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之前,他是给TFBOYS编过舞、拿过国家体育总局CSDA认证的街舞教练,还上过《创造营2021》当选手,见惯了演播厅里的大舞台。
2025年春节,重庆一家团播厂牌的排练室里,吴海盯着满屋子跳舞的年轻人,有点发愣。
吴海
在此之前,他是给TFBOYS编过舞、拿过国家体育总局CSDA认证的街舞教练,还上过《创造营2021》当选手,见惯了演播厅里的大舞台。
那时候他刷到团播直播间,心里总觉得“有点low”,手指一划就过,从没想过要跟这行沾边。
可那天一进门他才发现,这看似“小众”的团播,居然已经成了气候。
后来他才知道,光是抖音平台,每天开着的团播直播间就超过7500个,是2023年同期的两倍,整个行业2025年的市场规模,更是有人估到了150亿元。
团播直播间
这一趟重庆之行,彻底改变了吴海的想法。他原本手里还有编舞、教练的活儿,可看着团播这赛道的潜力,他决定“赌一把”:放着熟悉的大舞台不待,钻进小屏直播间,做个“造浪的人”。
吴海这人,天生就爱冒险。早在2021年,他就干过一件让圈里人意外的事:放着国家级舞蹈教练的身份不做,跑去《创造营2021》当练习生。
那时候不少人说他“降维打击”——毕竟他早就给顶流编过舞,收入、名气都有了,犯不着去跟年轻人抢出道位。可吴海不这么想,他就觉得“机会来了,总不能原地不动”。
这次扎进团播,争议比上次还大。消息一传出去,粉丝的私信就炸了:“吴海你这么缺钱?”“你都上过那么大的舞台了,怎么跑来做这个,作贱自己吗?”
直播间里偶尔飘过的质疑,更是像针一样扎人。那段时间吴海也犯嘀咕,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但他没辩解,就觉得“说再多没用,得用活儿说话”。
他心里有个疙瘩:团播这赛道都已经这么大了,为什么大家还只盯着“短平快”的动作?要么是重复扭腰摆胯,要么是搞点擦边的小动作,就不能做点更有内容的东西?
吴海眼里的“好内容”,是能讲故事的舞蹈——比如用肢体动作演一段情绪,配合灯光、运镜让观众看进去,而不是看完就忘的“快餐”。
为了这个,他把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上午跟队友抠动作,每个手势、每步卡点都得对齐,还要跟摄像师琢磨怎么运镜;
下午化妆、走台,准备晚上的直播;播完都凌晨两三点了,还得跟团队复盘,看哪个环节掉了在线人数,哪个表情让互动变多了。
他知道,直播间跟录播不一样,错了就没法重来,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被放大。
吴海能坚持下来,多亏了一个人——芦林。这位前湖南卫视编导,可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跟洪涛一起做过《歌手》,还操刀过《创造101》这种现象级综艺。
芦林
2024年8月,芦林第一次接触团播团队时,直接“大为震惊”。
他震惊的不是团播的规模,而是行业里的混乱:有的直播间内容做得像模像样,有的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更别说职业操守了。
但反过来想,这种“参差不齐”里,恰恰藏着机会——传统内容人懂的那些东西,比如怎么设计环节、怎么把控审美,在团播里根本没人用。
芦林跟吴海一见面,俩人就对上了脾气。都是从大舞台过来的,都觉得团播不该只有“土味”。2025年年初,他们一起搞了个叫SlayD的厂牌,算是正式把“正规军”的玩法带进了团播。
SlayD
跟他们一起进场的,还有不少“狠角色”:中央民族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这些国有文艺院团,还有一批话剧演员、专业主持人。
这些人的加入,直接把团播的门槛拉高了。以前团播的玩法很简单,要么是大转盘抽奖,要么是随机互动;
现在不一样了,中插切片、才艺展示这些综艺里的东西都加了进来,连硬件都升级了——SlayD直播用的是索尼顶级摄像机,灯光系统跟欧歌赛是一个级别的,一场直播的硬件投入就得上百万。
