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掰扯掰扯这事儿。你看2024年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到48.79万亿元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好几年都超60%,这“基础”可不是白叫的。
最近经济学界吵得挺热闹,有人说稳增长得靠促消费,有人说还是得抓投资,吵来吵去跟“拔河”似的。
但咱得听听懂行的人怎么说——清华大学的董煜,那是深度参与过好几轮五年规划的专家,
董煜
他一句话就点透了:消费和投资根本不是选择题,消费是“基础作用”,投资是“关键作用”,俩都得抓,少一个都不行。
咱先掰扯掰扯这事儿。你看2024年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到48.79万亿元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好几年都超60%,这“基础”可不是白叫的。
就像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各地景区挤爆了,餐馆排大队,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想花钱,是得有地方花、有底气花。
但投资也不能丢啊,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速都10%了,新基建、新能源这些投资,不光能拉动现在的增长,还能给未来铺路。
有人可能会说,那房地产投资不是拖累了吗?没错,202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估计得降到-5%,这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没办法绕开。
但咱不能光盯着房地产,新兴产业的投资亮点多着呢——比如人工智能、深海装备,海南自贸港搞的深海科技投资,2025年增速都25%了。
而且投资和消费本来就是互相搭台的,你新开个购物中心(投资),老百姓就能去逛街吃饭(消费);老百姓想换新能源车(消费),车企就会扩产、搞研发(投资),这是个循环的事儿。
这些年政策其实一直这么干,一边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一边抓“两重”建设(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两套组合拳一起打。
就说2025年,光以旧换新政策就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额超1.7万亿元,同时设备更新投资也跟着涨了17.3%。所以别再纠结“选A还是选B”了,理性的政策从来都是“AB都要”。
很多人关心,下一个五年,中国能不能当上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咱先说实话,“十四五”的时候没成,主要是汇率波动拖了点后腿。
但要是按实际购买力算,世界银行的数据摆着呢,咱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是美国的1.6倍了,说白了,老百姓实打实花的钱早超了,就是名义上还差口气。
所以“十五五”肯定要把“做大做强消费市场”当成重要目标,但光说目标没用,得知道往哪儿使劲。
首先得解决“钱”的问题——老百姓得有钱花、敢花钱。你想啊,要是工资涨不上去,就算有再好的消费场景,也不敢放开手脚。
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了8%,就是想让工薪阶层的口袋鼓一点。而且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标是到时候能有4亿人,这部分人是消费的主力,他们敢花钱,市场才能活。
然后是“花在哪儿”的问题,服务消费是个大方向。2024年服务消费占比已经到46%了,冰雪旅游、智慧养老这些新东西,增速都超30%。
但还有不少限制没放开,比如定制化医疗、高端旅游,现在还有些隐性壁垒,要是能把这些打通,很多人就不用跑到国外去消费了。
就像专家说的,咱可以先试点,比如在一些地方放开高端医疗的准入,看看效果,再慢慢推广。
还有消费场景的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的“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这事儿得落地。
2025年计划建10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就是想让大家晚上也有地方玩——比如有的城市搞的“深夜书店+咖啡馆”,有的地方弄的非遗夜市,这些都能带动消费。
而且不能只盯着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也得有适配的场景,比如平价的亲子乐园、社区里的便民服务中心,这些不用花太多钱,但能实实在在拉动消费。
有人说,别的国家都发消费补贴,咱为啥不发?不是不想发,是咱人太多了,14亿人,发多少才管用?发给谁才能精准?财政能不能扛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问题。
比如湖南搞过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拉动了179.75亿元销售额,效果不错,但要是全国推广,就得算细账。
所以相比直接发钱,不如多做“减法”——取消那些没必要的消费限制,比如有的地方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审批太严,放宽一点,大家买车的意愿不就强了?
现在经济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稳预期。企业家没信心,不敢投资;老百姓没信心,不敢花钱。所以“十五五”的时候,得把“给市场信心”当成大事来抓。
首先政策得稳,不能朝令夕改。企业最怕的就是今天一个政策,明天又变了,规划好的事儿没法干。
2025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后,31个省份都出台了配套措施,比如山西通过“小切口”立法给民营煤矿减免资源税,江苏修订了民营科技企业条例,专门支持企业搞创新。
这些政策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截至2025年8月,普惠小微贷款余额都到32.93万亿元了,同比增长14.6%,很多小微企业能拿到低息贷款,就能活下去、谋发展。
然后得让企业看到“钱景”,“十五五”规划里藏着大机会。规划里明确了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这四大黄金赛道,预计能带动20万亿元的投资。
你想啊,所有部门、所有地方现在都在研究新的项目清单,睿智的企业家肯定会盯着这些清单
比如新基建里的5G基站、数据中心,绿色低碳里的光伏、风电,这些都是未来五年的风口,谁要是忽视了,就等于错失了机会。
还有海外市场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面临海外订单下滑的压力,所以得主动出去找机会,但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而是要跟当地共赢。
比如中国在东南亚建了12个工业园区,已经吸引了3000家企业入驻,带动当地50多万人就业,当地老百姓有了收入,就会买中国的设备、中国的产品——2025年工程机械出口增长22%,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咱得跟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的产能不是“威胁”,是给他们带来发展机会的,就像过去发达国家的外溢效应帮了中国,现在中国也能帮其他国家发展,这样海外市场才能越做越大。
当然,下一个五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房地产的阵痛还得扛一阵。
但咱有办法对冲——2025年已经发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还计划新增200万套保障性住房,就是要稳住房地产市场,不让它拖累整体经济。
而且现在在搞“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试点,比如把一些体育馆、展览馆改成临时方舱医院,平时能搞活动拉动消费,紧急时候能救急,
这样的投资既实用又能带动增长,预计能拉动5000亿元投资。
还有投资的效率问题,不能再搞无效投资了。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了3000亿元,这些钱不是随便花的,实行“穿透式”监管,从资金到项目再到效益,都得闭环评估,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同时,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比如把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的收益打包成基金,让社会资本能参与进来,这样政府的钱就能腾出来投新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咱总结一下,十五五的经济发展,核心就是“两条腿走路”:消费端要靠收入增长、场景创新、解除限制来激活;
投资端要靠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海外开拓来拉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给市场信心——比如数据要素市场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让企业有动力创新;
通过高水平开放,比如扩大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让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更好地对接。
你别觉得这些都是宏观大词,其实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消费场景多了,周末能多带娃出去玩;投资上去了,能有更多好工作;预期稳了,大家敢花钱、敢创业。
所以下一个五年,既是挑战,更是机会,只要咱们方向对、步子稳,中国经济肯定能行稳致远。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