为企追损”到“助企防损”的跨越。

公安机关则以“以打开路、以打促治”为思路,响应中央网信办专项行动要求。其中合肥市公安局通过重大案件督办、个案指导调度、类案归纳分析、定期情况通报等措施,确保网上造谣传谣线索“一条不漏、一刻不误、一查到底”;加强网站平台监督执法,压实平台安全主体责任,推进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及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以重大谣言案件为切入点,排查网站、互联网应用漏洞,指导督促重点平台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责任。

企业“防”“维”同步 平台主动防控

作为“按键伤企”的直接受害者,企业轻则面临赔偿、承受直接经济损失,重则损害信誉、引发舆论危机,影响长远经营。对此,企业需从“防”与“维”同步发力。

吴仁军在采访中提到,在数字化浪潮中,“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需加强商品质量和场所安全监管,健全产品生产全流程管控,完善全覆盖监控设备等硬件设施,通过自查自纠杜绝售卖瑕疵、不合格产品,从源头切断被“黑嘴”恶意攻击的可能性。同时,面对遭遇恶意投诉、网络谣言时,应该第一时间留存证据(如聊天记录、订单号、虚假信息截图等),通过检企工作站、110等渠道反馈,切勿因“怕麻烦”“怕舆情”盲目息事宁人。

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也须切实履行“把关人”职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记者了解到,目前多个平台已落地具体举措。如抖音开辟“辟谣专区”,展示存疑信息的起源、传播原因和事实真相,帮助用户辨别虚假信息;百度开设“百度辟谣”专栏,定期发布谣言专项治理公告,通报治理情况;小红书建立真实信源库和谣言库,实现对虚假内容的实时拦截和批量回扫,从源头遏制传播。

“提升信息素养,是每个网民的必修课。”朱剑宇提醒各位网民,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杜绝造谣传谣等违法违规行为,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主动拒绝成为谣言传播链的一环。同时,网民要理性表达观点,保持理性和包容,避免情绪化表达,发现网络谣言时,及时向相关网站平台或公安、网信等管理部门举报,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短评

社会的运转需要监督,企业发展也需要“挑刺人”。善意批评、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自我修正,从而与消费者实现双向奔赴。然而,这种黑色“生意经”已然超出了监督权的合理行使范围,相关部门出手整治,正当其时。

从法律修订到平台防控,从企业自救到执法联动,多维度保护举措的落地,既凸显了对“按键伤企”乱象的治理决心,也让相关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网络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治网络“黑嘴”,净化网络空间,才能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治理上每前进一步,企业就会多一份安心,也能更专注于生产和发展。

记者 | 李斐 徐奥萍

来源:蚌埠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