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娱乐圈里有这样一种演员,你看到他的脸立刻就知道在哪部戏里见过,可就是怎么都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
张晞临就是这样一个人,演了几十年配角,拍了无数部戏,观众就是记不住他。
直到59岁这一年,他在《沉默的荣耀》里演了一个反派毛人凤,那种笑里藏刀的劲儿把观众看傻了眼,这才算真正火了一把。
一个从印刷厂出来的工人,为什么要等到快60岁才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张晞临接到《沉默的荣耀》毛人凤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59岁了。
这个年纪在娱乐圈基本上属于快退休的状态,可他偏偏在这时候火了。
毛人凤这个角色之前被演过太多次,观众心里早就有了固定印象——阴森森的特务头子,脸上写满了坏人两个字。
张晞临拿到剧本一看,觉得不能再这么演了,老一套的演法观众早就看腻了。
他琢磨出一个新路子:让毛人凤笑着干坏事。
这个人表面上和和气气,跟你谈笑风生,转头就能把你送上刑场。
张晞临在戏里加了很多生活化的小细节,比如跟下属聊天的时候会开开玩笑,甚至还带点喜剧色彩。
就是这种反差感,让观众看得毛骨悚然——一个笑眯眯的刽子手,比凶神恶煞的坏人更可怕。
这部剧播出之后,张晞临的名字终于被观众记住了。
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讨论他演技的帖子,很多人专门去翻他之前演过的戏。
这种感觉对张晞临来说特别魔幻,演了这么多年戏,头一回有这么多人知道他叫什么。
张晞临原本跟演员这个职业八竿子打不着,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机器印东西。
23岁那年,他的朋友冯远征跟他说,你这么喜欢表演,干嘛不去考上戏试试?冯远征当时已经考上了,知道张晞临平时挺有表演天赋的,就一直鼓励他去试试。
张晞临动心了,可问题来了——上戏有年龄限制,他已经超龄了。
这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可能就放弃了,但张晞临偏偏不死心。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出生年份从1966年改成1967年,这样就能符合报考条件了。
头两次考试都没考上,一次是因为生病,一次也是因为身体原因。
张晞临没有放弃,第三次又去了。
这次他的假年龄被识破了,考官当场就问他怎么回事。
张晞临也不装了,直接承认自己确实超龄,但真的太想学表演了。
可能是他这股坦诚劲儿打动了考官,也可能是看中了他这份韧劲,上戏破例录取了他。
27岁从上戏毕业的时候,张晞临比同班同学都大了好几岁。
这个年纪在演员行业已经算晚了,很多人20出头就开始拍戏了,而他还在校园里学基础。
从上戏毕业到真正拍电视剧,张晞临又等了好几年。
33岁的时候,他才拍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而且演的是龙套。
这个年纪的演员在圈里已经算老了,很多同龄人都演上主角了,他还在跑龙套。
那些年张晞临什么角色都演过,小兵、路人甲、各种功能性角色。
剧组需要一个中年男人来填补画面,导演就会想到他。
他从来不挑,给什么演什么,就想着多积累经验,多在镜头前露脸。
拍《以家人之名》的时候,他演了一个配角,戏份不多但挺出彩。
《风起洛阳》里也有他,观众看完之后都觉得这个人很面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更别提叫什么名字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
张晞临的作品产量很高,基本上每年都有好几部戏播出,可观众就是记不住他。
走在街上偶尔会被人认出来,对方一脸兴奋地说:"哎你是不是演过某某戏?"
