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曾请求回归中国!却遭到乾隆拒绝,如今才懂他多有远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6:50 1

摘要:聊起古代中国的疆域,估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东南亚离中原明明那么近,气候也没到完全没法住的地步,可从汉朝到唐朝,再到明清,大多数王朝宁愿往西域的沙漠里砸钱驻军、硬扛着死守,也不肯往南多走一步,把东南亚划进自己的地盘。

聊起古代中国的疆域,估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东南亚离中原明明那么近,气候也没到完全没法住的地步,可从汉朝到唐朝,再到明清,大多数王朝宁愿往西域的沙漠里砸钱驻军、硬扛着死守,也不肯往南多走一步,把东南亚划进自己的地盘。

有人说“是打不下来”,但看看越南就知道这说法站不住脚,汉朝时设的交趾三郡,面积才10万平方公里,可现在越南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里,有23万平方公里是近400年里自己一点点打下来的。

连越南都能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像汉唐那样强盛的王朝,难道真的“打不下来”?

其实啊,这背后藏着古代王朝最核心的战略逻辑,根本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打”,更不是“想不想扩”,而是“适不适合自己”。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西域成了非争不可的“香饽饽”,东南亚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边角料”?答案,早就藏在陆权与海权千年博弈的规矩里了。

公元8世纪的大唐,算是当时世界上顶强的帝国了,可就在它疆域最广的时候,南北两个关键的“战略支点”,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北方的西域成了帝国最稳的“陆权基石”,南方的安南却成了攥在手里也留不住的“海权尝试”。

先说说北方的西域,公元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后设了西州,到了公元657年,苏定方打败西突厥,又把安西都护府迁到了龟兹,从这以后,西域就成了大唐陆权的核心。

为啥这儿能守得这么稳?先是经济模式对胃口,西域的绿洲农耕区,和中原的农业体系差不多,官府在这儿收粮征税,跟在中原管郡县似的,不用费大劲调整统治办法。

还有是有本土势力帮忙,比如河西走廊的沙州豪族敦煌张氏,后来特别有名的归义军,就是从这个家族里出来的。

现在去敦煌莫高窟,第156窟里还能看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壁画上200多个士兵拿着刀枪弓箭,队列整整齐齐,连战马的鬃毛都画得根根清楚,一眼就能看出归义军的战斗力有多强。

正因为有“帝国撑腰+本土配合”这一套,西域才成了大唐西北的“防火墙”,哪怕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机占了河西走廊,归义军还是在公元848年发动起义,三年内就收复了沙、瓜等11个州,接着帮大唐守着陆权的支点。

再看南方的安南都护府,公元679年唐朝设了安南都护府,本来是想把中南半岛纳入统治,一开始也下了血本,派汉族流官去管事,推行中原的郡县制,甚至还想把儒家文化也传过去。

可结果呢?矛盾越闹越厉害。

不是大唐不够强,而是这套统治模式,跟安南的地缘属性根本不搭。

安南靠海,当地人靠港口贸易吃饭,地方豪强攥着海上航线,收的是“港口税”,可大唐派去的流官,偏要按中原的规矩收“土地税”,还想把豪强的权力收归官府。

更头疼的是,安南气候又热又潮,疫病特别多,唐朝士兵在这儿的死亡率能到四五成,每次驻军都得运大量粮草和药品过去,光管理成本就比从这儿收到的税收还高。

到了公元907年大唐灭亡,安南豪强曲承裕直接把汉族流官赶走,自己当了靖海军节度使,公元939年,越南将领吴权又打败南汉,彻底脱离了中国版图。

有意思的是,越南独立后马上换了思路,靠着控制沿海港口做贸易,成了典型的“海权型政权”,跟中原王朝的陆权路子完全拧巴了。

同样是帝国的支点,为啥西域能撑上千年,安南连300年都守不住?

其实道理特简单,西域是“陆权的菜”,安南是“海权的盘”,用陆权的规矩去管海权的地方,就像用煮米饭的法子煮面条,再使劲也煮不出那个味儿。

要想明白古代中国为啥这么选,得先搞清楚陆权和海权到底是啥,它们可不是“靠海”和“不靠海”这么简单,而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权力游戏规则”,从经济基础到统治结构,处处都透着不一样的逻辑。

先看经济基础,陆权帝国的根在土地上,粮食、税收、人口全得靠耕地,所以必须优先抢那些能种地的地方。

就像蒙古帝国,巅峰时控制着2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可不管打多远,眼里只盯着草原和农耕区,因为只有这些地方能养得起骑兵,能收上粮食。

而海权帝国的根在海洋上,财富靠的是商品流通和港口税收,根本不用靠大片耕地。

比如大英帝国,本土才24万平方公里,还没中国一个省大,可它控制了全球25%的港口,从印度运棉花到欧洲,从中国运茶叶到美洲,单靠收关税就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是海权的优势,不用占太多地,只要卡住关键港口,就能躺着赚钱。

