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9月以来持续降雨影响,印台区土壤含水量普遍偏高,墒情已处于过饱和状态,秋收腾茬有所滞后,小麦秋播进度比常年明显偏慢,这给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制定全区抗秋淋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并公布粮食烘干、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服务点信息,最大程
受9月以来持续降雨影响,印台区土壤含水量普遍偏高,墒情已处于过饱和状态,秋收腾茬有所滞后,小麦秋播进度比常年明显偏慢,这给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制定全区抗秋淋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并公布粮食烘干、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服务点信息,最大程度降低天气的不利影响,为来年夏粮丰收做好技术保障。
一、精准选种:以“种”补晚,适配区域生态
目前,针对晚播导致的积温不足和土壤高湿的特殊情况,根据不同地块类型,精准确定主推品种,以助力农户进行科学选种。同时,明确各区域的主推品种,确保选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西南塬区(印台街道办、陈炉镇)
旱肥地(350公斤以上)以铜麦6号、伟隆169、华垦麦818等为主栽品种;旱薄地(300公斤以下)以铜麦6号、西农928等为主栽品种。
(二)东北旱塬(阿庄镇、红土镇、广阳镇)
以铜麦6号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长武521、普冰151。
二、科学控期:以“时”抢墒,把握播种时机
根据气象预报,坚持“墒情定播期、播期定播量”,分区域精准把控播种时间。
(一)明确播期调控标准
播期与播量:因推迟播种、土壤墒情较差或整地质量不高,可适当增加播量,10月下旬,亩播量约13-15公斤,11月上旬,亩播量约15-18公斤。分蘖力强的品种宜取下限播量,而分蘖力弱的品种则取上限播量,最高亩播量不得超过20公斤,以防止群体过大引发倒伏。
(二)播期管理核心措施
1.晾墒待播:由于秋淋现象导致土壤水分饱和,播种时应防止出现悬空苗和深埋苗的情况。以排水降渍为核心措施,优先开挖深沟进行排水散墒。待土壤达到“抓握成团、落地即散”的状态时,及时进行播种。
2.免耕抢播:若播种期延至10月20日之后,且土壤仍显湿软的地块,应放弃深耕整地,直接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抢种。
三、关键技术:以“技”补损,落实晚播补救
针对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分蘖不足等问题,落实“四补一防”技术措施,实现“晚中求好、晚中求稳”,核心是以技抗灾、以管补晚。
(一)以种补晚:换用早熟品种
果断选用半冬性偏春性或早熟品种,利用其发芽快、灌浆迅速的特性,抢回农时,确保安全成熟。
(二)以好补晚:确保播种质量
坚持“宁晚勿湿”,待土壤散墒、不粘工具时再整地。推行浅播技术,深度2-3厘米为宜,以利快速出苗。
(三)以肥补晚:施肥促早发
施足基肥,并注重增施速效性种肥,实现“胎里富”,促进晚播弱苗早生根、早分蘖。
(四)以密补晚:增种保穗数
随播期推迟,同步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1天,亩播种量增加约0.5公斤,以主茎成穗弥补分蘖不足。
一防:防控病虫害
关键在拌种。必须使用杀虫杀菌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从源头预防病虫害。
四、重点提示:避害增效关键事项
1.抢收腾茬:前茬玉米、大豆成熟后,立即动用履带式收割机或人工采收,收获后及时通风烘干,防止霉变,为麦田腾茬争取时间。
2.排水散墒:低洼地块务必开挖“三沟”(畦沟、腰沟、边沟),做到雨停田干,坚决避免积水泡种。
3.播量控制:晚播时勿盲目增加播量,超过20kg/亩易导致群体过密,后期易倒伏、发病。
4.镇压补墒:播后及时镇压,遵循“压干不压湿”原则,土壤过湿时可推迟1-2天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墒保苗,增强抗冻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地块,冬前可镇压1-2次,进一步提墒保墒。
5.冬前管理: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缺苗断垄处采用催芽补种;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1次划锄,破除板结,增温保墒。
附件:粮食烘干、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服务点信息
来源:木子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