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封建余孽,鲁迅回怼: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我没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4:56 1

摘要:20世纪中国文坛最震撼的“双子星对决”鲁迅与郭沫若,同是用笔杆子救国的文人,人生轨迹几乎重合——都留过学、搞过创作、为理想呐喊,却在20年间用笔墨互撕到“水火不容”。有人说他们是“文坛死对头”,也有人说“不过是文人相轻的闹剧”。但翻开历史细节才发现他们的每一次

20世纪中国文坛最震撼的“双子星对决”鲁迅与郭沫若,同是用笔杆子救国的文人,人生轨迹几乎重合——都留过学、搞过创作、为理想呐喊,却在20年间用笔墨互撕到“水火不容”。有人说他们是“文坛死对头”,也有人说“不过是文人相轻的闹剧”。但翻开历史细节才发现他们的每一次交锋,都藏着比私人恩怨更复杂的真相。这对“最熟悉的陌生人”,究竟是仇敌还是战友?

“鲁迅的文字像手术刀,专割社会阴暗面,可读者看了只会绝望!”1920年代的上海文人沙龙上,郭沫若当着众人面公开批评,语气带着不屑。话音刚落,鲁迅的好友当场拍桌“总比某些人只会喊‘革命口号’,写些风花雪月强!”现场瞬间分裂成两派挺鲁派骂郭沫若“哗众取宠”,挺郭派怼鲁迅“思想僵化”。更让人意外的是,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正面“开火”,竟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是一场被阵营绑架的“被迫对立”。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被迫”会演变成持续20年的文坛大战。

时间拉回1926年,广州成了文人聚集地。郭沫若刚从日本回国,带着“创造社”的激情投身革命;鲁迅则被许广平邀请到中山大学任教,准备在南方开辟新阵地。明明近在咫尺,两人却像躲瘟神一样避开对方——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里直言“郭沫若、郁达夫也在,我去不去似乎没多大关系。” 为因为早在几年前,创造社就公开批评鲁迅的《呐喊》“太消极”,说他“只会揭伤疤,不会给药方”。鲁迅记仇,可他心里也有盘算后来又写信给许广平,说“或许能和创造社联合,一起向旧社会进攻”。一边记恨,一边想合作,文人的矛盾心思,比小说还复杂。当时文坛大佬茅盾看得透彻“他们不是不想联手,是阵营不允许——你站左边,我就得站右边,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哀。”

1928年,这场“笔墨战”突然“降温”。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骂鲁迅是“封建余孽”,鲁迅反手就送他个“才子加流氓”的标签,之后却罕见地没再回应。外界开始传“吵累了吧?文人相轻,过几天就好了。”甚至有读者写信给报社“建议两人喝顿酒,啥事都没了!”更有人翻出郭沫若早年的诗,说“他其实很佩服鲁迅,骂人的话是违心的”。可平静之下,暗流早就汹涌——鲁迅在日记里写“创造社的人,避之唯恐不及”,郭沫若则在给朋友的信里吐槽“鲁迅太固执,根本无法沟通”。所谓的“降温”,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假平静。

1936年,鲁迅肺病加重,躺在床上咳得直不起身;郭沫若则在日本被侦探监视,出门买包烟都要被跟踪。就在这时,文坛突然炸出“两个口号之争”“国防文学”还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趁机挑拨“鲁迅支持A,郭沫若支持B,这是要彻底撕破脸啊!”可谁也没料到,鲁迅拖着病体写了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文中突然说“我和郭沫若、茅盾两位,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这句话像颗炸弹,直接颠覆所有人认知——骂了20年,居然目标一致?远在日本的郭沫若读到后,躲在房间里哭了一下午,连夜写《搜苗的检阅》道歉“以前是我太偏激,鲁迅是对的。”眼看就要和解,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两个月后,鲁迅去世了。这场迟到20年的“道歉”,终究没能亲口说给对方听。

鲁迅追悼会上,郭沫若从日本赶回来,站在台上哽咽着说“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台下掌声雷动,有人感叹“恩怨终于落幕了”。可没过多久,新的争议又来了有人翻出鲁迅“才子加流氓”的评语,骂郭沫若“道歉是作秀”;也有人拿郭沫若早年的私生活说事,说“鲁迅骂得没错”。更麻烦的是,后世学者分成两派一派说“他们是伟大的战友,只是被时代耽误”,另一派坚持“就是私人恩怨,别美化了”。表面上,鲁迅和郭沫若的故事结束了;实际上,关于他们的争论,比生前更激烈——这才是最讽刺的活着时吵,死了还在被后人当“武器”吵。

现在总有人说“鲁迅和郭沫若其实是战友”,可当年互相扣“封建余孽”“流氓”帽子时,怎么没人提“战友”?鲁迅说“目标一致”,可若他没生病,没去世,真会和郭沫若握手言和?恐怕难——文人的骄傲,比刀剑还锋利。郭沫若道歉是真心的吗?或许吧,但迟到的道歉,对逝者有什么意义?我们今天争论他们是敌是友,不过是在给自己找“历史鸡汤”喝希望伟大的人都是完美的,希望所有矛盾都能和解。可真实的历史,哪有那么多“完美结局”?

