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馍馍,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更是山丹人手中流转的生活艺术。在张掖山丹,馍馍从不只为饱腹,而是凝结匠心、承载风味的面点艺术品。山丹馍馍分为蒸、烤、炸、烙四大类,以本地小麦粉、祁连山雪水、胡麻油等为原料,工序考究。窝酥子、糖花子、千层饼等40余种单品,不仅是
馍馍,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更是山丹人手中流转的生活艺术。在张掖山丹,馍馍从不只为饱腹,而是凝结匠心、承载风味的面点艺术品。山丹馍馍分为蒸、烤、炸、烙四大类,以本地小麦粉、祁连山雪水、胡麻油等为原料,工序考究。窝酥子、糖花子、千层饼等40余种单品,不仅是家常美味,更是走亲访友的体面伴手礼。
山丹人做馍,讲究“地道”二字。面粉须是本地小麦磨成,自带原野麦香;水必取祁连山雪水,清冽回甘;油则非胡麻油即马场菜籽油,香气纯粹浓郁。走进山丹陇圆食品加工坊,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手下生花:揉面、抹油、切段、塑形……在一道道工序与烤箱的配合中,一盘盘形态各异、香气四溢的馍馍相继出炉。香味直击味蕾,宛如一件件艺术品:瞧那“花卷”,纹路如花瓣舒展;“胡麻转转”,油香萦绕唇齿;“五彩蒸饼”,似打翻的调色盘般绚烂;“窝酥子”,酥脆得入口即碎;“糖花子”,甜而不腻,暖入心扉;还有那烤千层,一口下去,层层叠叠的麦香与油香在舌尖绽放。每一款馍馍,都如艺术品般精致,每一口,都是山丹风土的真诚表达。
如今,山丹馍馍不仅热销本地及周边,更走向全国,成功入选“张掖十大名吃”,从寻常主食蜕变为群众致富的“金钥匙”,也成为山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从指尖技艺到舌尖产业,山丹馍馍的“出圈”并非偶然。近年来,山丹县通过举办炒拨拉美食节、世博盛宴厨艺大赛等活动,构建非遗美食品牌体系;打造焉支巷子、和谐彩虹街等非遗美食街区;并将“山丹罐罐席”“山丹炒拨拉”“羊肉垫卷子”等非遗项目引入景区与酒店,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山丹味道。
线上线下联动,展销与传播并进,“非遗美食”串联起传统与现代,让山丹味道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成为助力百姓增收、传承一方风土的“金饽饽”。(记者 张渊)
来源:张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