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巢湖之滨,一座名为“紫云山”的文化高地正拔地而起。这里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没有层峦叠嶂,却汇聚起文化与科技、教育、艺术、旅游融合的巨大力量,兴文创,攀“高峰”,见“紫云”。它瞄准的是全国一流的目标、千亿产业的蓝海,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试验田”和“加速器”。
合翼航空运营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合肥上空飞行。
文创园内安达创展的莫比乌斯环。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叶玉庭 摄
巢湖之滨,一座名为“紫云山”的文化高地正拔地而起。这里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没有层峦叠嶂,却汇聚起文化与科技、教育、艺术、旅游融合的巨大力量,兴文创,攀“高峰”,见“紫云”。它瞄准的是全国一流的目标、千亿产业的蓝海,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试验田”和“加速器”。
自今年3月揭牌以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以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赛道上加速奔跑,推出一大批创新型文化应用场景和优质文化产品成果。其迅猛的发展态势,标注出江淮大地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正迸发新的澎湃动能。
技术破壁 激发产业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紫云山文创园的快速成长,正是源于技术创新的积累与跨越。
在合肥宇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智能手套。“这款智能手套重量仅45克,看着与普通手套差别不大,但它采用了我们自主发明的弹性传感器,可以1:1真实还原操作场景。”宇叠科技的负责人胡雪霁介绍,该传感器具有高弹性、柔韧性、导电性的特征,厚度仅0.1毫米,能承受百万次弯折仍保持稳定,还具备长达10小时的续航能力。
记者看到,当调试人员戴上智能手套进行伸手、握拳等动作时,虚拟屏幕中的人物几乎同步响应。“我们希望通过柔性传感,把复杂的技术,变成贴近身体本能的体验,让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切换更自然。”据胡雪霁介绍,目前,该款手套已应用于仿真培训、影视游戏、生物医学等领域。
不远处的安徽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多款AI眼镜一字排开,公司创始人茹忆正在演示李未可View AI眼镜的功能:“这款多模态旅拍眼镜,搭载独创的‘变色近视镜片+AI导游’功能,能识别全球6800个景点,文物识别、实时翻译、直播等样样在行。”作为发布了国内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AI眼镜的科技公司,李未可科技今年在合肥发布了一系列新品,并联合行业伙伴组建起“智能眼镜生态联盟”,将AI技术与硬件产品深度融合,彰显了文化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跃升。
技术创新的浪潮在园区内处处涌动: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打造“元宇宙数字画卷”,让观众“换脸”体验非遗技艺;徽博文物修复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文物CT扫描设备,“唤醒”沉睡千年的文物;华光影像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的8K超高清摄像机亮相巴黎奥运会,让中国技术闪耀世界舞台。
这些创新实践,让园区成为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试验田”与“成果库”,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更以硬核科技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数字时代焕发全新活力。
跨界融合 拓展“价值空间”
当新技术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不仅重塑文化产品供给方式,更催生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在紫云山文创园及辐射区域,“科技+文化”的创新实践正让文化消费从“单向接收”变为“深度参与”,不断拓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边界。
“以前只是逛公园,现在是味觉、视觉、文化的三重享受。”在合肥包公园景区,包公奏议馆借助裸眼3D、AR、AI数字人等科技手段,让游客“穿越”千年历史;合肥首家水上船餐“庐州船宴”,以宋韵画舫为载体,打造“食、景、演”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在紫云山文创园,技术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不断结出硕果:人形机器人企业为景区、展馆提供智能导览与互动表演,让科技产品成为文化传播新载体;低空企业与文旅项目合作,推出“巢湖低空观光”“文化地标航拍”等新玩法。“科技+文化+文旅”的跨界融合,正成为打破行业壁垒、创造新价值的核心力量。
新场景、新业态带来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2025年1月至8月,园区实现文化产业营收443亿元,同比增长23%。根据规划,到2027年,园区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200家,培育上市(含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15家,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效应将持续释放。
紫云山的价值不止于自身成长,更在于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当前,园区经验正加速向全省推广,各地通过盘活闲置楼宇、仓库、老旧厂房,打造文创楼、文创街、文创角,“竖起来的开发区”“半空中的产业园”等创新载体不断涌现。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星星之火”,正沿着江淮大地加速蔓延成“燎原之势”。
生态优化 释放“乘数效应”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紫云山文创园通过构建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各类要素高效聚合、释放“乘数效应”。
“选择紫云山,是因为这里有完整的产业生态,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融入共同发展的‘朋友圈’。”合肥宇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雪霁道出了园区内众多企业的心声。今年上半年,园区新签约项目87个,总投资83.6亿元,分别是去年全年的7倍和6倍,文化消费类品牌项目8个,首店项目7个,新注册公司64个,注册资金45.6亿元。
产业聚集势能持续攀升的背后,是精准的产业布局与创新的制度保障双轮驱动。园区依据“发展规划(2025—2027年)”,确立“3+3”产业方向,在巩固广播影视、数字内容等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点布局虚拟现实、直播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动“存量提质、增量扩优”。同时,通过“一位领导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套产业政策支持、一批项目载体承接、一家国企全程服务、一支文化产业基金辅助”的“六个一”工作法,从政策、科技、人才、金融、场景五个维度为企业提供全周期赋能,破解要素流动的堵点难点。
以“潮玩+科技”为核心的元气玛特,是园区生态赋能的典型代表。企业依托园区资源,构建“电商+元宇宙+游戏+AIGC”创新模式,并借助安徽文交所“区块链+版权”试点,实现潮玩IP从创作到落地的全流程版权认证。“园区不仅在原创保护、数字交易等关键环节提供支撑,还汇聚了大量上下游资源。”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安徽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潮玩IP,构建一站式潮玩生态场景。
空间载体的持续优化,为要素聚合按下“加速键”。即将开放的紫云山·文汇园,以12.5万平方米体量构建“孵化—转化—总部办公”全生命周期载体,3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的小型独栋满足中小企业定制需求。加上已运营的文华园及合柴1972、罍街等特色片区,“一轴二核三区四片”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