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5000天后的世界,所有产业都将因科技重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08:30 1

摘要:比如,和食物相关的畜牧业正在发生改变。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会和今天的计算机科技一样,得到充分普及。如今可以说全民皆可编程,生物科技也将走下殿堂,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视频网站自学成才,每个人都可以发明出某个生物科技的工具。到那时,每个人都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重塑自己。我

作者: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著有《失控》《必然》《5000天后的世界》等

食品的未来

1、未来将是“新生物学的时代”

未来将是新生物学的时代,实际上,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处于一个可以通过生物学转变命运的时代,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努力适应这种转变。

比如,和食物相关的畜牧业正在发生改变。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会和今天的计算机科技一样,得到充分普及。如今可以说全民皆可编程,生物科技也将走下殿堂,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视频网站自学成才,每个人都可以发明出某个生物科技的工具。到那时,每个人都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重塑自己。我们的改变还会福泽子孙,例如发明出使人类远离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法等。

2012年,科学家发明出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未来的一个世纪,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成为想要成为的任何样子呢?对这一点我深表怀疑。因为生物科技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任务,我们还需要其他的技术辅助。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有时候,社会或许会默许某种大多数人并不能接受的形式。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以善的名义对儿童加以改造,相关的论战势必无法避免。毕竟,这是一个比是否应该允许堕胎更难以做出决断的问题。

“订制婴儿”很难被人们接受,但这肯定不是新时代唯一的难题,必然会有大量同样棘手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涌现出来。甚至我们提到的人造肉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例如我们是否可以随意改变物种,我们究竟是应该分别制作出猪肉和牛肉后将其混合,还是制作出兼具两者基因的人造肉?我们是否可以改良出“无腿鸡”,只让它蹲坐在鸡舍里?在未来的100年间,还会出现无数这样无解的问题。

2、农场会变成AI 和机器人活跃的场所

关于农业和科技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我也想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通常来说,农业这个古老的领域受科技的影响并不如其他领域明显,我现在认为未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应该是AI和机器人。

这几年出现了名为“精密农业”的新型农业。例如在拖拉机上搭载AI技术,在长臂上装上摄像头,帮助农民管理生菜或玉米地。拖拉机在菜地内往返,这些摄像头可以同时监控25英亩的菜地。而且,因为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还可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坐标。摄像头可以观测附近作物的情况,评估其健康程度,并依据这些信息提供必要的水、肥料以及杀虫剂。这种监控和管理可以精确到植株,控制每棵庄稼或蔬菜的水肥量,因此能够避免浪费。从古至今,农民都希望能够做到按需浇水施肥,只是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想法。

“精密农业”的卓越之处在于可以同时管理数百万的作物,并且精准到每个植株。古老的农业在AI和机器人的帮助下焕发生机。通过“精密农业”,农民可以将肥料和资源的浪费控制到最小,而作物的整体状态可以保持到最佳。新技术彻底改变了农耕方式。这项技术在现实中已经开始得到应用。

而到了收获的环节,机器人就要发挥作用了。采摘草莓之类的工作非常辛苦,如果想要大面积、大规模采摘,机器人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自动驾驶拖拉机,可以利用GPS使其完成自动驾驶。未来我们还会发明出新型机器人,可以在大型农场里完成收割、采摘、播种等工作。

交通的未来

1、2040年后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

硅谷在未来势必会引领自动驾驶汽车的新潮流。虽然我们已经研发出自动驾驶技术,但需要完全实现自动驾驶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这个周期会比我们想象得更久,而且会分阶段完成。例如,先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专用车道,或者从长途货运卡车开始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还可以在停车场使用自动泊车功能。再进一步,就是在马路上设置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然后逐步推广。

不过,在全面普及自动驾驶汽车之前,我们还需要先完成一些极其重要的事情。当驾驶完成从有人到无人的改变时,基础设施也需要同步改变。无论是道路标识还是交通信号灯,都要重新调整为适应自动驾驶的模式。我们现有的交通设施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合理的水平,但是并不适用于自动驾驶。

在起步阶段,我们不得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其实,相比于全面改换为单一的自动驾驶模式,同时保持两种模式更加困难。不仅汽车需要改变,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标识、习惯、车辆与行人的共存模式都要发生很多变化,这个过程至少要花费几十年。

