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表弟上个月订婚,两家坐下来谈彩礼,对方开口要28万,说“别人都给”,他爸当场摔了茶杯——不是舍不得钱,是觉得这钱不是给女方,是买个“不被说闲话”的资格。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结婚不像结婚,倒像一场众筹项目?
我表弟上个月订婚,两家坐下来谈彩礼,对方开口要28万,说“别人都给”,他爸当场摔了茶杯——不是舍不得钱,是觉得这钱不是给女方,是买个“不被说闲话”的资格。
这不是个例。
全国32个试点城市都在压彩礼,可你去县城婚庆公司问问,谁敢真说“零彩礼”?
不是不想,是怕亲戚背后戳脊梁骨。
抖音上#婚礼矛盾#话题18亿播放,点进去全是“原定18万彩礼,临门一脚涨到36万”“酒店临时加收5000元场地费,说不交就撤桌”——这些事,没人提前告诉你,等你掏钱时才甩你一脸“规矩”。
可你猜怎么着?90后真在悄悄改规则。
我朋友去年结婚,没要彩礼,没办酒席,两人攒了半年钱,飞去冰岛拍了三天照,回来领证,朋友圈只发了一张两人在极光下的背影。
评论区炸了,有人说“太作”,可更多人留言:“这才是我想要的结婚。
”
不是他们不爱面子,是他们终于看透了:面子是别人给的,日子是自己过的。
支付宝上线“婚事通”那会儿,我试了试,能算彩礼分摊、签电子协议、甚至预约婚前心理辅导——听着像科技产品,其实是在给两家人搭个台阶。
你爸觉得“不给彩礼丢人”,你妈怕“女儿嫁过去被欺负”,可没人敢说:“我们能不能先聊聊,这钱到底图什么?
”
现在最高法明确婚前协议能写彩礼返还,市场监管局一年查了1421起婚庆骗局,可最痛的不是钱,是那种被绑架的感觉——你明明不想攀比,可全家都在等你“拿出态度”。
北师大说搞“婚前家庭会议”,列清单、谈底线、定预期,试点家庭冲突降了四成。
听着像心理咨询课,可它解决的,是几十年都没人敢碰的难题:我们怎么才能不把婚姻,变成一场交易谈判?
你见过凌晨三点还在改请柬的新人吗?
不是为了浪漫,是怕哪位亲戚没请到,明年年会又得听一句“你家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真正的改革,不是政府下个文件,而是有人敢说:“我不办了,就我们俩,去民政局。
”
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勇敢,但至少,有人开始这么做了。
而你,是不是也在等一个不用解释“为什么不办酒席”的理由?
来源:育儿首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