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劳勃叛乱的10个暗黑事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6:34 1

摘要:一切的导火索,是那根点燃了整个王朝的火星:雷加·坦格利安掳走了莱安娜·史塔克。消息很快传到她的长兄布兰登耳中。布兰登性子急躁,从不是个愿意等的人。他立刻带着同伴(都是各大领主的儿子)策马赶往君临,要求王子“出来受死”。

劳勃·拜拉席恩叛乱,是每一位《权力的游戏》粉丝都熟知的事件。这是一段为被夺走的爱情复仇、推翻暴君、迎来魅力新王登基的浪漫故事。

但在这场英雄史诗背后,藏着一张权力阴谋、个人悲剧与隐晦抉择交织的大网,正是这些因素,早已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官方版本把一切简化成了一段光鲜的传说,可真实的事件远比这复杂,也更耐人寻味。

这篇文章里,我会带你细数关于这场叛乱的10个事实,或许你从未听说过,也可能早就忘了。

劳勃·拜拉席恩在历史上留下了“叛乱领袖”的名号,可从形式上来说,打响叛乱第一枪的,是他的养父——谷地领主琼恩·艾林。

一切的导火索,是那根点燃了整个王朝的火星:雷加·坦格利安掳走了莱安娜·史塔克。消息很快传到她的长兄布兰登耳中。布兰登性子急躁,从不是个愿意等的人。他立刻带着同伴(都是各大领主的儿子)策马赶往君临,要求王子“出来受死”。

可等着他们的不是雷加,而是他父亲“疯王”伊里斯的猜忌与疯狂。

伊里斯的残忍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把布兰登和他的同伴扔进地牢,又召来他们的父亲,要这些人“为儿子的叛逆”负责。那场处决既公开又残忍,谷地继承人、琼恩·艾林的侄子艾伯特·艾林也在死者之列。

可疯王并未就此收手。他下一道命令送到了鹰巢城:琼恩·艾林必须把自己抚养的两个孩子——奈德·史塔克和劳勃·拜拉席恩交出来,听候发落。

对琼恩·艾林而言,侄子已死,若再交出养子,他们也难逃一死,这成了他无法回头的转折点。他没有把两个年轻人推向绝路,反而召集了自己的封臣,举起了反旗。

莱安娜·史塔克被掳,是点燃七国战火的火星,但铁王座下的火药桶,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南方野心”理论认为,这场叛乱绝非对雷加行为的突发反应,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隐秘布局的必然结果——史塔克、艾林、徒利、拜拉席恩这些大家族暗中加固联盟,一步步筑起对抗坦格利安的力量。

他们织就的同盟网堪称惊人:奈德·史塔克和劳勃·拜拉席恩在琼恩·艾林身边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劳勃与莱安娜·史塔克定下婚约,让风暴地与北境连成一线;布兰登·史塔克本要迎娶凯特琳·徒利,如此一来,河间地也会加入;甚至有传言说,泰温·兰尼斯特和霍斯特·徒利曾商议让詹姆·兰尼斯特迎娶莱莎·徒利,若此事成真,西境也会被拉入同盟。

这张网,几乎覆盖了半个王国。

从这个角度看,疯王的猜忌就不再是纯粹的疯癫。他亲眼看着铁王座下形成了一个敌对集团,怎能不恐惧?莱安娜被掳只是加速了事件爆发,让密谋者们不得不公开行动,一场隐秘的行动就此演变为血腥的战争。

那场著名的比武大会上,雷加·坦格利安将莱安娜·史塔克封为“爱与美的王后”,这段情节早已被写入歌谣,成了一段浪漫悲剧。

可在这场盛会的背后,或许正上演着一场真正的权力博弈。

瓦里斯曾向疯王伊里斯进言,称这场比武大会只是个幌子,在民众和领主中声望极高的雷加,其实是想借大会笼络支持者,为推翻疯癫的父亲做准备。

佐证虽间接,却分量十足。

后来雷加曾对詹姆·兰尼斯特提起,自己本计划“召集议会”“推行变革”。疯王担心儿子发动叛乱,多年不曾离开君临的他,竟突然亲临赫伦堡。他的出现,很可能打乱了雷加的计划。雷原本想借大会暗中谈判,争取支持,通过大议会合法推翻父亲,可疯王的到来让这一切化为泡影。

这次失败,或许把王子逼上了绝路。或许,他与莱安娜的故事并非单纯的情难自禁,而是想借此争取北境的支持。如此一来,那段浪漫举动便有了权力底色,雷加也不再是个痴情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个失败的改革者。

他的野心,最终让坦格利安王朝走向了覆灭。

在叛乱的史诗里,劳勃·拜拉席恩是所向披靡的战士,用战锤击溃所有敌人。可现实远非传说那般光鲜。

战争初期,他的进军几乎彻底崩盘。岑树滩之战中,劳勃的军队被蓝道·塔利率领的河湾地先头部队击溃,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只能仓皇逃亡。

