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投资打水漂!重庆一医院开业2年半宣告破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7:14 1

摘要:2025年1月,一则“重庆全域肿瘤医院破产清算”的公告在医疗圈炸了锅——这家投资30亿元、曾立志打造“渝东北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机构,开业仅2年半就因严重资不抵债全面停工,不仅让132名医护面临失业,耗资6亿元引进的西南首台小型质子治疗系统也成了未完工的“烂尾

2025年1月,一则“重庆全域肿瘤医院破产清算”的公告在医疗圈炸了锅——这家投资30亿元、曾立志打造“渝东北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机构,开业仅2年半就因严重资不抵债全面停工,不仅让132名医护面临失业,耗资6亿元引进的西南首台小型质子治疗系统也成了未完工的“烂尾工程”,留下一堆待解的债权债务和区域医疗资源空缺的遗憾。

从“明星医院”到“破产清算”:2年半的“坠落轨迹”

重庆全域肿瘤医院的“高光时刻”还历历在目。2022年7月,这家位于万州区经济开发区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正式开诊,凭借“国资背景混合所有制”“30亿总投资”“1700张床位”等标签,迅速成为渝东北医疗圈的焦点——要知道,在此之前,渝东北及周边湖北、陕西部分区域近2000万人口,竟没有一家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它的出现被寄予“填补区域空白”的厚望。

为了撑起“高端肿瘤诊疗”的定位,医院下了不少“血本”:占地176.6亩的院区里,开设了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等20多个科室;从北京301医院、广州中山肿瘤医院等一线城市挖来上百名高年资专家,其中不乏7名博士和13名退役军医;甚至花6亿元引进全球一流的小型质子治疗系统,2024年5月还拿到了国家卫健委的配置许可,成为西南首家获批自建高端放疗系统的民营医院,当时官方宣称“这是渝东北肿瘤治疗的里程碑”。

可高光背后,危机早已潜伏。2024年10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突然停诊,不再提供体检服务;11月,官方小程序和公众号又以“系统维护”为由,暂停体检报告查询,这些异常信号当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2024年12月19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院长王易林提出的破产清算申请,外界才惊觉:这家看似风光的医院,早已撑不下去了。2025年1月10日,医院接连发布《破产债权申报公告》和《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公告》,明确“已全面停工停产,132名职工劳动合同将于2月10日解除”,至此彻底揭开经营危机的面纱。

破产背后的三大“致命伤”:选址、成本与竞争

为何一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医院会快速陨落?结合破产管理人披露信息和行业分析,不难发现三大核心问题:

- 选址偏远,客流“先天不足”

医院虽地处万州,但具体位于经济开发区,距离万州主城区约9公里,自驾需半小时以上;到重庆主城区更是要3小时车程,完全脱离了核心人口密集区。而万州本地已有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三甲综合医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等成熟医疗机构,这些医院不仅在主城区,还能使用医保,患者更愿意选择“家门口的熟医院”,而非跑到偏远的新医院。有曾接诊的医生透露:“2023年接诊量3.3万人次,看着不少,但分摊到1700张床位上,入住率还不到30%,连日常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

- 重资产投入“拖垮”现金流

30亿投资中,6亿砸向质子治疗系统,可这套设备从引进到调试再到运营,需要持续投入维护费和专业人员成本,且单疗程治疗费用高达20-30万元,远超渝东北患者的承受能力——即便医院推出分期付费,2024年全年也仅接诊不足50例质子治疗患者,连设备折旧成本都收不回。加上前期基建、专家薪资等开支,医院每月运营成本超2000万元,而医保报销回款慢、自费患者少,现金流很快就断了。

- 民营医院“抗风险能力弱”

与公立医院有政府补贴、医保倾斜不同,全域肿瘤医院虽有国资背景,但本质还是市场化运营。2023年以来,民营医院整体面临“患者减少、收费管控”的压力,加上肿瘤治疗领域竞争激烈——重庆主城区的西南医院、新桥医院早已形成品牌优势,患者宁愿跨区域就医也不愿选择新医院。正如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所说:“这类大投资医院,十年前做规划时预判的市场需求,和现在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抗风险能力自然差。”

余波未平:132名医护失业,债权申报难,区域医疗再陷空白

医院破产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对于132名被解聘的职工来说,临近春节失业无疑是“晴天霹雳”——医护人员告诉记者,“1月10日收到解除合同通知,2月10日就停薪,连年终奖都没了”,不少人只能临时找社区医院或诊所过渡,高年资专家则考虑返回一线城市。

债权申报也成了难题。根据公告,债权人需在2025年3月30日前,到渝北区创意公园提交材料,涉及建筑商、设备供应商、药品经销商等上百家企业。其中一家基建公司负责人透露,“医院还欠我们800多万工程款,现在只能等破产清算,能不能要回来都是未知数”。而破产管理人魏来表示,“债权人数多、金额大,清算至少需要半年,后续若有投资人接手可能重整,但目前还没人接洽”。

更遗憾的是区域医疗资源的“倒退”。全域肿瘤医院倒闭后,渝东北再无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当地患者做放疗、化疗仍需跑到重庆主城区或湖北宜昌,来回奔波至少3天。万州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坦言,“正在协调三峡医院增加肿瘤科室床位,但短期内很难填补这个空缺”。

行业警示:民营医院“盲目扩张”该踩刹车了

全域肿瘤医院的破产,并非个例。2024年12月以来,阳江安琪儿妇产医院、沈阳美德因妇儿医院先后进入破产程序;2025年1月,上海博爱医院也启动强制清算,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2024年至今已有超600家医院面临破产或清算,其中民营医院占比超80%。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曾指出,“2020年以来,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因经营困难倒闭”,而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对于民营医院而言,盲目追求“大而全”“高端化”早已行不通,聚焦专科、控制成本、贴近患者需求,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如今,重庆全域肿瘤医院的院区已大门紧闭,未完工的质子治疗中心蒙着防尘布,门口的“打造渝东北肿瘤诊疗高地”标语格外刺眼。这场耗资30亿的“医疗梦”,最终以破产收场,不仅给投资者、医护人员上了一课,也为民营医疗行业敲响了警钟:医疗不是“赚快钱”的生意,盲目扩张终究会付出代价。

来源:侠骨cA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