当驾驶员被区分为人类和机器人时,两者在优势上就会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倾向,也就容易发生抢夺优势地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保证自动驾驶技术得到运用的同时,解决好各种相关的复杂问题。

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最大障碍就是两种驾驶员群体共同存在这一事实。我们不能满足于99%的安全性,必须追求99.9999%的精准。安全性达到98%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越往后越困难,想要完成最后不足2%的突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大路修整之后,所有背街小巷也要整改。最后的部分难度最大、耗时最久。而且,我们要预测自动驾驶汽车也会发生拥堵在一起、进退不得的情况。我们需要对此做好充分的预案。因为当交通堵塞时,人类驾驶员也会找不到腾挪的办法,也会心情烦躁,甚至怒不可遏。人类尚且无法应对此类突发现象,机器人又该如何呢?如何在类似的情况下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万无一失,都是我们必须提前考虑的难题。

2、无人机前景广阔

与飞行汽车不同,小型无人机已经开始被应用于生活中了。亚马逊也在考虑使用无人机完成配送。无人机送货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人工,这一点还不能判断,但是今后无人机势必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卢旺达已经开始使用无人机配送药物。因为在卢旺达道路建设还很落后,很多地区甚至没有路。为了将药物和其他重要物资快速稳妥地送达指定地点,人们启用了无人机,而且效果很好。在我们这些基础建设做得很到位的国家,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使用无人机的必要。

再过25年或30年,商业飞机很可能也要改为自动驾驶。一架没有飞行员的飞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岂非就是无人机的延伸?我们将看到在货物运输领域出现无人机。不仅如此,搭载乘客的无人机也会出现在未来的天空中。客机最大的成本就是飞行员等机组成员的人工费。其实现在的商业客机已经采用AI技术进行自动驾驶,同时有飞行员保驾护航,只是为了预防发生意外情况。飞机起降也都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基本可以实现全程无人。

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认为安装了自动驾驶系统的飞机就不再需要飞行员,同样搭载AI的货车也就不再需要司机了呢?暂时还不用担心驾驶员全体失业,因为长途飞行或运输还是需要有飞行员或驾驶员搭乘。

举例来说,当长途货运车进入波士顿这样交通状况复杂的大城市时,司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其他时间段,司机可以待在开着空调的车内,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工作,甚至是做做编程。未来驾驶员可能就是一种兼职工作。驾驶员在不需要人工驾驶的时候可以做其他事情,有需要时就像急诊医生一样随叫随到即可。

我们要好好计划一下,未来在不需要自己驾驶汽车后,车上的时间应该怎么利用起来。我们可以戴上智能头盔在虚拟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或是戴上智能眼镜看看别处的风景。总之,车内的时间都可以交给VR和AR,让科技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我猜想未来车内的通信环境会比家中还要好。届时到处都有5G网络覆盖,机器人驾驶时会使用最大的带宽。

能源的未来

1、依靠电力实现低碳生活

我曾经采访过研究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技术、能源问题的专家,就现在美国的能源消费请教了他的观点。他说美国政府一直在监查全国的能源系统和消费情况,并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取代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更多地使用风力、太阳能和核能发电,让汽车、暖气、采暖热泵、电动机、无人机等均以电力作为能源。如果这些领域全部实现电气化,那么即便使用同样多的能源,我们的实际消耗也不到现在的一半。

例如,石油运输需要大型油轮和输油管道,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能源来输送能源。但是电力就不需要这么多过程,它是一种高效且低价的能源。汽车的电发动机会比汽油发动机更高效,采暖热泵也会比暖炉更高效。如果所有的能源均转换为电力,我们就可以在保证现有生活模式不改变的前提下减少一半的能源消费量。

我的一位合作者索尔·格里菲斯著有《电气化》(Electrify)这本书,我还为这本书写过推荐文章。这本书的主旨是所有的能源都应该由电能取代,只要实现全面电气化就可以防止全球变暖。他呼吁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发电,无论是家里的空调,还是包含飞机在内的交通工具,维护现有文明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实现全面电气化。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环境问题。

