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雨连绵季节,高湿、低温的环境条件为大白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病虫害不仅会导致大白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基于该季节的气候特点与大白菜生长规律,需重点预防以下几类病虫害,并采取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大白菜生产安全。
秋雨连绵季节,高湿、低温的环境条件为大白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病虫害不仅会导致大白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基于该季节的气候特点与大白菜生长规律,需重点预防以下几类病虫害,并采取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大白菜生产安全。
一、重点预防的病害类型及防控要点
秋雨连绵期间,田间湿度长期处于85%以上,且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极易引发真菌性与细菌性病害,其中以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最为常见且危害严重。
(一)霜霉病:高湿环境下的“头号杀手”
霜霉病是大白菜秋季生产中的典型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霜霉菌属,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在15-20℃、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发病最快,秋雨连绵时可在3-5天内扩散至全田。
- 发病特征: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初期出现淡黄色、多角形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叶片背面会长出白色霜状霉层(病原菌孢子囊);后期病叶干枯、发黄,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球心腐烂。
- 预防核心措施:
1. 品种选择:优先选用抗霜霉病的品种,如“北京新三号”“天津青麻叶”等,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2. 田间排水:提前修建高畦窄垄,畦高不低于20厘米,垄宽控制在60-70厘米,确保雨后田间无积水,减少病原菌滋生环境。
3. 药剂预防:在秋雨来临前或发病初期,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注意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重点保护中下部叶片。
(二)软腐病:细菌性病害的“毁灭性威胁”
软腐病由欧氏杆菌属细菌引起,属于典型的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如菜青虫、蚜虫)或农事操作伤口侵入,在25-30℃、高湿环境下极易爆发,秋雨连绵时田间伤口难以愈合,会显著增加发病概率。
- 发病特征:发病初期,叶柄或叶片基部出现水渍状、半透明斑点,随后斑点扩大并变软、发黏,叶片瘫倒在地,散发出恶臭味;若球期发病,球心内部组织腐烂,外部叶片完好但轻轻一提即可脱落,失去商品价值。
- 预防核心措施:
1. 避免连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田间病原菌积累。
2. 伤口防护:田间操作(如间苗、除草、采收)时避免损伤叶片和叶柄,若出现伤口,可及时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防止病原菌侵入。
3. 虫害防控:及时防治菜青虫、蚜虫等害虫,减少害虫啃食造成的伤口;同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原菌扩散。
(三)黑斑病:影响品质的“常见病害”
黑斑病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病原菌可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在17-25℃、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秋雨连绵时会导致叶片出现大量黑斑,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同时影响大白菜的外观品质。
- 发病特征: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点,斑点中心逐渐变为灰白色,边缘呈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斑点上会长出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布满斑点,逐渐干枯脱落。
- 预防核心措施:
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2. 田间通风:合理密植,每亩定植密度控制在3000-3500株(根据品种调整),避免植株过密导致田间通风不良;雨后及时中耕松土,降低田间湿度。
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二、重点预防的虫害类型及防控要点
秋雨连绵季节,田间湿度大、杂草生长旺盛,为害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其中菜青虫、小菜蛾、蚜虫、跳甲是危害大白菜的主要害虫,不仅会啃食叶片、吸食汁液,还会传播病害,加剧损失。
(一)菜青虫与小菜蛾:叶片的“啃食者”
菜青虫(菜粉蝶幼虫)与小菜蛾(吊丝虫)均以大白菜叶片为食,菜青虫幼虫体型较大,可将叶片啃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叶脉;小菜蛾幼虫体型较小,主要啃食叶片背面叶肉,形成“开天窗”状的透明斑点,后期叶片干枯。两者在秋雨季节繁殖速度快,1代周期仅15-20天,易爆发成灾。
- 预防核心措施:
1. 物理防治:在田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每30亩1盏),或铺设黄色粘虫板(每亩20-30块),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同时清理田间杂草,破坏害虫栖息环境。
2. 生物防治:释放天敌昆虫,如菜青虫的天敌赤眼蜂(每亩释放1.5万头,分2-3次释放)、小菜蛾的天敌茧蜂;或喷施生物农药,如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害虫针对性强,对环境友好。
3. 化学防治:若虫口密度较大,可选用2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喷雾,注意在幼虫3龄前用药,此时害虫抗药性弱,防治效果更佳。
(二)蚜虫:病害的“传播媒介”
蚜虫(主要为桃蚜、萝卜蚜)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大白菜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生长缓慢;同时蚜虫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更重要的是,蚜虫可传播病毒病(如大白菜病毒病),造成的间接损失远大于直接危害,秋雨季节蚜虫易在叶片背面聚集,繁殖速度快。
- 预防核心措施:
1. 阻隔防治:在大白菜播种或定植后,搭建40目防虫网,阻止蚜虫飞入田间,从源头切断虫源;若已发生蚜虫,可人工摘除带虫叶片,减少虫口基数。
2. 药剂防治:选用内吸性强的药剂,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和生长点,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注意轮换用药,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
(三)跳甲:根部与叶片的“双重危害者”
跳甲(主要为黄曲条跳甲)成虫以大白菜叶片为食,形成密集的小孔,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啃食大白菜根部皮层,导致根系腐烂,植株萎蔫死亡,秋雨季节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跳甲幼虫生长,且成虫善跳跃,易扩散危害。
- 预防核心措施:
1. 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与土壤均匀混合,杀灭土壤中的跳甲幼虫和蛹。
2. 成虫防治:成虫发生期,选用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喷施时需连同田间杂草和地块周围一起喷药,防止成虫逃逸;若成虫数量多,可在药剂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增强药剂附着力。
三、综合防控体系构建: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秋雨连绵季节大白菜病虫害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防控体系,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 强化农业基础防控: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高畦栽培、清洁田园等措施,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温床”,从源头降低发病和虫害爆发的概率。
2. 优先物理与生物防治:充分利用杀虫灯、粘虫板、防虫网等物理工具,以及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等生物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大白菜品质安全。
3. 科学规范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需严格遵循“适时用药、对症用药、轮换用药”的原则,避免盲目加大药量或频繁使用同一种药剂;同时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如霜脲·锰锌安全间隔期7天,氯虫苯甲酰胺安全间隔期14天),确保采收时大白菜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通过以上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控制秋雨连绵季节大白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保障大白菜的产量与品质,为秋季蔬菜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