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今天咱不聊他的英雄过往,专门说说他的后人,好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孩子、孙子们,没一个靠祖辈光环混日子,路子走得比想象中扎实多了。
提到杨虎城,大家都清楚他是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民族危亡时敢站出来的硬汉子。
1949年他和家人被秘密杀害,这事儿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心里发堵。
不过今天咱不聊他的英雄过往,专门说说他的后人,好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孩子、孙子们,没一个靠祖辈光环混日子,路子走得比想象中扎实多了。
杨拯民是杨虎城跟原配罗佩兰的长子,1922年出生。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他才14岁。
爹被抓了,妈没多久也没了,他只能在西安、重庆之间颠沛流离,后来去了延安抗大,还入了党。
这一路的苦,估计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本来想,他作为烈士后代,新中国成立后总能享点特殊照顾吧?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他主动申请去甘肃玉门油田,那地方在当时可是荒得很,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但他没抱怨,反而成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后来他还当上了陕西副省长、天津副市长,80年代更是成了陕西省委书记,牵头搞了关中化肥厂、汉中天然气这些大项目,每一个都实打实惠及了当地百姓。
1998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现在有些干部恨不得把祖宗的功绩都印在名片上,杨拯民倒好,从没在公开场合提过“杨虎城之子”的身份,也没靠这身份谋过一点私利。
这才叫真・将门虎子,靠自己的本事说话。
长子这么硬核,杨虎城的女儿们也没掉链子。
好多人觉得女孩子家会选轻松的路走,可杨家这几个女儿,偏偏挑了最难的那条。
先说说长女杨拯坤,她小时候因为战乱跟家人走散了,后来在重庆教会学校读书,还改了个名叫“周盼”。
她妈谢葆真以前跟她说“学通外语,将来必有用处”,这话还真没白说。
1985年她已经是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了,那时候中国旅游业刚对外开放,她带队去日本大阪签中国第一份国际旅游合作协议,全程用英文谈判,在场的人没一个知道她是杨虎城的女儿。
她一辈子没结婚,把所有心思都扑在工作上,1994年去世的时候,就留下一本写满工作笔记的日记本。
老实讲,这份专注劲儿,现在好多职场人都比不上。
再看次女杨拯美,1954年她考进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毕业时北京有现成的机会留任,她却非要去甘肃基层。
1953年西北搞第一次人口普查,零下20度的天,她裹着棉袄跑去牧民帐篷走访,手指冻得又红又肿还接着干。
后来有人说“你是烈士后代,调回北京吧”,她直接回了句“干部得守规矩,靠感情解决不了问题”。
退休后她还跟妹妹杨拯英一起写了本《回忆母亲谢葆真》,把家里的珍贵史料留给了后人。
搞不清现在有些年轻人,稍微苦一点就喊着要躺平,看看杨拯美,才知道啥叫真正的扎根。
最让人揪心的是五女杨拯陆,1958年她在新疆三塘湖搞石油地质勘探,那时候正是国家找石油的关键期,结果遇上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为了保护勘探资料,她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裹住图纸,自己缩在岩缝里,最后冻僵没了性命,才22岁。
后来中国地质学会把她勘探的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算是给她留了个念想。
毫无疑问,她这年纪,好多人还在跟父母撒娇要东西,可她已经用生命护着国家的资料了,这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
儿女们都这么有骨气,到了孙子辈,也没丢杨家的脸。
特别是杨瀚,虽然移民去了加拿大,却没忘了爷爷的故事。
杨瀚是杨拯民的儿子,1950年代出生。
小时候他爹就跟他说,不许在外头提爷爷是杨虎城,连上学填学籍都用的是妈妈的姓。
本来想他可能会觉得这身份是负担,没想到后来他反而成了爷爷历史的守护者。
恢复高考后,他考去北京的大学学法语,后来移民到加拿大,在一家出版社做中国文化译介的工作。
别看他在国外,却没闲着,主编了本《杨虎城大传》,还经常回国参加西安事变的纪念活动。
1999年和2000年,他还两度去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是杨家后人里唯一跟张学良见过面的人。
现在有些海外华人恨不得跟国内撇清关系,杨瀚却反过来。
他不仅研究爷爷的历史,还悄悄把家里的一些史料捐给国家档案馆,就提了一个条件:“得让华人免费查阅”。
这格局,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不光是杨瀚,整个杨家后人都透着一股硬气。
现在他们有的在银行上班,有的在高校教书,有的搞设计、做研究,还有的经商,没一个人主动提“杨虎城”这三个字,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2018年有个富商想花钱买杨拯美的手稿,她的子女直接拒绝了,说“爷爷用生命换来的历史,不能当商品卖”。
如此看来,杨家的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不炫耀、不诉苦、更不消费历史。
杨虎城走了这么多年,但他的后人用自己的日子,把他的精神稳稳传了下来。
从省委书记到基层干部,从石油勘探到海外译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平平凡凡的坚守。
就像杨拯民说的“我做多少事,都不如他在世时一天值钱”,可正是这些“不如一天值钱”的努力,才让英雄的精神没断了根。
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比任何高调的宣传都管用。
来源:律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