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探虚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08:00 1

摘要:“曹军与贼相持数月,粮草无余,士卒饥馁。操乃使仓官王垕以小斛散之,军中多怨。操召垕曰:‘借汝头一用,以安军心。’王垕淡然对曰:‘何日奉还?’操既惊且疑,遂罢此念。”马伯庸在《三国新语》里改写了一段王垕的小故事。

▌五柳七

“曹军与贼相持数月,粮草无余,士卒饥馁。操乃使仓官王垕以小斛散之,军中多怨。操召垕曰:‘借汝头一用,以安军心。’王垕淡然对曰:‘何日奉还?’操既惊且疑,遂罢此念。”马伯庸在《三国新语》里改写了一段王垕的小故事。

王垕其名见于《三国演义》,但有史可据。南北朝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大同小异,只是给背锅侠起了个“王垕”的名字。清代李渔评注说:“笑话有为人所愚而替死罪者,临刑自言曰:吃亏也只吃得这遭。垕之谓也。该问他几时还。”马伯庸的改写即基于李渔的评注。

胡适曾提出“箭垛式人物”的概念:“后来汉朝的老学究把那时代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就把屈原用作忠臣的代表,从此屈原就又成了一个伦理的箭垛了。”

王垕虽然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网络时代被共情并重新演绎,成了替罪羊式的箭垛人物。

与王垕相似的还有潘凤。同样是《三国演义》虚构出的龙套,虎牢关前,韩馥声言:“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潘凤出场就领了盒饭。“吾有上将某某,可斩某某”的句式,成为具有反讽与自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上将潘凤大传》《无双凤仙传》等网文广为流传,网友为潘凤取字曰“无双”,人称“关中吕布,关东潘凤”。(“无双”一词见于《史记》,用来评价韩信、李广的)。在虎牢关前联军同样阵亡的俞涉、方悦、穆顺、武安国,和潘凤一起被戏称为“虎牢关五虎”。

马伯庸还杜撰过一篇《三国志·步幸传》,良家子步幸人如其名,辗转三国乱世,投奔各路主公,追随谁谁倒霉。

《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家喻户晓的貂蝉、周仓同样史无其人。《三国演义》中如流星闪过的小人物,他们的虚实值得一探。

清人绘《关羽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曹操惯用“借头术”

《三国演义》有虚有实,以清代学者章学诚的“七实三虚”说影响最大:“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三国演义》主要依据《三国志》,从褒贬角度看,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已是晋臣,偏向于曹魏为正统;而《三国演义》更偏向于蜀汉为正统。在宋时,民间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性,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曹操借头,相当于钓鱼执法。裴松之注引中即是用来说明其“酷虐变诈”的性格的。

在《世说新语》中,曹操还先后两次设计借人头,是惯用权术。

一次是称自己能预见危机,指使侍卫藏刀接近自己。“因语所亲小人(随从)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随即将其处死。

再一次是宣称自己睡觉时不可接近,会暴起杀人。后来假装睡着了,“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正史之中,曹操之外,唐朝开国名将窦轨也有借头故事。据《新唐书》:“窦轨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史书虽说他“严酷”,却又肯定其“勤苦”。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王垕慷慨赴死,曹操在帐中暗自神伤。此改编令人费解,头都被坑掉了,还要让王垕大度,还要显曹操心善?

关羽、赵云不斩无名之辈

据张淑蓉《三国演义人物虚实考》一文,《三国演义》全书人物有1177人,其中虚构的人物有206人,虚实是二八开。不过此统计是按词条计算的,如“陶谦二子”“许贡三家客”“土人数老”均按一人计。

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多是一笔带过,如王垕一般,只是用来送人头的。

《三国演义》中,赵云战绩显赫,小说中有名有姓被赵云所杀的武将有24人,但水分大,仅麹义、高览、吕旷、朱然是史实人物,且据史实均非死于赵云枪下。赵云在长坂坡的高光时刻,杀死的曹将诸如夏侯恩等都是虚构人物。诸葛亮北伐,年迈的赵云在凤鸣山阵斩大将韩德父子数人,韩德父子也是被罗贯中拉来凑数的。

关羽在小说中以一己之力斩杀过11人,颜良、文丑、华雄的名气更大,但是文丑死于曹操军中,华雄则败于孙坚之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六将也都是史无此人。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间还有一个小人物叫胡班,更值一说。荥阳太守王植款待关羽,暗地却命胡班放火夜袭。而胡班因敬服关羽的气概,故将关羽放走。胡班在《三国演义》诸多版本中命运不同。嘉靖本《三国演义》里,胡班被王植家人杀死。而如今通行的清代毛宗岗版《三国演义》中,胡班未死,后至荆州投奔关公,随后入蜀。张飞遇害之时,有部将吴班奏知刘备消息,书中说他“向自荆州来见先主,先主用为牙门将,使佐张飞守阆中”。毛宗岗批注说:“胡班古本作吴班,今从之”。实际上此吴班应是胡班。吴班史有其人,官至骠骑将军,活跃于北伐战场,族妹吴氏是刘备皇后。

周仓、貂蝉并非小说原创

《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论名气当推貂蝉与周仓,但其名并非罗贯中原创。

《三国志》《后汉书》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引的魏晋间典籍,均没有周仓其人。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周仓是在孔明五出祁山时才出现的,善用木牛流马。目前周仓作为关公随从的说法,首见于元末鲁贞《武安王庙记》,有“兰佩下兮桂旗扬,乘赤兔兮从周仓”之语。至明抄本元杂剧《关大王单刀会》,周仓已明确了作为关公“刀架”的地位。

