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田一生不接广告,不与张国立、王刚合作、不参加儿子婚礼为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6:28 1

摘要:十四岁那年,田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进入戏曲戏剧院学习并跑龙套。在那里的六年时光,是他打下坚实基础的六年。他每日刻苦练功,压腿、下腰、吊嗓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磨炼了技艺,更沉淀了心性。

李保田,影视圈里人都评价他是一位个性独立、不随流俗的人。

他1946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干部家庭。尽管家境不是怎么好,但他的父母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让他从小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十四岁那年,田老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进入戏曲戏剧院学习并跑龙套。在那里的六年时光,是他打下坚实基础的六年。他每日刻苦练功,压腿、下腰、吊嗓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磨炼了技艺,更沉淀了心性。

然而,命运的坎坷接踵而至。父亲因肝炎去世,作为长子的他,便主动的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可悲剧再次降临,他挚爱的弟弟在28岁时不幸因车祸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弟弟生前喜欢画画,为了纪念弟弟从那时起,他也拿起了画笔。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78年。那一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宝泉凭借深厚的积累,成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

毕业后,因表现优异,他留在学校任教。1983年,机会终于降临,他在电影《闯江湖》中饰演了“张天乐”一角。凭借扎实台词功底和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他成功塑造了这一角色,迅速在影视圈崭露头角,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1990年,张艺谋邀请他在电影《菊豆》中饰演“张天青”,与当时炙手可热的巩俐搭档。起初,剧组因他的年龄偏大稍微有点顾虑,但试镜后他精湛的演技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张艺谋说这个角色就让他演了。此次合作开启了与张艺谋的长期缘分。

后来,从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阴沉的角色,到1997年《有话好好说》过渡到了喜剧角色。

1992年,他又演了电影《葛老爷子》中饰演一位年轻小伙,演出很精彩。

而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1996年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他在剧中饰演刘墉,与张国立演乾隆、王刚演和珅组成的“铁三角”深入人心。

在《宰相刘罗锅》剧组,李保田的“轴”是出了名的。彼时,王刚热衷于收藏古董,时常因逛市场而延误拍摄,李保田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种不守时的行为极不专业。

剧集爆火后,制片方想趁热打铁拍摄续集赚取利润,张国立、王刚都欣然同意。然而,李保田在看完剧本后,认为内容生硬、角色拼凑,纯粹是为利益而作。他不愿为了人情和金钱,去拍一部会毁掉经典的作品,因此坚决拒绝。

此事后,性格刚直的李保田曾公开表态:“有些人,这辈子不会再合作。”所指不言自明。

此后,制片方找来张铁林,与张国立、王刚组成了新的“铁三角”,继续拍摄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同类题材剧集,风靡一时。

然而,李保田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彻底远离了这股热潮,坚守着自己对剧本和艺术质量的苛刻要求。

他宁愿孤独地走自己的路,也绝不妥协于重复和迎合,用行动诠释了“戏比天大”的信仰

这份孤傲,虽然让他失去了一些机会,却也赢得了业界和观众对他的风骨深深敬重。

他的原则性极强,一辈子不接任何商业广告。即便在名声大噪后,无数广告商携重金登门,报价高达千万,他也一概回绝。

对此,他有着朴素却坚定的理由:“我没用过的产品,不会为了钱就去说它好,那是欺骗观众。” 在他心中,演员的口碑和信誉远比巨额财富重要。这份对观众的极度负责,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坚持,让他在喧嚣的娱乐圈中犹如一座孤傲的丰碑,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例如,即便酬劳诱人,他也因自身不饮酒而坚决拒绝所有酒类代言,认为“没用过就不能硬夸”,这是对观众的基本诚信。

在他看来,演员的本质是塑造角色,而非成为商品的代言人。过多的商业曝光会损耗演员的神秘感和可信度。同时,他认为许多综艺节目氛围浮躁,与他自己沉心创作的节奏格格不入。尽管圈内圈外都有人评价他“太轴”、“不懂变通”。

2003年,57岁的李保田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他主演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大获成功,他将这位民间郎中的睿智、善良与些许狡黠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他对艺术质量的苛求始终未变。2005年,在出演《钦差大臣》时,他兼任艺术总监和主演,制作方严重违背了合约精神。原本签约的30集成品,在播出时应是被注水演到33集,添加了大量无关情节以延长集数、牟取广告费。这种公然损害作品完整性的行为触及了李保田的底线。他没有选择沉默或妥协,而是毅然将制作方告上法庭,并最终依据合同胜诉,获得了赔偿。这次“官司”,是他用法律武器对“戏大于天”原则的坚决捍卫。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极其沉重。制作方联合了十多家影视公司,对他进行了联合“封杀”

并散布他“耍大牌”、“戏霸”等不实言论,甚至重新提《宰相刘罗锅》的旧事来诋毁他。

面对庞大的行内人士的围剿,李保田没有低头,但从此他的演艺事业却陷入寒冬。此后,他的戏约骤减,很多圈内人对他避而远之,认为他“难以合作”。

2009年,他的儿子李彧结婚,而他当时正在拍摄电视剧《永不回头》。剧组得知后主动提出为他调整档期,让他回去参加婚礼,但他拒绝。他给出的理由依然是那句“戏比天大”,认为不能因私事影响整个剧组的进度。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李彊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演艺圈独自打拼,虽大多饰演配角,但同样勤恳踏实,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表演的尊重。李保田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何为“艺术家的脊梁”。

李保田与儿子李彧的关系,确实曾因职业选择而产生矛盾。早年李彧想早点投身演艺,但李保田坚决要求他必须先打好文化基础,认为没有文化沉淀是“瞎混”。后来在妻子李玉杰的调和下,父子关系才逐渐缓和。

在娱乐圈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名利场,李保田的“较真”性格确实独树一帜。而当年与他齐名的张国立、王刚组成的“铁三角”一直持续活跃于荧屏挣了很多钱,他却因不肯妥协原则而遭到十几家公司联合封杀,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的有人称他“戏霸”,但这标签背后,是他对艺术近乎虔诚的敬畏。他不在乎曝光度,拒绝广告综艺,拿怕牺牲前程,只为守护心中“戏比天大”的信条。这份固执让他失去了名利双收的机会,却赢得了“艺术家”这一最纯粹的声誉。他选择做艺术界的“孤侠”,以孤独为代价,守住了职业演员的尊严与底线。

2010年后,李保田的荧幕身影已寥寥无几。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坚守着数十年不变的原则。

他偶尔接受采访,提及演艺事业时,眼神中仍会闪过一丝光亮。他坦言,若遇到真正的好剧本,自己依然会心动,但绝不会为了曝光而勉强出演。对他而言,艺术是内心的表达,而非谋生的手段。这份贯穿一生的执拗与纯粹,让他成为了中国演艺圈一个独特而令人敬重的符号——一个真正为戏而生的“老戏骨”。#头条创作挑战赛#

来源:现实里的童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