疯王派来的新御前首相琼恩·克林顿率军追击,劳勃躲进了“石堂镇”。克林顿的骑士们挨家挨户搜查时,镇上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藏起了这位叛乱领主。

这件事,恰恰展现了劳勃的个人魅力,以及他让普通人甘愿效忠的能力。

最终,奈德·史塔克和霍斯特·徒利的军队赶来救援。石堂镇街头的“鸣钟之役”成了战局的转折点,也证明这场叛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一个足以对抗铁王座的强大联盟。

坦格利安家族战败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伊里斯的用人政策,尤其是在御前首相的任命上。整场战争中,他换了四任首相,每一次任命都让混乱加剧。

一切始于泰温·兰尼斯特的辞职:泰温本是最能干的管理者,却因伊里斯的嫉妒与猜忌被迫离开,铁王座也因此失去了重要支柱。

接替泰温的是溜须拍马的欧文·玛瑞魏斯,此人只会钻营,毫无战略眼光,刚上任就把战争初期的局面搞砸了。

之后是琼恩·克林顿,可他在鸣钟之役战败后被流放。接下来的科尔顿·切斯德试图劝阻伊里斯“用野火焚烧君临”的疯狂计划,结果被活活烧死。

最后一任首相是“火术士”罗萨特,这个唯命是从的人,甘愿执行疯王的疯狂命令。

这场首相的“走马灯”,彻底暴露了坦格利安政权的崩塌:叛乱者们行动一致,而效忠王室的阵营却士气低落、混乱不堪。是伊里斯自己,从内部摧毁了他的帝国。

奈德·史塔克的名声里,唯一的“污点”似乎就是他的私生子琼恩·雪诺。在维斯特洛,关于这个男孩的母亲和出身,流传着无数传言。人们对他的来历猜测纷纷,却几乎没人知道真相。

有个说法称,琼恩是在战争刚爆发时出生的。当时被效忠王室的势力困在北境的奈德,曾秘密离开北境。传言说,在这段逃亡途中,他让救助自己的人的女儿怀了孕,那孩子就是琼恩。

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琼恩的生父不是奈德,而是雷加·坦格利安,并且琼恩是在叛乱初期被怀上的。

佛雷家族因“红色婚礼”的背叛臭名昭著,可他们“见风使舵、伺机而动”的作风,在叛乱时就已显露。

当霍斯特·徒利召集封臣支援叛乱者时,瓦德·佛雷却按兵不动。他控制着三叉戟河的渡口,却躲在“孪河城”里,迟迟不选边站。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一直观望,始终没派一兵一卒。直到三叉戟河之战爆发、雷加战死,佛雷才终于倒向劳勃。也正因如此,他得了个“迟到的佛雷”的绰号。虽然保住了领地,他却成了其他大家族眼中的笑柄,受尽鄙夷。

不过,瓦德·佛雷并非唯一的观望者。

当大陆陷入战火时,铁群岛始终保持中立,领主科伦·葛雷乔伊宁愿远离"青绿之地"的纷争。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巴隆,多次主张趁机劫掠,却都被父亲拒绝。

局势在雷加战死、君临陷落之后发生了变化。儿子们终于说服科伦·葛雷乔伊加入胜利者阵营。铁群岛舰队随即发动进攻,袭击河湾地,包围了“风怒角”。

可在曼德河之战中,科伦·葛雷乔伊战死。巴隆见战争已近尾声,便率军退回了铁群岛。这次投机性的介入,彻底暴露了葛雷乔伊家族“只忠于自己”的本性,也为后来巴隆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詹姆·兰尼斯特以“弑君者”之名载入史册,这个名号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顶尖剑客,却从未参与过叛乱中的任何一场重大战役。

作为御林铁卫,他必须留在君临,守在伊里斯身边,就像关在金色牢笼里一样。

对疯王而言,詹姆是牵制泰温·兰尼斯特的人质,是确保兰尼斯特家族保持中立的筹码。而詹姆只能眼睁睁看着伊里斯的疯狂,却无法插手。

他唯一一场、也是最关键的“战斗”,发生在铁王座大厅:他杀死了疯王和火术士罗萨特,阻止了君临被野火焚毁。

这是个英雄般的抉择,可由于没有目击者,他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弑君者”的骂名。

当泰温·兰尼斯特决定加入战争时,他的行动既冷酷又精于算计。他的军队以“盟友”的名义进入君临,却在城里大肆屠戮。这并非出于军事需要,当时君临已经陷落,奈德·史塔克的军队也正往城里赶来。

这更像是一场表演。兰尼斯特家族观望太久,泰温必须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劳勃的“忠诚”。而杀死伊莉亚·马泰尔和她的孩子们,正是这场表演的一部分,目的是彻底铲除坦格利安的血脉。

他把尸体摆到铁王座前,彻底断绝了后路。此举固然为瑟曦铺平了登上王后之位的道路,却也在多恩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这份仇恨,后来给兰尼斯特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