再说说税收来源和扩张模式,陆权帝国靠的是“存量榨取”,收的是农民的粮食、手工业者的赋税,领土越扩,要养的官员、军队就越多,统治成本也跟着往上涨。

比如古代中国经营西域,每年都得从内地运几十万石粮食过去,还得派军队驻守,要是遇上游牧民族骚扰,军费更是多到吓人。

可海权帝国靠的是“增量套利”,收的是“看不见的税”,控制航线收关税,搞金融霸权赚差价,不用养那么多陆军,扩张起来也灵活。

就像17世纪的荷兰,靠着商船队垄断了欧洲的海上贸易,哪怕本土就那么点儿大,也成了“海上马车夫”,这就是海权的灵活劲儿。

还有统治结构,陆权帝国就喜欢“金字塔式的集权”,权力一层一层往上收,从郡县到中央,每个层级都得听上面的。

比如中国的郡县制,县令归郡守管,郡守归刺史管,最后全听皇帝的,这种模式虽然稳,但也容易变得僵化。

海权帝国则更倾向“分布式的分权”,靠价值观和契约把海外领地绑在一起,不用啥事儿都管。

比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虽然也派兵,但更多是靠东印度公司去经营,还会拉拢当地的王公贵族,只要他们听话,就不用直接插手内部事务,这就是海权的“抓大放小”。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规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古代中国的选择。

中原王朝是典型的陆权帝国,在它眼里,“好地方”得满足三个条件,能种地、能收税、能靠陆路连上中原。

西域虽然远,但绿洲能种地,河西走廊能连中原,控制了这儿,既能防游牧民族南下,又能走丝绸之路做贸易,完全符合陆权的逻辑。

可东南亚呢?除了越南北部能种点儿地,其他地方不是雨林就是零散的部落,没法按中原的规矩收税,还得靠海路连接。

可光运费就比收到的税还贵,根本不符合陆权的“成本效益”,自然不会花大力气去扩张。

当然,古代中国也不是没试过走海权的路子,南宋就是个“特殊案例”。

不过南宋的海权转型,更像是“被逼出来的”,北宋灭亡后,南宋丢了北方的耕地,没辙了,只能靠东南沿海的港口过日子,没想到反倒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南宋的海上贸易火到啥程度?当时市舶司管的南海贸易,能占到中央财政的20%,这比北宋的3%翻了好几倍,商路从东边的日本,一直延伸到西边的波斯,每年能赚50吨白银。

现在南海海底还能捞到南宋的龙泉窑瓷器,那些瓷器釉色清亮,上面还刻着花纹,都是当年运去海外的商品。

而且南宋的造船技术也厉害,水师有三万兵力,还装备了霹雳炮。

公元1132年的陈家岛海战,南宋水师用火攻把金军的船队烧了个精光,从这儿就能看出当时的海上实力有多强。

那时候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港口里停满了外国商船,广州的番坊里住着好几万外商,说它是“古代版国际大都市”一点儿不夸张。

可南宋的海权转型,终究是“昙花一现”。

因为当时的世界还是陆权说了算的时代,蒙古帝国的骑兵能横扫中亚,虽然蒙古三次打日本都因为海上能力不行失败了(其实是蒙古的战船不适应海洋,一遇台风就散架),但对付南宋还是绰绰有余。

最后崖山一战,南宋灭亡,中国又回到了陆权的老路上。

这种陆权与海权的博弈,不光古代有,还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比如清朝,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就下了海禁令,说“不许一片船帆出海”,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只留广州十三行做通商口岸。

其实这就是陆权帝国在主动“隔绝”海权体系,怕海权的规矩打乱自己的统治。

乾隆年间,越南还曾主动请求内附,想从附庸国变成中国的领土,可乾隆直接拒绝了。

不是乾隆不想要,而是他心里清楚,越南是“海权的地盘”,收过来就得用海权的规矩管,不仅没好处,还可能惹麻烦,不如不要。

再往后,1894年的甲午战争,表面上是清朝和日本打架,实际上是陆权和海权的较量,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转成了海权国家,建了强大的海军,可清朝还抱着陆权的老思路,北洋水师看着厉害,战略上却还是“守着陆地防海上”,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到了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也带着陆权与海权的影子,苏联是陆权的代表,控制着中亚的陆地通道,美国是海权的代表,靠着航母和海外基地卡住关键港口。

就连意识形态的对抗,也藏着两种规则的痕迹,美国的“普世价值”,其实是海权“分布式”逻辑的体现,苏联的“计划经济”,则是陆权“集权式”逻辑的延伸。

选择的本质

现在再回头看开头的问题,古代中国为啥死磕西域却放着东南亚?答案其实早就清楚了,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不适合自己”,不是“不想要”,而是“不符合自己的规则”。

对陆权帝国来说,西域是“必需品”,它能种地,能连中原,还能防游牧民族,完全契合陆权“连续控制领土”的逻辑。

丢了西域,就像丢了西北的“防火墙”,中原的农耕区随时可能被骚扰,所以必须死守。

可东南亚是海权体系的“自留地”,它靠港口吃饭,靠海路连接,根本不符合陆权“耕地+陆路”的规则。

就算打下来,管理成本比收益还高,还容易闹矛盾,不如干脆放手。

这就像咱们现在选产品,得“对症”,比如曼迪防脱洗发水,核心成分乌诺蒂尔能缓解毛囊纤维化,适合头发容易掉的人,要是头发本身健康,再好用也没必要买。

古代王朝选疆域也是一个道理,得选符合自己权力逻辑的地方,陆权帝国选陆权支点,海权帝国选海权支点,选对了就能稳坐江山,选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到南宋的泉州港,从归义军的坚守到越南的独立,再到近现代美苏的博弈,陆权与海权的规则一直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看懂了这些,再看古代中国的疆域选择,就不会觉得困惑了,这不是“固执”,而是对自己权力逻辑最清醒的认知,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生存智慧”。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