鲁迅与郭沫若的20年恩怨,到底是被夸大的“文人闹剧”,还是被低估的“时代悲剧”?如果鲁迅能多活10年,他会对郭沫若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还是继续用笔杆子“再战三百回合”?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答案!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位文坛巨匠的名字始终绕不开——鲁迅和郭沫若。

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锋,其实并不是因为私人恩怨。

1926年,回国后的郭沫若决心投向广州,而鲁迅也是在这一年被许广平邀请到中山大学任教。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寓所病逝。

震撼,直击人心

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的画卷中,若说有两位旗帜性人物能代表文学界的风起云涌,那鲁迅和郭沫若必然榜上有名。他们的名字如同夜空中的两颗璀璨流星,看似并行,却在某些时刻激烈碰撞,火光四溅。有人将他们的恩怨喻为“文坛版的武林争斗”,也有人称其不过是“文化版的鸡毛蒜皮”。究竟,这两位文学大师之间的关系是深刻的精神对抗,还是无聊的历史误会?今天,我们将拨开历史迷雾,寻找答案。

矛盾初现,友谊未能萌芽

鲁迅与郭沫若的矛盾并非始于私人纷争,而是文化思维的不同碰撞。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文化思潮大变革的狂风暴雨时刻。文人圈开始形成鲜明的阵营,每一个阵营都犹如“江湖门派”,话语较劲成为常态。郭沫若曾评价鲁迅的作品风格“观察深刻、文笔干练”,但又直言其文字太过冷漠,缺乏热情。虽然评价中带有一丝敬意,却分明透露出“不认同”的态度。正所谓“一句不合全场炸”,鲁迅显然察觉到了这种隔阂,表面表现冷漠,内心早已对郭沫若与创造社有所顾忌。这种微妙对立,又如何演变成后来的公开纠纷呢?政治风云与文学流派的交织是关键。

对立升级,文坛的唇枪舌战

1926年,郭沫若从海外回到国内,选择奔赴广州发展。而同一年,鲁迅也在许广平的邀请下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对于两个文坛重量级人物而言,本应是合作一场的绝好机会,可惜事与愿违。他们不仅未曾谋面,甚至连远距离的问候都欠奉。其间,“创造社”曾对鲁迅代表作《呐喊》的批评言论,也直接造成了两人的紧张关系进一步深化。鲁迅曾在回信中提到,“郭沫若等在,我去不去似乎没有关系”,可惜“一封信”背后的情绪远比文字冰冷。鲁迅并非没有合作意愿,他甚至在信中表达了“愿意联合创造社”的构思。这颗善意的种子,最终没能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反对者的大力阻挠和误解,使原本可能萌芽的友谊彻底夭折。

公开对立,交锋彻底爆发

1928年,郭沫若抱起文学论战的大旗,旗帜鲜明地开启了反击鲁迅的战役。在“创造社”刊物《创造月刊》上,他将“封建余孽”的标签直接贴在了鲁迅的写作风格上。这不仅是激烈的文学交锋,更是对鲁迅人格的公开挑战。鲁迅自是不甘示弱,他以“丰之余”的笔名回击,以冷峻辛辣的文字刺向对方。此举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让两人民意进一步分裂。从此,“针锋相对”的局面彻底定格。鲁迅形容郭沫若“才子加流氓”,这句话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事实上,这一评价更多针对创造社的文化论战现象,而非针对郭沫若个人生活。

历史的惨烈转折,生命的最终际遇

令人唏嘘的是,两人的激烈争执并未持续到生命尽头,反而在某些时刻出现了令人动容的转折。1936年,鲁迅肺病沉重,健康状况日渐恶化。而郭沫若彼时身在日本,处于被严密监视的境地。哪怕隔着山河海洋,两人依然通过文章表现彼此的立场争论——“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话题。鲁迅曾公开表示,两人虽曾用文字互嘲,但目标始终一致。远在日本的郭沫若读到文章后深感愧疚,写了一篇诚意十足的文学检讨。遗憾的是,他们终究未能有机会当面和解。鲁迅于1936年10月病逝,郭沫若直到当天黄昏才从报纸上得知噩耗,深陷巨大的悲痛。

假性平息,遗憾未能弥补

鲁迅的追悼会上,郭沫若以深沉的文学演说表达了对这位“同路者”的敬意。从“唇枪舌战”到“致敬悼词”,这段关系的转变充满历史的戏剧性。有人解读鲁迅的“决不日夜记个人恩怨”为化解矛盾的“大智慧”,也有人批评郭沫若的悔意过于迟来。而“远看是条狗,近看是郭沫若”的传闻,更是夹杂在两人关系中的“不靠谱附会”。可叹历史无力回退,更可叹这场文学之争未能留下更和谐的结局。

观点碰撞,评论留悬念

鲁迅与郭沫若的恩怨究竟是文坛的深刻对抗,还是文人间的小打小闹?不管你站在哪一方,他们的交手与化解都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我们是否只关注其表面争端,却忽略了他们为社会变革、文化进步所作的努力?如果鲁迅与郭沫若能有机会心平气和交流,这段历史会不会留下更加圆满的尾声?

:

鲁迅与郭沫若的矛盾,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大环境所致,还是个人性格的不可调和?你认为他们错失的合作契机是否还能在后代文学中得以延续?欢迎参与讨论!

来源:豁达海燕0R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