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之子李勘:大陆网民以为邱毅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真实影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1:54 1

摘要:结果很直白:在大陆,邱毅是个能吸引流量的人,粉丝动辄上千万,节目里敢说敢批;但在台湾,他并没有那种能左右选票的号召力,争议多于拥趸。李敖的儿子李勘当面点破这点,话一出,两边又吵起来,演变成官司、互相指控,新闻连着报了好几天。

结果很直白:在大陆,邱毅是个能吸引流量的人,粉丝动辄上千万,节目里敢说敢批;但在台湾,他并没有那种能左右选票的号召力,争议多于拥趸。李敖的儿子李勘当面点破这点,话一出,两边又吵起来,演变成官司、互相指控,新闻连着报了好几天。

这件事说清楚其实不难。时间大概是在2019年前后,两人在网络和媒体上互相指责、互丢证据、互相发声明。邱毅扣的帽子是李勘靠绿营靠关系,李勘还嘴说邱毅靠大陆名声赚钱。话越说越难听,双方都把对方的动机、过往拿出来啃,最后有人提告,有人报案,案子就这么拖着。表面是两人撕破脸,底下其实还牵扯到两岸舆论生态、媒体放大效应这些大问题。

要看懂邱毅为什么在大陆能火,要把时间轴拉长看。2012年他那次选举失利后,重心慢慢转向自媒体和大陆圈子。内容风格很直接,一句不中听的也敢讲,主张反台独、倾向统一的论调很适合对岸部分受众口味。他上过一些大陆的政论节目,片段被剪成短视频后在平台里循环,粉丝自然就多起来。平台给的流量转化成收入也很现实:节目分成、赞助、打赏这些都是真钱。邱毅自己对外说这是在做两岸议题的宣传和辩护,但外面有人就说他把政治当成谋生的工具。

在台湾的视角又是另一回事。岛内媒体渠道多、声音分散,谁在网上声音大不代表能把选票带动起来。蓝营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认同他,有人觉得做法过激。选举结果摆在那里,2012年以后他没有再拿到立委席位,这数据会让人怀疑他在岛内的号召力到底有多强。更有对手会拿他过往揭发陈水扁家族的那些事儿说事——那些年他参与的一些追弊与爆料确实让他获得了关注,但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别人会觉得他讲得有理有据,或者断章取义、选择性呈现。

李勘这边身份也不能忽略。他是李敖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那种批判习惯。他并不是完全反统一,但他觉得说服台湾人接受统一谈何容易。长期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国家认同和历史记忆有自己的结论,很多年轻人更有自己的身份认同。李勘批评邱毅的方式,是在提醒大陆的观众别只看一面之词;他点的关键是信息不对称,外面看到的“代表性人物”可能只是被算法和平台放大的结果。

这就扯出一个更普遍的现象:两岸的媒体生态根本不同。大陆平台集中,推荐机制和流量池能迅速把某些声音放大;台湾的媒体则像一盘散沙,话题很容易被撕成很多小片,各自为阵。换句话说,一个人在大陆被当成“有影响力的人物”,回到台湾现实选票里可能只是路人一枚。李勘的那句点破话,其实说的是这层意思:别用大陆看到的放大镜去判断台湾的全貌。

细节上也别忘了那几次公开冲突怎么展开。两人不只是吵嘴,邱毅对陈水扁家族的揭发过程里有一大堆证据搜集、质询和公开指控,前前后后在媒体上发酵,曾经引起调查和舆论讨论。2012年败选后他经常出现在大陆节目里,言论被剪成片段散播;李勘看到这些传播手法,就把它说成是一种策略——把符合预期的片段循环放大,塑造某种“形象”。这套玩法在自媒体时代很常见,也很有效,但同时会让事实的复杂性被简化。

关于金钱利益的问题也一直有人提。流量能变现,这事儿大家都懂。节目分成、粉丝打赏、平台赞助这些让人怀疑他说话是不是为理念,还是为生计。有人把这当成攻击点,说他“靠大陆赚钱出卖台湾”,也有人说“既然能把观点传出去,渠道本身就有价值”。这种争论在社交平台上来回转,往往多是情绪化批评,比较少冷静数据支撑。

更重要的是,这场撕扯并非只关于两个人。它映照出的是两岸在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媒体接触和代际观念上的分歧。年轻人对台湾归属感的理解,和老一辈不一样;城市和偏乡、受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邱毅的坚定与操作性,李勘的批判和现实感,两者碰在一起,看似个人恩怨,下面却是更宽的断层在作怪。

最后那次公开对峙是在一次直播里,两边支持者在弹幕里互相骂起来,镜头里是各自的短评、剪辑和回击。新闻把这件事连续报道好几天,法律文件也在慢慢走流程,但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并没有消停,大家像是看着两个人在舞台上互相扯着嗓子,底下的观众一边吃瓜一边点赞和转发。事情还在进行,争论也还在延续。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