有人说,吴海和芦林的组合,是“舞蹈专家+综艺老手”的降维打击。
但他们自己知道,这不是打击,是给团播找新方向:把大舞台的专业度,揉进小屏的互联网逻辑里。
2025年开春,春节档《哪吒》火得一塌糊涂,SlayD直接搞了个大动作:26人的《就是哪吒》齐舞。
直播里,吴海领舞,一抬手一踏步,就像哪吒甩混天绫那样利落;全队列阵的时候,又像陈塘关练兵一样整齐;
最后同步抬手托举,刚好对应“哪吒重生”的剧情,整个舞蹈下来,故事线清清楚楚。
这场直播火了之后,他们又玩出了新花样。
有次播《神话》,吴海跟搭档即兴编了段双人舞,没有炫技的动作,就用现代舞的流畅感,配着《神话》的国风电音,把那种古典的柔美演得特别细腻,观众都说“像看了段微型舞剧”。
6月的时候,他们还拿《前任3》的《体面》编过舞,频繁转身、甩手臂、大幅度弯腰,把感情破碎的挣扎感全跳出来了。
这些作品能火,不只是舞蹈编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摸透了“竖屏”的规矩。
以前做横屏舞台,能靠队形变换撑场面;竖屏就不一样了,画面窄,得靠近景、特写抓眼球。
SlayD的办法是:用高空支架加超市高梯架摄像机,快速切换远中近景,既能突出C位的视觉冲击,又能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
就这么一个小改动,观众的停留时间从行业平均的3-5分钟,提到了快10分钟。
最让吴海开心的,是2025年8月——他们登上了央视《开播吧!国潮》的舞台,还把“谁是卧底”“猜歌”这些综艺玩法融进了舞蹈里,最后拿了团播赛道第一名。
那天吴海特别感慨:“这说明主流也认团播了,行业不是在往下走,是在往上走。”
现在的团播行业,确实到了风口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网络表演行业(直播+短视频)的营收已经破了2000亿,团播是里面增长最快的赛道。
有人算过,2025年这行的市场规模能到150亿,想进来分一杯羹的人,多到数不过来。
但钱真的好赚吗?吴海他们不这么觉得。首先是节奏太快,团播要天天播,内容得不断更,有时候一天就得编一段新舞,比以前做综艺累多了;
其次是同质化严重,看到SlayD的齐舞火了,立马就有直播间抄玩法,到最后观众也看腻了;
最头疼的是人才,既懂舞蹈又懂直播运营的人太少,SlayD招一次人,光培训就得花半年,成本超百万。
不过吴海他们也找到了新的赚钱路子:不只靠打赏,还接品牌合作、做内容切片分发,甚至搞线下演出。
他们旗下的男团NSN,单场直播的营收最高能到15万。更有意思的是“团播+文旅”的玩法,比如跟广东的机构合作,把岭南文化融进互动游戏里,观众看直播还能了解当地景点,一举两得。
但吴海的野心不止于赚钱。他跟芦林聊过,说想培育一批“懂舞蹈的观众”。
现在直播间里,有的能吸引10万人看,有的只有10个人,但不管人多人少,吴海都希望观众能看明白:这段舞蹈在讲什么,动作里藏着什么细节。
他总说:“舞台是我的阶梯,我是踩着舞蹈上来的,不能忘了本。”
现在的SlayD,还没到行业头部的规模,但吴海不急。
他记得刚跟芦林合作的时候,芦林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把话说满,这种踏实劲儿让他觉得靠谱。
就像他自己说的:“人不能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冒险不一定成功,但不试肯定会后悔。”
2025年的团播赛道,还在快速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吴海、芦林这样的“正规军”越多,这行就越能摆脱“low”的标签,真正变成一个能出好内容、好作品的地方。
毕竟,观众要的从来不是简单的热闹,而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这一点,不管是大舞台还是小屏直播间,都一样。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