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庆朋友圈被旅行打卡和网红餐厅占领时,青岛农业大学大一学生孟成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7天半弯腰掰完5亩玉米,直播间里5500万人见证了这个"玉米侠"的质朴宣言:"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人民日报的点赞让事件持续发酵,但比流量更值得关注
当国庆朋友圈被旅行打卡和网红餐厅占领时,青岛农业大学大一学生孟成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7天半弯腰掰完5亩玉米,直播间里5500万人见证了这个"玉米侠"的质朴宣言:"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人民日报的点赞让事件持续发酵,但比流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00后大学生撕掉了"象牙塔娇子"的标签,展现出当代青年对劳动价值的本真理解。
当"象牙塔"遇见玉米地
孟成的国庆假期没有滤镜和美颜。在收割机无法进入的泥泞田地里,他每天弯腰上千次,手掌磨出血泡仍坚持完成秋收。父亲那句"今年玉米大部分靠他掰"的感慨,道出了劳动最朴实的意义——代际间的责任传承。面对突然走红,这个农学专业学生清醒回应:"我的根在土地里",拒绝直播带货选择专心学业,这种对自我定位的清醒认知,恰是劳动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警惕劳动教育的"农家乐化"陷阱
当孟成在田间挥汗如雨时,城市里正流行着"研学劳动"的变味体验:两小时采摘拍照、摆拍插秧后立刻洗澡更衣。某机构推出的"农耕研学营"收费高达千元,却将农事简化为道具式体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但部分学校将之异化为"农事cosplay",学生戴着草帽摆拍后连作物种类都分不清。这种娱乐化倾向,正在消解劳动教育培养责任感的本质。
深度劳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
北京某中学的"责任田"项目给出了示范:学生需完整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周期,作物收成计入学期考评。这种持续3个月以上的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春种一粒粟"的真正含义。成都某小学的"稻谷全流程实践"中,学生小组需对亩产量负责,这种目标绑定让劳动不再是走过场。更值得借鉴的是山东某校的"老农带教"模式,深耕、间苗等5项传统农技成为必修技能,而浙江"同吃同住"项目则通过家庭收支记账建立情感联结。这些案例证明,有效的劳动教育需要时间沉淀、责任驱动、技能传承和情感共鸣的四维支撑。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塑造
孟成背包里带回学校的几穗玉米,恰是劳动教育最生动的教具。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劳动塑造的三种维度:主动分担家事的孝道觉醒,对"农二代"身份的坦然认同,以及在汗水中领悟的生存哲学。相比之下,某地研学基地将玉米采摘包装成"自然疗愈课",每小时收费300元,这种消费主义异化令人忧心。劳动教育不该是城市孩子的奢侈品,而应是所有青年成长的必需品。
让劳动回归生活本真
孟成婉拒带货专心学业的选择,给热衷造神的流量时代一剂清醒剂。劳动教育的真谛,就藏在他那句"不是伟大只是本分"的回应里。家长可从建立家务责任岗开始,学校应开发持续性的校本课程,社会需要为青年参与生产劳动拓宽渠道。当劳动不再被表演性期待包裹,才能回归"出汗出力出思想"的本质——这或许比任何点赞都更能定义当代青年的精神海拔。
来源: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