周仓的出现不早于元末明初,随着关公封号的追封,和《三国演义》影响越来越大,周仓也逐渐有了官方封赐。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被封为“威灵惠勇公”。在关帝庙中,几乎都有周仓捧刀形象,后来逐渐衍生出周仓信仰,人们更单独为其建庙供奉。

貂蝉,本指古时官员的一种帽饰。如《三国志·韦曜传》载:“貂蝉内侍,承合天问。”《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其人,于史无证。《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故事,源头同样来自宋元平话和杂剧,貂蝉早已是吕布之妻,只是因乱失散,成了在司徒王允家焚香默祷的思妇。《三国志平话》中,王允问其何故烧香,貂蝉回答说:“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元杂剧中,还给了貂蝉一个本名,叫任红昌。

至于貂蝉的历史原型,史书只见一句。据《后汉书·吕布传》“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此处的“傅婢”,疑为“侍婢”之误。

乌桓触、杨大将是何人?

《三国演义》虚构之人物,作者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

认字之误。蜀汉建宁太守霍戈,应是霍弋;蜀汉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yōng),应是上官雝;蜀国征吴的将领傅彤,应是傅肜(róng);杀害张飞的范疆,应该是范彊(强);东吴左将军孙翼,应是孙异;参与夷陵之战的淳于丹,应是鲜于丹。韩馥的别驾关纯,应是闵纯;“江夏八俊”之一的渤海范康,其实叫苑康;李傕的侄子李别,应是李利;劝曹操称王的卫凯,应是卫觊;庞义应该是庞羲。

句读之误。《三国演义》中的李意,是成都青城山的隐者,三百余岁,能卜吉凶。夷陵之战前,刘备曾向其人询问吉凶。李意本是李意其。《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葛洪《神仙传》载:“仙人李意其,蜀人也。传世见之,云是汉文帝时人。先主欲伐吴,遣人迎意其……”

背袁降曹的幽州刺史乌桓触。《三国志》载:“(袁)尚、(袁)熙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桓。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乌桓触”就是“焦触”。《三国演义》中,焦触屡次出场,在长坂坡围攻过赵云,在赤壁之战被韩当刺死。

《三国演义》中袁术手下有长史杨大将。《三国志》载:“(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孙)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杨大将就是长史杨弘。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任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范成其实是地名“范城”之误,《三国志》载:“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城),董昭为洛阳令。”

胡赤儿遇上胡车儿

还有词义之误。《吴书·三嗣主传》载,东吴孙休从居住地虎林进京,“十月戊寅,行至曲阿,有老公干休叩头曰:事久变生,天下喁喁,愿陛下速行。休善之,是日进及布塞亭。”“老公干休”意思是名为“休”的老公干。在《三国演义》中却写道:“行至曲阿,有一老人,自称姓干名休,叩头言曰‘事久必变,愿殿下速行。’休谢之。”

《三国演义》中,张绣手下有偏将胡车儿,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算是一个异人,张绣叛曹,胡车儿受命盗走典韦双戟。胡车儿本并不是人名,而是“攴胡赤儿”的音译,指少数民族护卫,亦写作胡赤儿、攴胡赤儿等等。张绣本属董卓的凉州集团,凉州军队中有相当比例的胡人雇佣兵。小说中董卓女婿牛辅被心腹部下胡赤儿所杀,人头献给了吕布。据《三国志·董卓传》:“(牛)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其实胡赤儿和胡车儿都是一回事。

罗贯中写徐庶化名单福,据《魏略》:“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裴松之注说,徐庶原名福。“单(Dān)家子”,指出身寒门,而非出身于单(Shàn)姓人家。

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手下将领的名字均是虚构。《事林广记》载,元代云南有“忙牙甸”“木麓甸”“奚泥伽”“带来”等地名,忙牙长、木鹿大王、奚泥伽、带来洞主之名源出于此,指这些地方的长官。明代时“峒”已被俗写作“洞”。“峒”(dònɡ)本是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泛称。

《三国演义》有名有姓的虚构人物,即便出于错漏,史料上有迹可循,并非空降。

曹操屯田种什么?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三国演义》的一个问题——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

《三国演义》说尊刘贬曹,但黑刘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小说虚构了一份刘备的族谱,刘备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一口咬定刘备是刘协的叔叔,而又说汉献帝是汉景帝的十三世孙,族谱辈分全都对不上。“刘皇叔”一说,最早出自《三国志平话》。刘备自称“本祖十六代孙,中山靖王之后,先君汉灵帝,因十常侍弄权,落于百姓之家。”刘协由此加封刘备为豫州牧左将军汉皇叔。

为了表现刘备深得民心,《三国演义》虚构了猎户刘安的故事。刘安为招待刘备,竟将自己妻子杀死,割臂上肉款待刘备,凭空给刘备招黑。

文艺作品允许虚构,不是十分实就是好作品。电影《三国的星空》票房遇冷,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协天子以令诸侯”。电影虽以还原《三国志》史实为宣传,但也难以避免虚构。比如那条名叫“麦子”的狗,曹操成了开局一条狗的麦田守望者。就历史而论,曹操屯田,种的什么?据《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一书,汉末曹操下令屯田许下,一岁即得谷百万斛,实际上主要是水稻;后来邓艾在淮、颍之间开垦了更大规模的屯田,并曾建议“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以利于灌溉下游的屯区。曹操诗文不见“麦”,却有“稻”:“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