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52秒的龙形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4670米至5020米的高空绽放时,这场名为《升龙》的艺术表演曾收获“震撼”“浪漫”的赞誉。但西藏日喀则市发布的调查处置通报,却揭开了华丽表象下的生态伤痕。这份通报不仅清晰还原了事件全貌,更透过对生态影响的认定、多元主体的追责和
当52秒的龙形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4670米至5020米的高空绽放时,这场名为《升龙》的艺术表演曾收获“震撼”“浪漫”的赞誉。但西藏日喀则市发布的调查处置通报,却揭开了华丽表象下的生态伤痕。这份通报不仅清晰还原了事件全貌,更透过对生态影响的认定、多元主体的追责和制度漏洞的暴露,勾勒出我国生态保护的刚性底线与治理逻辑。
首先,生态脆弱区的“不可承受之轻”:破坏易修复难的现实警示。
通报对生态影响的精准界定,首先传递出高原生态“一碰即碎”的脆弱本质。数据显示,烟花秀直接影响草地面积达30.06公顷,15.29亩土壤草毡层因平整作业、车辆碾压和人员踩踏遭到结构性破坏。在普通人眼中或许不起眼的草皮损伤,在高原生态语境下却意味着严重后果——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厚度普遍不足10厘米,表层草毡层是维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一旦破坏,自然恢复周期需30至50年。这种“不可逆”的生态特性,让短期扰动可能演变为长期隐患。
更值得警惕的是“显性破坏”之外的潜在风险。通报提及的烟花残留物、塑料碎屑清理不彻底问题,在高原低温环境下呈现出特殊危害——这些废弃物的降解周期较平原地区延长3至5倍,极有可能通过融水系统渗透扩散,对流域生态造成连锁影响。而燃放产生的瞬时强光与巨响,已通过红外相机得到实证:雪豹、藏原羚等旗舰物种的活动频次下降40%,部分个体出现应激性迁移,与专家关于“高原野生动物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的研究结论完全吻合。
通报中“短期直接污染及破坏程度有限,但潜在生态风险需监测跟踪”的表述,实则暗含着对生态保护规律的深刻认知。高原生态系统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每一个环节的扰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而这种效应往往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此次事件以直观的方式证明:在生态脆弱区,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遵循“最小干扰”原则,艺术表达的自由永远不能凌驾于自然保护的底线之上。
其次,全链条追责:生态责任无死角的治理信号。
日喀则市的处置结果,以“谁破坏谁担责、谁监管谁负责”的鲜明态度,构建了一张覆盖多元主体的责任网络,这成为通报最具震慑力的核心信息。
作为活动实施方,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的责任认定具有标志性意义。通报明确其行为涉嫌违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不仅被立案查处,更需承担生态损害赔偿与修复责任。这打破了“艺术创作享有特殊豁免权”的认知误区——即便打着“文化交流”“艺术创新”的旗号,一旦造成生态破坏,同样要接受法律制裁。目前,该工作室已缴纳23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草种补种与土壤改良,并建立为期2年的生态监测机制,但这种“事后补救”终究无法抵消前期破坏的影响。更值得反思的是,团队此前宣称的“环保烟花”“可降解材料”等承诺与实际残留情况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了部分艺术项目在生态评估环节的形式主义倾向。
赞助商“始祖鸟”被追责,则传递出“商业参与需负生态连带责任”的清晰信号。通报明确其需依法承担相应的生态损害赔偿和修复责任,这一处置突破了“赞助商仅负责资金支持、不担环境责任”的传统认知。在商业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这一判决为所有品牌方敲响警钟:选择合作项目时,生态合规性应成为与商业价值同等重要的考量因素,任何以生态为代价的营销炒作,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经济与声誉代价。
最令人瞩目的,是对公职人员的严厉问责。通报直指事件根源在于“江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同意实施”的违规决策,以及相关部门“请示报告不落实、执法监管不到位、依法履职不力”等问题。最终处理结果显示,县委书记陈昊被立案审查调查并免职,县长多吉普拉被立案审查,包括县委宣传部部长、公安局局长在内的多名干部被免职或诫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关键监管部门负责人悉数被追责。这种“从决策到监管”的全链条问责,彻底击碎了“重政绩轻生态”“重审批轻监管”的侥幸心理,彰显了“生态红线即政治底线”的刚性要求。
最后,制度补位:从个案处置到系统完善的治理升级。
如果说追责是“治标”,那么通报中透露出的制度反思与完善方向,则体现了“治本”的治理智慧。此次事件暴露出的审批流程漏洞,成为通报着重剖析的关键环节。
根据现行规定,“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未被明确纳入强制环评范围,地方部门仅依据“小型活动备案流程”批准了燃放计划,未能结合高原生态特殊性开展专项评估。这种“场景套用”的惯性思维,使得本可避免的生态损害最终发生。通报中“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表述,实则预示着针对性的制度完善——未来在生态脆弱区开展文化、文旅活动,大概率将建立差异化的审批标准,将“高原生态专项评估”作为前置必经程序,填补现有制度的空白地带。
通报强调的“开展长期监测和后评估工作”,则体现了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思维。不同于“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置,日喀则市明确将对受损区域进行持续跟踪,这种做法既符合高原生态恢复的长期性特点,也为后续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受损草地的第一阶段补种,到红外相机重新捕捉到藏原羚活动身影,这些阶段性成果背后,是“破坏-修复-监测-评估”闭环治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事件推动了全社会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再思考。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文旅、艺术活动逐渐增多,类似的“生态与人文碰撞”时有发生。通报通过个案处置传递的核心原则——“要么选择对生态无影响的场景,要么提前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为所有市场主体和行政部门提供了行动指南。正如网友所言,“户外圈讲究无痕出行,艺术创作更应追求无痕表达”,当“敬畏自然”成为艺术创作和商业活动的前置考量,才能真正实现“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存。
52秒的烟花终将消散,但它留下的生态警示却历久弥新。日喀则市的通报不仅是对一起具体事件的处置,更是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再次明确: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敏感区,任何活动都必须坚守“生态优先”原则;任何主体都不能以任何名义规避生态责任;任何制度漏洞都将通过个案推动得以填补。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这片高原的纯净与脆弱,让雪山草地真正成为永续传承的生态财富。
来源:红星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