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活着本身就是最庄严的答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8:36 1

摘要:朋友对我说,余华的《活着》他也看了三遍。每次都会涕泪涟涟。偶然遇见我的文字,很想听我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想。上次偷懒,因为关于这部小说,我觉得自己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尽管也只是说给自己听。不过我也相信,只要想说还有得说,这部小说永远都有得说,也永远说不完。好小说本

朋友对我说,余华的《活着》他也看了三遍。每次都会涕泪涟涟。偶然遇见我的文字,很想听我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想。上次偷懒,因为关于这部小说,我觉得自己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尽管也只是说给自己听。不过我也相信,只要想说还有得说,这部小说永远都有得说,也永远说不完。好小说本来就有这样的魅力。所以旧书重读,常读常新。

那就再说一说。没有人要自己说的时候还忍不住自言自语,有人想要听,那更要说说了。怎么说呢,每次读感觉都不一样。单纯看故事好像很悲惨。但如果看人物又好像很美好。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还有春生,队长,包括福贵。每一个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死亡是苦难么?也许未必。那活着为啥?不为啥,就为活着。所以余华说,活着是活着的最大意义。有点形而上了,还是接地气些。说说这个故事。

福贵算不上是一个金不换的回头浪子,但也是浪子回头。他出生优渥,但长成了一个典型的败家子,顺应自己的本能,把人间恶习发挥得淋漓尽致。吃喝嫖赌,不敬老师、羞辱岳丈,也不理会父亲的忠告,滥赌成性,中了别人的圈套,输掉了所有家产,以至于家道中落变为耕田为生的农民,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故事的开篇。

接下来就是福贵的改邪归正,从锦罗绸缎到粗衣布服。租回从自己手中输掉的五亩田地,在辛勤劳作中,在艰难困苦中,与妻子陈家珍勤俭持家,互帮互助。这段时期母亲和家珍两位女性的宽容和良善是福贵最重要的鼓励与支撑。

母亲生病去城里请郎中,却在城里被国民党大兵抓去当了壮丁,炮火纷飞中,大难不死,结识了老全和春生,患难与共。后来被解放军俘虏并给他盘缠让他回家。回来后知道母亲病死了,女儿发了一次高烧后就不会说话了。

回来的福贵正好遇到了土地改革,分到了五亩地。而当初赢了他家产的龙二成了恶霸地主被镇压。心有侥幸,更有余悸。和家珍互相扶持着,种地、养家畜,日子还算安稳,儿女也一天天长大了,为了省下一些钱让儿子有庆去上学,福贵给女儿找了户人家送走了。思念亲人的女儿凤霞跑了回来,福贵和家珍都不舍得送走女儿,一家人又重新团圆。

后来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成立了人民公社,福贵家的五亩地和铁锅都归了人民公社。饥荒的到来,有庆心爱的小羊被牵去换米度日,粮食没了,只能挖野菜,去地里掘地瓜,喝凉水充饥,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收割稻子以后,家里才有粮食。

家珍得了软骨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儿子有庆先出意外,给产后大出血的校长献血的时候被一个不负责的医生过量抽血而死,而校长的丈夫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春生,悲痛的福贵瞒着妻子把有庆埋在田地里。

女儿凤霞嫁了人,有一个幸福甜蜜的开始,和丈夫二喜安稳的生活在一起,不久后凤霞怀孕了,但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死了,家珍承受不住儿女双亡的巨大悲痛也去世了。剩下的只有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了几年后,二喜在工地上出事也死了,剩下了一个外孙。和外孙生活在一起几年后,生病的苦根因为饥饿,一次吃了半锅豆子被噎死。福贵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就买了一头老牛,并给它取名为福贵,和老牛一起种田、活着,老牛成了他生活中新的寄托。

故事到此结束。整篇小说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揭示了命运的无情和生活的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生命的敬畏。

母亲、家珍、凤霞三位女性形象熠熠生辉。故事中的她们,始终保持一颗平和有爱的心,和命运和解,懂得知足,在顺境中保持谦卑,在逆境中不丧失希望和力量。

有庆、二喜包括苦根。着笔不多,但都有一种本质上的善良,读了,都会从心底觉得,他们是好人,可惜好人不长寿。

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生命的价值存在于活着这一纯粹的状态。福贵经历了亲人离世、家破人亡等极致苦难,但始终未放弃生存,也许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依赖于财富、名誉、地位等等,平凡中的坚韧同样可贵。

坚韧是生命力量的体现,坚守平凡生活、守护身边的温情,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而亲情和陪伴很大程度上是支撑人活下去的重要力量。珍惜眼前的温暖更是对抗苦难的巨大勇气,可以帮助人们接纳命运的无常,顽强地走下去。

福贵的故事表明,活着既是最卑微的坚持,也是最崇高的抵抗。面对难以抵御的苦难中不断遭受着命运的肆虐打击,却依然保持人性的美好才是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活着本身就是最庄严的答案。

来源:率真天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