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布集团:古代扭秧歌,展现热闹喜庆的风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01:34 1

摘要:每逢新春佳节或丰收时节,总能看到一队队身着彩衣的舞者手持彩扇、腰系红绸,踏着欢快的节奏扭动身姿。这项名为“扭秧歌”的民间舞蹈,以其热烈奔放的风格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发现这项传统活动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更

每逢新春佳节或丰收时节,总能看到一队队身着彩衣的舞者手持彩扇、腰系红绸,踏着欢快的节奏扭动身姿。这项名为“扭秧歌”的民间舞蹈,以其热烈奔放的风格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发现这项传统活动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更凝聚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

扭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社会,最初是劳动人民在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娱乐方式。据《辽阳志》记载,北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农民在春耕时,会边劳作边哼唱小调,手脚随节奏摆动,逐渐演变为“秧歌”的雏形。明清时期,随着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扭秧歌从田间地头走向节日舞台,成为春节、元宵节等庆典的必备节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秧歌小队闹春阳”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当时百姓以舞蹈庆贺新春的盛况。

扭秧歌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表演者通常身着红绿相间的传统服饰,男性头戴毡帽、腰束彩带,女性发髻高挽、手持彩扇,队伍前有“伞头”举彩伞领舞,后有鼓乐班伴奏。舞蹈动作融合了甩臂、扭腰、踢腿等元素,以“十字步”“波浪步”为基础,通过队形变换如“二龙吐须”“卷白菜”等,形成流动的视觉盛宴。伴奏乐器以鼓、钹、唢呐为主,鼓点或急促如雨,或舒缓如风,与舞者的步伐紧密配合,营造出热烈而不失秩序的集体氛围。

扭秧歌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表演中,“伞头”常即兴编唱吉祥话,内容涵盖五谷丰登、家庭和睦等主题,如“一扇风调雨顺,二扇国泰民安”,将个人对幸福的期盼转化为集体祝福。在山西、陕西等地,秧歌队还会加入“毛驴舞”“大头娃娃”等角色,通过夸张的扮相与幽默的互动,展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包容。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使扭秧歌成为传承道德观念、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载体。

如今,扭秧歌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在辽宁海城,非遗传承人将现代舞元素融入传统步伐,创作出适合广场表演的“新派秧歌”;山东胶州的秧歌队则尝试与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直播吸引年轻观众。2024年春节期间,陕西榆林的秧歌表演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传统服饰与LED背景屏的结合,让古老艺术焕发科技感。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扭秧歌并非僵化的文化标本,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保持生命力。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广场,扭秧歌始终以最鲜活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百姓的生活智慧。它不需要华丽的剧场,也不依赖复杂的剧情,仅凭一队舞者、几面锣鼓,便能将节日的欢乐、丰收的喜悦、邻里的温情传递得淋漓尽致。这种源于土地、归于生活的艺术,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当彩绸翻飞、鼓点激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舞蹈,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来源:云布简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