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临翔区忙畔街道玉龙社区为解决居民“想上班又没法顾家”的难题,把原来的“民族刺绣加工车间”升级成了功能更全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还推出了“固定培训+做多少算多少工钱”的新模式,辖区群众纷纷前来这里干活。
最近,临翔区忙畔街道玉龙社区为解决居民“想上班又没法顾家”的难题,把原来的“民族刺绣加工车间”升级成了功能更全的“民族手工文创工坊”,还推出了“固定培训+做多少算多少工钱”的新模式,辖区群众纷纷前来这里干活。
10月14日,记者走进玉龙社区民族文创工坊,暖黄灯光倾泻而下,四五位居民围坐长桌,目光专注地投身于扭扭花制作中。现场分工有序,有人捏着银色铁丝打底,有人用粉、黄、紫等各色扭扭棒缠绕出圆润花芯、折出翘边花瓣,还有人细致裹出带叶花茎。桌上散落的半成品缀着柔软绒毛,在透过窗棂的阳光下泛着鲜活微光,指尖流转间,既显手工巧思,又蕴民族风情。
“我是全职在家带娃的,之前在社区群里看到有免费手工花培训,就报名参加了一期,没想到很快就上手了。” 社区居民李桂美笑着说,“得知做得好有相应报酬,而且社区成立了手工坊,我就立刻前来参加,现在既能照顾娃娃,又能做手工,还能补贴一部分生活费,特别满足。”
为让手工艺品更贴合市场需求、提升销量,工坊专门邀请老艺人驻点指导,采用“1名老手艺人带一群学员”的传帮带模式,结合市场订单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学习过程中,辖区妇女们一边钻研技艺,一边交流创新花样,在协作制作扭扭花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凝聚了邻里情谊,成为社区团结一心的生动写照。
“我在这里义务给大家免费教学,大家既可以来工坊做,也能领材料包回家做,时间特别自由。工坊主要服务小区及周边的宝妈群体,她们因在家带娃、接送孩子放学,不便外出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玉龙社区民族文创工坊店长张美翠介绍,“居民做好的成品,社区都会按时结算报酬。现在我们的产品特别受欢迎,供不应求,好的扭扭花根本摆不了几天就被订走,成批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各族学员300余人次,转化就业150人,让“指尖活”真正成了各民族群众的“谋生技”。
“我们希望通过手工艺创作与体验,充分挖掘居民在手工制作领域的潜力,既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增强社区凝聚力。” 玉龙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雅雯表示,“工坊重点为妇女、老人、待业青年等群体提供技能提升和增收机会,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有特色、可持续的社区文化品牌。”
如今,工坊的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不仅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驿站”,更让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技艺传承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作者:王玉萍 陈欣蕊
编辑:付天美
编审:杨 斌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