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实话!农民就该受穷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话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6:32 1

摘要:头顶烈日种庄稼,脚踩泥水侍弄菜地,风调雨顺时担心“丰产不丰收”,遇上灾年更是血本无归。

“凌晨三点起来摘菜,骑俩小时三轮车赶早市,一筐青菜卖三十块,不够孩子半天的学费。

”老家邻居李叔的话,戳中了太多农民的心事。

头顶烈日种庄稼,脚踩泥水侍弄菜地,风调雨顺时担心“丰产不丰收”,遇上灾年更是血本无归。

有人说“农民就是靠天吃饭的命”,可凭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就该受穷?今天咱就说句农村大实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问一句:说农民“该”受穷的人,你吃的每一口饭、每一颗菜,不是农民种出来的?民以食为天,农民就是咱所有人的“粮袋子”守护者。

去年河南大旱,七十岁的王大爷背着水桶给玉米浇水,一天走几十里地,就为了保住那几亩口粮田。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不仅养活了十四亿人,还稳住了全国的粮食安全。

要是没农民守着土地,粮食价格再高也买不到,这最根本的贡献,难道换不来体面的收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哪一样离得开农民的汗水?多少农村汉子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工地搬砖、在工厂流水线干活,干最累的活、拿最实在的工钱,把辛苦钱寄回家里养老人、供孩子。

他们参与建设了城市,却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不少人没法真正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城镇化率低17.9个百分点,这背后是多少“半城半乡”的无奈。

可他们的付出,不该只换来“农民工”的标签,更该换来富裕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底,农民穷不是因为“懒”,是有太多绕不开的坎。最头疼的就是农业比较收益低,李叔算过一笔账。

种一亩小麦,种子、化肥、农药加起来要三百多块,忙活大半年收一千斤,卖价也就一千二,除去成本只剩八百块,还不如去县城工地干十天活挣得多。

而且农民是“看天吃饭”,一场冰雹、一次暴雨,可能就把一年的希望砸没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难的是资源跟不上。农村的学校里,好老师留不住;乡镇医院里,先进设备少得可怜;社保待遇也比城市低一截。

年轻人觉得农村没奔头,纷纷进城,导致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25.03%,比城市还高近8个百分点,地里干活的都是“老人”。

小农户没能力搞加工、做销售,只能卖原材料,一斤西红柿地头卖一块,到城里超市卖五块,差价都被中间环节赚走了,农民攥在手里的还是小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要说农民就只能穷下去,那可就错了!这些年的变化,庄稼人都看在眼里。国家一直在给农业“加码”,强农惠农政策一波接一波,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2.81降到了2024年的2.34,差距实实在在在缩小。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新路子让农民看到了希望。

陕西子洲的“庞掌柜”庞亚探就是个例子,他放弃城市工作回村,带着农户种贝贝南瓜、西红柿,建厂房搞加工,把西红柿做成罐头,黄芪搞初加工,还开直播带货,让农产品卖向全国。跟着他种南瓜的农户,收入直接翻了两倍。

他还种油菜花搞农旅,游客来赏花、吃农家饭、买特产,让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

这说明农业不是“穷门路”,只要找对方法,农民也能当老板、挣大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道理很简单:农民不该穷,也不能穷。

强国必先强农,要是一边是繁荣的城市,另一边是凋敝的农村,那算什么现代化?农民的价值,不止于种粮;农村的未来,也不止于种地。

当政策更给力、资源更均衡、路子更开阔,当农民的付出能换来对等的回报,“农民富起来”就不是空话。

李叔最近也学聪明了,跟着村里的合作社种有机蔬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斤菜能多卖两块钱,上个月光分红就拿了两千多。

他说:“现在政策好、路子多,好好干,日子肯定能红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尾:

你身边有靠种地、搞农业致富的农民吗?他们是怎么找到门路的?评论区聊聊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农民从不是“穷的代名词”,靠双手吃饭的人,都该过上好日子!

来源:咖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