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永健一句话把遮羞布撕到底——原来在部分剧组,顶流演员带着“御用编剧”空降,现场删台词、加戏份、改人设,只要粉丝爱看,历史正剧也能秒变“大男主爽文”。
“剧本不是乐高积木,不能谁红谁就多掰两块。
”
林永健一句话把遮羞布撕到底——原来在部分剧组,顶流演员带着“御用编剧”空降,现场删台词、加戏份、改人设,只要粉丝爱看,历史正剧也能秒变“大男主爽文”。
老戏骨看不下去,干脆把桌子掀了:再这么玩,戏就不是戏,是流量手办。
别急着骂小鲜肉。
真正的问题在“谁给钥匙谁就能开车”。
平台要招商,招商要看明星,明星要带流量,流量要“糖分”——甜、爽、不能虐。
于是制片方把剧本当期货:先锁顶流,再锁品牌,最后才锁故事。
编剧成了现场配菜师,今天加辣,明天减盐,后天把男二直接“写死”省片酬。
一条生产线下来,作品像被七手八脚拼成的三明治,观众咬一口,全是夹子味。
有人觉得夸张?2023 年 9 月,广电总局直属的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专门下发《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白纸黑字写着:“演员不得擅自更改剧本内容”。
文件没有推荐语气,是禁令。
行业内部把它称作“剧本封条”——再敢现场“飞页”,就是违规,平台可拒收,许可证可吊销。
禁令背后,是过去三年因“魔改”被观众集体刷低分的 47 部剧,平均评分 3.7,直接蒸发市值 130 亿。
数字不会演戏,却最会打脸。
规则落地不到半年,第一个“样板房”出现。
今年 3 月播出的《追风者》在片尾字幕里加了一行小字:“本剧拍摄期零飞页,所有调整须编剧室集体投票。
”制片人把话挑明:谁敢带私人编剧进组,合同里 30 % 尾款直接蒸发。
播出后,该剧在豆瓣稳在 8.1,弹幕里最高赞的一条是“终于不用看主角突然智商下线”。
观众用钱投票,平台用热度说话——《追风者》收官当天,广告主追加二期 2800 万,证明“不乱改也能赚”。
风向变了,人也跟着掉头。
张颂文在上戏大师班放话:“好剧本是演员的根基,动一个字之前,先问自己有没有比编剧更懂人物。
”王劲松更直接:“现场改词是吸毒,越吸越爽,最后连台词都记不住。
”老炮儿们集体发声,不是倚老卖老,而是发现“烂戏”正把市场做成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下次谁还请实力派?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堵后门也要开前门。
新版《电视剧网络剧内容审核细则》今年 6 月实施,新增“剧本备案承诺制”:开机前最终一版剧本须上传系统,成片与备案差异超过 5 % 就要书面说明。
换句话说,以后再想“先上车后补票”,平台得先帮你写检讨。
更狠的是“演员黑名单”联动:查实擅自改剧本,三年内部立项可否决你的名字。
一次越界,等于半只脚踏出娱乐圈。
有人担心“一刀切”会扼杀创作弹性。
其实细则留了一个“安全阀”——如果拍摄现场发现历史硬伤、技术 bug,编剧室可发起“集体修订”,由制片、导演、编剧三方签字,24 小时内上传变更记录。
程序不复杂,核心只有一句:专业的事回到专业的人手里。
就像盖楼,工人可以挪脚手架,谁也不敢动承重墙。
观众也在更新换代。
00 后观众把“魔改”做成鬼畜吐槽,二创播放量动辄破亿,反向教育平台“喂屎必反噬”。
数据显示,2023 年因“尊重原创”上热搜的剧集,广告溢价率平均高出 18 %。
市场用最简单的逻辑告诉资本:好剧本=真流量,假爽点=真毒药。
观众不是韭菜,是带锄头的护林员,谁砍树就刨谁根。
回到开头那幕。
林永健没有点名,却给所有人留了一道选择题:
A. 继续把剧本当橡皮泥,能捏一季是一季;
B. 把故事当工程图,先画地基再盖楼。
选 A 的,已经看到天花板——禁令、黑名单、观众弃坑,三连击打包送到;选 B 的,像《追风者》这样,把“零飞页”印成海报,反而成了新卖点。
答案不言自明。
戏拍完了,灯灭人散,留下一句老话:
剧本是 1,演员是后面的 0;没有 1,再多 0 也只是 0。下次再有人伸手想掰剧本这块积木,不妨先想想——你掰走的也许不是台词,而是自己下一部戏的饭碗。
来源:一往无前糯米qLJeg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