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萧县的郭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通自称“快手客服”的电话,会让他辛苦攒下的14万积蓄化为乌有。这些钱原本是他准备在家乡盖房、娶妻的全部希望,如今却因一次轻信彻底破灭。2025年10月9日,郭先生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准确报出他的姓名,称其误触快手直播会员功能,
安徽萧县的郭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通自称“快手客服”的电话,会让他辛苦攒下的14万积蓄化为乌有。这些钱原本是他准备在家乡盖房、娶妻的全部希望,如今却因一次轻信彻底破灭。2025年10月9日,郭先生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准确报出他的姓名,称其误触快手直播会员功能,每月将自动扣费2000元,需立即下载指定APP关闭服务。
郭先生按照指示操作后,手机随即陷入黑屏状态,期间仅短暂亮屏要求输入密码、指纹及人脸识别,对方还解释称“银联系统正在对接”,让他耐心等待。可当手机终于恢复正常时,郭先生却被一连串的短信提醒吓懵——银行卡里的钱已被分17笔转走13.8万元,更让他崩溃的是,所有通话记录和转账信息都被悄悄删除了。“这是我起早贪黑跑运输攒了三年的钱,现在连建房子的地基都买不起了。”他拿着手机蹲在派出所门口,声音里满是绝望。
其实,郭先生遭遇的并非个例。据通渭公安、咸宁检察通报的案例显示,2025年8月以来,多地已接连发生多起类似诈骗事件。咸宁的甲先生在家玩快手时,被一名自称“快手客服”的网友添加好友,对方说他的会员即将到期,每月会自动扣费800元,询问是否需要关闭。
由于甲先生不懂操作,便让对方帮忙,结果按照指示下载“服务管家”APP并输入银行卡密码后,手机被远程操控多次转账,最终被骗9.7万余元;同一时期,咸宁的乙先生在地里干活时,也接到了“快手客服”的语音电话,对方称其会员当晚到期,一年要扣费8万元,同样以帮忙关闭为由,诱导他在浏览器下载“易监管APP”,后续在要求输入密码和人脸识别后,乙先生的微信钱包、手机银行被多次转账,共计损失6.8万余元。
这些案例背后,诈骗分子的套路如出一辙: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信息,再冒充平台客服制造扣费恐慌,接着用远程控制软件窃取密码、生物识别等敏感信息,最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散转移资金,有些受害者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网络贷款,资产被彻底掏空。
针对这类频发的诈骗事件,快手安全中心早已在2025年8月26日发布官方声明,明确表示“快手客服不会通过电话要求用户下载第三方软件,更不会索取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并提醒用户若遇可疑情况,务必通过快手APP内的“客服中心”或官方热线核实,切勿轻信陌生来电。
警方也进一步给出紧急应对建议,强调一旦发现手机异常黑屏或自动操作,要立即切断网络——包括拔出手机卡、关闭Wi-Fi,阻止诈骗分子继续操控;随后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提供骗子的账号、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争取止付挽损;同时还要尽快联系银行挂失银行卡或冻结账户,避免损失扩大,“黄金止损时间通常只有10分钟,晚一秒就多一分风险”。
1.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后,不要直接相信,一定要挂断后通过平台官方APP、官网公示电话或社交媒体账号重新联系客服核实身份,这是避免被骗的关键一步;
2.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动态验证码是保护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索要,都绝对不能透露;
3.正规平台绝不会要求用户开启屏幕共享、下载不明APK文件或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一旦遇到这类异常操作请求,就要警惕是诈骗;
随着此类诈骗案件的增多,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留言说“我妈上个月也接到过类似电话,幸亏我及时发现阻止了”,还有人呼吁要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反诈教育,“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骗子专挑留守老人下手,建议社区多组织上门宣讲活动”。
据统计,2025年以来,我国因冒充客服类诈骗导致的损失同比上升42%,其中45岁以上群体占受害者总数的67%。对此,专家也建议,子女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手机使用情况,定期帮他们检查手机应用权限,关闭非必要的屏幕共享和远程控制功能,从细节上帮家人筑牢反诈防线。
本文内容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不代表作者和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信息来源均来自权威媒体:潇湘晨报、通渭公安、咸宁检察、快手安全中心
参考信源:
2025年10月9日《“感觉天塌了”!安徽男子接了一通电话后,卡里的14万竟然消失了》(潇湘晨报·晨视频)
2025年8月26日《快手安全中心官方声明》(快手安全中心)
2025年8月《咸宁电信诈骗典型案例通报》(咸宁检察)
2025年10月《安徽男子14万积蓄被骗案件警情通报》(通渭公安)
来源:生活调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