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未来的年轻人如果不吃苦,那中国还有竞争力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7:50 1

摘要:张维为这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经常在媒体上谈中国发展的事。2019年9月,他在东方卫视的《这就是中国》节目里抛出这个问题,当时节目聚焦社会热点,讨论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前途。

张维为这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经常在媒体上谈中国发展的事。2019年9月,他在东方卫视的《这就是中国》节目里抛出这个问题,当时节目聚焦社会热点,讨论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前途。

那时,社会上有些声音觉得年轻人太娇气了,不像过去那样肯吃苦,担心这会拖累中国在国际上的位置。张维为用这个问句点出核心,意思是得重新想想吃苦到底啥意思,现在的环境变了,年轻人面对的压力和机会也不一样。他结合自己观察国内外的情况,说过去吃苦多是体力活,现在转向脑力和创新。要是年轻人不适应这种变化,国家竞争力确实会出问题,但关键在于怎么吃苦,而不是一味硬扛。

节目播出后,很快就传开了。东方卫视是主流频道,观众不少,节目本身每周一期,讲中国模式和国际比较。张维为在里面当主讲,讲得直白,数据和例子摆在那。比方说,他提到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到工业和科技时代,过去农村人下地干活,一天十几个小时是为了温饱,现在工厂里有机器帮忙,效率高多了。

年轻人上大学比例从2000年的百分之十左右,涨到2019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批人接触科技多,工作方式自然不一样。要是还按老一套要求他们加班加点做重复事,那竞争力反而上不去。他举航天项目的例子,一群三十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搞摄像头技术,天天算数据、调实验,不是瞎忙活,而是看到成果落地,就有动力坚持。这种吃苦是针对性的,产出大。

节目刚播,网络上视频片段就火了。

话说回来,吃苦精神和中国实力挂钩,这点张维为讲得有道理。中国竞争力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到科技驱动。年轻人教育高,接触互联网和AI,能短时间处理大量信息,比传统方式强。比方说,2020年疫情爆发时,很多年轻医生和志愿者冲一线,连续工作处理医疗和社区事,用数据工具提高效率,不是光靠体力。

灾区救援中,他们用无人机和App协调,救人更快。这些事显示,吃苦融入现代方式,支持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中国在高铁、5G上领先,靠的就是这批人专注关键领域。忽略这些变化,就看不懂青年一代怎么支撑国家。要是年轻人只停在老模式,国家难在全球争先。相反,他们在项目中显示实力,推动经济稳增长。

2021年12月26日,网易发文分析代际差异,认可年轻人潜力,说他们不是不吃苦,而是选择性吃苦。现今竞争力不再简单定义为体力付出,而是效率和成果。

张维为没停下,继续参与活动。2024年9月14日,在北京香山论坛上,他说中国年轻人是近代史上最自信一代,他们努力让国家在国际更有话语权。论坛主题是共筑和平共享未来,他作为学者代表,讲中国发展模式。年轻人自信来自教育和机会多,比过去强。

过去资源少,吃苦是生存必需,现在环境好,年轻人选领域考虑回报。

如今一些企业转型慢,还要求员工多干活,但长远不行。年轻人追求平衡,周末休闲或弹性时间,不是懒,而是聪明分配精力。

青年在多个领域证明观点,科研专利多,企业上市多。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年轻人机会多。香山论坛上张维为讲的,年轻人自信帮中国在国际舞台发声。比方说,一带一路项目中,年轻工程师出力,成果实打实。

如今竞争力来源多。教育投资大,年轻人素质高。过去一代吃苦建基础,现在一代建高度。

长远看,这个看法对。年轻人自信,努力有效。中国在全球位置稳,靠他们。没改变肯定的方向。竞争力不止经济,还综合实力。年轻人吃苦新方式,帮国家领先。

张维为问句提醒大家,别忽略变化。年轻人面对科技浪潮,得投入对地方。中国竞争力就这样保持。

来源:元说锐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