2、未来五年是电动汽车的黄金期

电动汽车是相当优秀的新产品,普及也很快,大有取代传统汽车的势头。目前充电站的数量还有些少,但也在不断增加。再过五年,估计大部分新上市的汽车就都是电动汽车了。

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卡车数量比普通轿车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F-150这款卡车。就在不久前,福特公司宣布将生产这款车的电动版。

如果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那么还有谁会去加油站呢?在油价上涨的今天,普通家庭动辄就要在加油站消费数百美元。电动汽车普及后,充电站和家庭电力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我有一辆小型的电动汽车,但这是我迄今为止开过的最好开的车,它性能良好,加速快,驾乘体验好。这辆车很便宜,而且我这几年在汽油上面也省下不少。

我相信低碳减排会成为主流。尽管汽油价格可能降低,尽管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这些技术终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未来

1、教育因AR和VR产生巨变

我一直认为视频网站非常适合进行教学活动。不过,这种形式还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如果AR眼镜等智能装备得到普及,视频网站就能实现和在教室中一样的教学效果。

此外,视频搭配AR和VR,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媒介组合。一个人想学习操作时,只要看视频模仿别人的动作即可;想要学习化学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制作分子模型,可以在模型里面走走看看,也可以把模型拎起来转一转。即使不是自己动手,所有的实验也都可以近在眼前。这才是最强大的学习媒介啊!等到了人人都拥有智能眼镜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打造在线课程。这样的形式也会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容易坚持下去。

由谷歌的彼得·诺维格和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史朗等知名研究者主持的在线AI讲座,吸引了全球10万以上的学习者,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如果使用自动翻译功能,那么语言也不再是障碍,使用任何语言的学习者都可以轻松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再使用AR或VR技术,我们就可以模拟实际情景,拥有实际的体验。这样的组合将会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工具,甚至可以承担大学的普通教学任务。

很多公司都将运用AR的这一功能进行员工培训。如果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也加入这个环节,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在培训中,公司可能还需要购买配套的微软开发的智能眼镜(Hololens2),这又是一个市场。

2、机器翻译改变世界

AI自动翻译技术如果能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首先,商务活动和旅游活动都会发生极大的变革。人们无须学习英语,苦练对话,只要戴上耳机就可以在美国旅行,而且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到和当地人无障碍交流。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接受更多的挑战。设想一下,一个只会日语的人,也能没有顾虑地前往只说俄语的地方,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如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即时翻译装置,旅行者的足迹将会遍布世界。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同寻常,人们可以走出自己的文化圈,去接触和拥抱不同的文化。

我一直认为政府有必要鼓励年轻人出门旅行,甚至应该为此设立援助资金和机构,甚至要求每个国民都完成为期两年的旅行任务也不为过。无论男女,也无论是否身体上有残疾,人人都应该在高中毕业后,在18岁之后的两年里拿出专门的时间去旅行。服兵役、做医疗援助、从事教育工作,甚至前往海外参加维和运动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政府可以拿出专款进行资助,那么这将是一件使所有人受益的事情。美国人会因此结交海外友人,并且学会了解和接受不一样的价值观。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纪,都可以通过旅行丰富自己,这时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语音翻译装置。它可以让人们展开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帮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工作的机会。

由于自动翻译机的出现,世界上优秀的人才会聚集起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硅谷一直渴求优秀的人才,我女儿所在的公司位于旧金山,为了吸引人才甚至会奖励介绍人才来公司就职的员工一万美元。

因为公司之间为了争夺人才的竞争极其激烈,所以招兵买马并不是一件易事。程序员、精算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极其精通的法律顾问、知识产权律师等,都是公司急需的人才。如果将人才市场扩大到全球,那么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可以通过远程办公完成工作。那该有多棒呀!

自动翻译机可以解决与人沟通交流的问题,VR可以让每个人在工作时都身处同一个环境,与以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加深入,协作感和共情能力也会更强。

人类的文明不就是这样一点点发展到今天的吗?从早期的人类社会开始,人们学会了合作和交流。在狩猎采集社会,人们形成了部落,并逐步发展为农耕社会。这之后诞生了城市,在协作与互助的基础上,科学和知识得到了发展。新的科技将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共情能力,也会让沟通更为有效。人类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前进,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总裁读书会官方账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