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假期,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内客流如织。铜鼓包上,云海在晨光中翻涌成浪;云中湖畔,游客围坐共享山间美食;科普馆内,孩子们对着动植物标本凝神倾听……这座横亘鄂南的名山,正以交通为脉、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将“清凉山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
国庆、中秋假期,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内客流如织。铜鼓包上,云海在晨光中翻涌成浪;云中湖畔,游客围坐共享山间美食;科普馆内,孩子们对着动植物标本凝神倾听……这座横亘鄂南的名山,正以交通为脉、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将“清凉山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九宫山依托夏日21℃均温的生态禀赋与千年人文积淀,通过21亿元提档升级工程,书写着生态富民的新篇章。
交通畅联,打通“快旅慢游”动脉
“以前盘山公路要走1个多小时,现在中线公路升级后,20分钟就能从坳坪到石龙沟!”武汉游客陈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交通升级的实效。今年6月咸九高速的全线贯通,将九宫山正式纳入“武汉都市圈2小时黄金旅游圈”,通车月余游客量便同比飙升40%,留宿率突破50%。
交通红利持续释放。19.5公里的中线旅游公路完成柏油路面铺设,将铜鼓包云海、石龙峡飞瀑等核心景点串成“流动画廊”,车程较此前缩短40%。配套升级同步推进,智能化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20个重点项目加速落地,1至9月景区接待游客12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 %和16.2 %。“高速通了,游客多了,我家民宿旺季天天满房。”九宫山山脚的中港村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生态焕新,打造四季旅游图景
“石头真的会说话!”在九宫山自然科普馆,武汉学生徐梓桓盯着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惊叹。这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以750余件标本构建起十四亿年地质变迁的立体课堂,自6月夏令营开营以来已接待外地数百名研学学生。
生态资源正转化为特色产品。投资500万元升级的银河谷漂流区,新增全景玻璃滑道与5段激情跌水,日均接待量暴涨200%;全省首创的“冰雾长廊”中,激光投射的《山海经》异兽在25℃清凉雾气中流转,成为网红打卡点。水环境整治工程让亲水生态成为新名片,“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四季格局逐步成型,预计今年游客总量将突破200万人次。
文化赋能,激活非遗内生动力
“咚锵!咚锵!”云中湖畔,通山采茶戏的唱腔与游客的喝彩声交织。作为“非遗进景区”活动的重头戏,木雕技艺展示、包坨制作体验等十余项非遗项目在此亮相,传承人现场指导游客雕琢木刻、轧制剪纸,互动区排起长队。
文化活动点燃消费热情。避暑季推出的“云中湖千人宴”,近千名游客围坐湖畔品尝“九宫九宝”,带动周边农特产品热销;短视频摄影大赛吸引216件作品参赛,通过线上传播让“九宫清凉”品牌走向全国。从非遗长廊到星空音乐节,从民俗闯关到美食盛宴,文化内涵让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2天,景区美誉度持续攀升。
这个“双节”假期,九宫山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九宫山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以交通破局、生态筑基、文化赋能,让好风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通讯员 张凯)
来源:咸宁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