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三个字让我做了1460天噩梦。"近日,黄晓明在《实力派》节目中首次披露,因"闹太套"网络梗陷入严重抑郁,一度准备永久退出演艺圈。这段自白24小时内引爆热搜,阅读量突破3.5亿,超8万网友留言表示心疼。
"那三个字让我做了1460天噩梦。"近日,黄晓明在《实力派》节目中首次披露,因"闹太套"网络梗陷入严重抑郁,一度准备永久退出演艺圈。这段自白24小时内引爆热搜,阅读量突破3.5亿,超8万网友留言表示心疼。
内容来自网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黄晓明演唱的宣传曲《One World One Dream》中,一句英文歌词"not at all"因带有青岛口音被听成"闹太套"。短短一周内,相关恶搞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登上当年网络热词榜前三。
这场网络狂欢的背后,是一个演员被持续伤害的开始。
内容来自网络
数据显示,2010至2012年间,黄晓明微博评论区日均出现2.7万条"闹太套"相关留言。他在节目中透露,最严重时连续21天不敢上网,体重骤降12斤。拍摄电影《血滴子》期间,剧组不得不为他安排专业心理疏导。
这段经历让人看到,网络暴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可以有多深。
内容来自网络
转机出现在2013年。黄晓明聘请两位外籍教师,每天坚持5小时英语特训。他主动争取《中国合伙人》中需要大量英文台词的角色,该片最终收获8.4亿元票房。2015年在联合国演讲时,他字正腔圆地说出"not at all",赢得全场23秒掌声。
内容来自网络
从被全网嘲讽到赢得尊重,黄晓明用十年时间完成自我证明。他的经历引发深思:我们在敲击键盘时,是否考虑过言语的力量?网络暴力没有赢家,下一个被伤害的会是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孤独本是一场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