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安徽省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体及投融资主体,铜陵大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铜陵大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铜陵大江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9亿元,利润总额1.44亿元,销售毛利率为
作为安徽省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体及投融资主体,铜陵大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铜陵大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铜陵大江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9亿元,利润总额1.44亿元,销售毛利率为23.31%。不过,其煤炭贸易业务营业收入呈现大幅下降。
铜陵大江前身系1999年由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团)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铜陵市新城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根据相关规定,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团)总公司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1年,公司名称变更为铜陵大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根据铜陵市国资委批复,将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持有的铜陵大江全部股权划转至安徽西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湖投资”)。铜陵大江2024年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铜陵大江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20亿元;西湖投资投资20亿元,持股比例100%,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铜陵市国资委。
据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鹏元”)于近期发布的《铜陵大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相关债券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简称《报告》)显示,目前,铜陵大江仍是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开展代建业务、电容器及薄膜材料生产销售、房屋租赁、煤炭贸易等多样化业务,收入结构较为多元。
记者注意到,在《报告》跟踪期内,铜陵大江代建业务收入略有增长,其子公司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铜峰电子”)持续扩产高端薄膜材料、电容器产能,收入结构优化且规模保持增长。不过,其2024年煤炭销售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盈利能力有限,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针对其煤炭贸易业务,《报告》显示,铜陵大江煤炭贸易业务由其下属子公司安徽大江灵通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江灵通”)负责运营。2024年煤炭贸易规模有所上升,但受煤炭销售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由“全额法”变更为“净额法”影响,煤炭贸易业务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此外,铜陵大江煤炭贸易业务交易对手以民营企业为主,贸易款项存在较大的坏账风险。
“大江灵通以境内市场交易结算指导价格为基础采购煤炭,采用预付货款或先货后款的方式进行结算,并向客户提供不超过60天的应收账款账期。”《报告》称,截至2024年末,铜陵大江应收款项下尚有应收舟山红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2.86亿元货款暂未回款,对营运资金形成一定占用,且公司贸易业务交易对手以民营企业为主,需关注相关应收款项坏账风险及交易对手履约风险。此外,2024年大江灵通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集中度占比均超过90%,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记者注意到,铜陵大江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2024年,煤炭贸易业务收入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假如外部能源供需环境或者煤炭市场价格发行不利变动,该公司煤炭贸易业务收入可能出现进一步大幅下滑的风险,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跟踪期内,公司资产规模保持增长,资产仍以项目开发成本、土地、应收款项为主,流动性依赖于铜陵经开区管委会统筹安排,应收民营企业款项存在回收风险、对非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存在减值风险;公司债务规模较大且新增较多成本偏高的非标融资,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从《报告》分析来看,铜陵大江应收政府部门相关款项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对营运资金占用明显。此外,其资金拆借及担保代偿对象主要为民营企业,多数企业存在多项被执行人、未决诉讼等负面事项,相关款项回收风险大。
例如,截至2024年末,铜陵大江应收账款主要系应收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的工程代建款项,回款进度依赖于铜陵经开区财政的可用财力情况;铜陵大江尚有2.67亿元因向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形成的未收回代偿款,其中华沣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已破产。
铜陵大江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1-6月,该公司营业收入9.23亿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20.54亿元;今年1-6月,营业成本6.95亿元,去年同期营业成本18.63亿元。数据对比显示,其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均出现下降。
对此,铜陵大江表示,此次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同比异常变动,主要原因是合并报表子公司大江灵通贸易业务收入确认方式调整。去年上半年,铜陵大江对大江灵通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确认收入;今年结合大江灵通贸易业务模式实际变化,将该业务收入确认方式调整为“净额法”,并据此编制2025年半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最终导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较同期出现显著变动。铜陵大江称,此次变动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偿债能力及存量债券兑付兑息安排计划。
来源:海报新闻
来源:凤凰网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