张晞临点头说是,对方立刻接着问:"你叫什么来着?"这种尴尬的场景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
2017年《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张晞临在里面演了一个叫蔡成功的角色。
这个角色戏份不算少,是个企业家,跟主线剧情关系挺紧密。
导演李路找到张晞临的时候,剧组预算已经很紧张了,没办法给他开片酬。
李路跟他说,这个角色我一直想着你,你要是愿意来,咱们就零片酬,你要是觉得不合适,那我就只能找别人了。
张晞临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倒不是他不在乎钱,而是他知道这是个好本子,好角色比片酬重要。
他有个好朋友张志坚也在剧组,张志坚跟他关系特别铁,知道他的为人。
要不是因为这份信任,张晞临也不会这么爽快地答应零片酬。
《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后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爆表,全民都在讨论这部剧。
剧里的演员几乎都火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这些人的名气蹭蹭往上涨。
其他配角演员也跟着沾光,很多人后来组团进了《人世间》剧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
可张晞临呢?他还是原地踏步。
观众记住了蔡成功这个角色,记住了那个企业家的悲惨遭遇,但就是不知道演员叫张晞临。
后来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这件事,语气里倒是没什么怨气,只是觉得挺无奈的。
零片酬演了一个爆款剧,结果什么红利都没捞着,这种感觉确实挺憋屈。
张晞临的经历在配角演员里其实很有代表性。
他们拍了很多戏,出镜率很高,可就是火不了。
这种现象在圈里有个专门的说法,叫"无效曝光"。
就是说你在镜头前露脸了,但观众看完之后什么都没记住,等于白露脸。
配角为什么容易陷入这种困境?最大的原因是功能性太强。
编剧写配角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主线剧情,让主角的故事更完整。
配角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主角,所以他们很难成为焦点。
观众看戏的时候,注意力全在主角身上,配角就算演得再好,也很难抢走主角的风头。
张晞临作品产量特别高,这本来应该是个优势,可反倒成了劣势。
他今天在这部剧里演个警察,明天在那部剧里演个商人,后天又在另一部剧里演个医生。
观众看到他的脸会觉得眼熟,但因为他演的角色类型太多太杂,反而形成不了清晰的印象。
这就像你见过一个人很多次,但每次见面他都换个完全不同的造型,你自然很难记住他本来的样子。
还有一个原因是被框定了。
很多配角演员会被归类到某一种角色类型里,比如专门演坏人,或者专门演小人物。
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想撕下来就很难了。
张晞临倒是没有被框死在某一类角色里,但这也意味着他没有特别鲜明的个人标签,观众更不容易记住他。
张晞临在《沉默的荣耀》里能翻身,靠的就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
他演毛人凤的时候,刻意避开了所有刻板印象,没有按照观众预期的套路来。
传统演法里的特务头子都是板着脸、说话阴阳怪气,看上去就不是好人。
张晞临偏不这么演,他让这个角色看起来很正常,甚至有点随和,但做的事情却残忍至极。
这种反差感不是靠台词堆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细节呈现出来的。
比如他跟下属说话的时候,会拍拍对方的肩膀,语气很轻松,好像在聊家常。
可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他突然下达一个冷酷的命令,让人猝不及防。
这种表演方式需要演员对角色有很深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
张晞临这些年演过的配角太多了,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表演方式,也知道什么样的演法观众已经看腻了。
他不想再走老路,不想让自己的表演变得套路化。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在59岁这个年纪抓住机会,演出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他对表演的态度很纯粹,从来不走捷径。
零片酬演戏这种事,很多演员可能觉得不值得,但他觉得只要是好角色就值得。
这种对表演本身的热爱和执着,可能才是他最终能火起来的根本原因。
2010年《黎明之前》里他演了个叫齐佩林的角色,那次算是小有突破。
演完之后有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好像要火了,观众对他的讨论度比之前高了不少。
可热度很快就过去了,大家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
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配角想要真正被观众记住,光靠一个还不错的角色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真正出圈的、让人无法忽视的角色。
结语张晞临的故事告诉我们,演员这条路真的没有固定的成功时间表。
有人20岁就爆红,有人60岁才等来机会,关键看你能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准备好。
他从印刷工到演员,从龙套到配角,从无人问津到终于被看见,这一路走了30多年。
娱乐圈从来不缺有天赋的人,缺的是能扛得住寂寞、一直坚持下去的人。
张晞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只要你足够热爱,足够坚持,总有一天会等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信息来源:
《沉默的荣耀》剧集播出资料及演员访谈记录
上海戏剧学院历年招生档案及校友资料
《人民的名义》《黎明之前》等影视作品制作资料
中国影视演员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大学,2024)
娱乐产业观察:配角演员生存状态调研(艺恩数据,2023-2025)
来源:龍影Jacki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