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枪声响起时,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张全家福,照片背面,是他留给女儿的最后一句话:“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将军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囚服,站得笔直,轻声吟诵完一首诗。
枪声响起时,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张全家福,照片背面,是他留给女儿的最后一句话:“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
这一刻,他不再是国民党中将,不再是国防部次长,他只是一位没来得及,和女儿说再见的父亲。
很多人都知道,吴石是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官,却不知道这位“密使一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始终留给了他的家人……
1894年,吴石出生在福建闽侯。
他天资聪颖,先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就读,而且在两所学校都以第一名毕业,在国民党内部,他有个响亮的称号——“十二能人”。
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本该在国民党内平步青云。
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吴石历史照片
1947年,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吴石通过老友何遂,秘密与中共取得联系,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他的第一份“大礼”,就改变了战局。
1948年,吴石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关系,获取了“徐州剿总”的详细部署,这份情报,成为淮海战役前,解放军获得的最早、最全面的军事情报。
但这还只是开始。
1949年,国民党计划,将500箱军事绝密档案,运往台湾。
吴石力排众议,坚持将档案暂存福州,离开前,他秘密交代亲信:“人在档案在。”
最终,298箱绝密文件,完整移交解放军,里面的《台湾防御部署图》等重要资料,成为了解台湾军情的珍贵依据。
然而,危险也在逼近。
1949年8月,蒋介石亲自签发任命,调吴石任国防部次长赴台任职,表面上是升迁,实则是怀疑,要求他必须带着全家一起赴台。
这是一条不归路,吴石心知肚明。
朋友劝他留在香港,或者去解放区,他摇摇头:“我为人民做的还太少,现在有机会,赴汤蹈火也值。”
赴台前,他偷偷给在南京读大学的长子,塞了张纸条:“解放以后,有困难找何康。”
这张字条,是他为子女留下的唯一退路。
在台湾的日子,如履薄冰。
电视剧里的吴石
吴石表面上是,风光的国防部次长,实际上每天都活在监视中,他和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在刀尖上跳舞。
朱枫抵台一周后,就从吴石手中取得《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这些绝密情报,通过秘密渠道,全部传回了大陆。
但危险,来得太快。
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这个软骨头,一周后就叛变了。
蔡孝乾的叛变,导致整个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1100余名地下党员,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死。
危急关头,吴石冒险为朱枫签发特别通行证,试图助其离台,这个举动,后来成为他的“罪证”。
1950年3月1日,吴石在家中被捕。
狱中的日子,暗无天日,他被严刑拷打,一只眼睛因遭毒打永远失明,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半个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牵挂的还是家人。
他偷偷写下绝笔信,字迹歪歪扭扭:“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
他对不起妻子,更对不起孩子们。
他记得,在福州老家时,女儿学成总是趴在桌边写作业,接到赴台任命那天,女儿抬头问他:“爹,我们要去哪儿?”
他只能含糊回应:“去台湾,爹工作有调动。”
女儿当场摔了笔:“我不去!我要呆在福州,我要跟爷爷在一起!”
他站在女儿房门外,抬起手想去敲门,可抬起又放下,最后还是收了回来。
那一刻,他心里比谁都难受:他的身份不能告诉女儿,也没法直接解释,这次赴职是为了更重要的情报工作,甚至都不能保证,能不能保她周全。
到台湾后,他只能尽力弥补女儿。
女儿转学到台北读书,第一天放学就哭着回来,原来同学们都笑她是“大陆来的匪属”。
第二天一早,吴石就开车去女儿学校,亮出国防部证件,要求校方务必保证女儿安全。
离开时,他放慢车速,远远看着女儿走进教学楼,才加速离开。
还有一次,女儿随口说了一句“想吃福州鱼丸”,他就托人从香港转机带了鱼丸回来。
第二天,女儿高兴坏了:“爹,你怎么知道我想吃鱼丸!”
他笑着说“随便猜的”,可眼底对女儿的愧疚,却藏都藏不住,他没法带女儿回福州过安稳日子,只能在小事上尽量弥补女儿。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回忆。
最近的热播剧《沉默的荣耀》里,有一段陈宝仓辞职的戏,因国民党勾结日本顾问,陈宝仓对此十分不满,所以提了辞职,吴石就劝他:“再等等。”
陈宝仓说:“我能等,关键是我女儿等不起呀,你呢?不也一样吗?每次只要提到你女儿吴学成,你语气都软了。”
想到女儿,吴石心里一片柔软,“我要是带她走了,谁来送这里的情报?”
陈宝仓叹了口气,“你的女儿,也是你的软肋,就怕以后护她的机会都没了。”
吴石也很想护着女儿,但他责任在身,更重的担子压在他身上,有些愧疚和牵挂只能深埋心底,顾大家就要舍小家,自古难以两全,取舍之间,太痛苦了。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被押赴刑场。
面对死亡,吴石镇定自若,仿佛只是去赴一场普通的约会。
枪声过后,一切归于沉寂,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吴石牺牲后,他的家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
在台北的次女吴学成,为了生计在寒冬腊月蹲在街角擦皮鞋,手指冻得发紫,她常被羞辱,甚至被父亲当年的部下破口大骂。
长子吴韶成,在大陆被安排到河南农村劳动,每天除了扛锄头,还要应对没完没了的审查。
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因丈夫被捕而受牵连入狱,这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散落两岸三地。
但吴石的子女们,始终铭记父亲“谨守清廉勤俭家风”的遗训,在各自领域默默努力,均取得了成就,真正做到了——根正苗红。
1991年,吴学成护送父亲骨灰,回大陆安葬。
在香港机场转机时,她看到《大公报》头版刊登的解密档案:1950年,吴石传递的金门兵力部署图,让解放军避免了10万子弟兵的伤亡。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很多事。
她想起父亲临刑前,托人带出的纸条:“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当年她把这张纸条藏在贴身口袋里,膝盖磨破了都舍不得丢。
她也想起,在福州老宅找到的那个铁盒子,里面是那张全家福,背面是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学成吾女,父此生无愧家国,唯愧于你。”
半个世纪后,她终于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2013年,北京西山公园,建起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的全身雕像立于碑前……
你看,这就是吴石将军的故事,一个关于国与家、忠与孝的艰难抉择。
他是一位深情的父亲,却把对女儿的爱,藏在了那张泛黄的全家福背后;
他是一位忠诚的战士,把对国家的爱,化作了那些扭转战局的情报。
他守护了万家灯火,却唯独负了自家团圆。
那张全家福照片,那句没说出口的对不起,或许就是他沉默一生最沉重的注脚。
这就是沉默的荣耀,也是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山河记得,忠魂不灭。
读完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
如果今天这份沉默的感动也触动了您,希望您能点赞、转发,让更多人来认识这位不该被遗忘的英雄。
来源:玥来玥好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