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强峰:一套寻找了近20年才收齐的书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01:11 2

摘要:由李伦新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从07年8月出版第一种到10年5月最后一种,分6辑出齐共33种,是上海较早集中编写出版的反映海派文化各方面历史现状成果的集大成者,有纪实性,有学术性,生动充实。丛书作者既有著名海派作家如程乃珊马尚龙沈嘉禄,也有

由李伦新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从07年8月出版第一种到10年5月最后一种,分6辑出齐共33种,是上海较早集中编写出版的反映海派文化各方面历史现状成果的集大成者,有纪实性,有学术性,生动充实。丛书作者既有著名海派作家如程乃珊马尚龙沈嘉禄,也有海上各行业的翘楚及领军人物如吴少华王汝刚,海上著名学者邓伟志仲富兰等。时至今日已有个别优秀的作者离开了我们如沈寂程乃珊等,他们的作品和手泽成为可贵的文化记忆。

《丛书》全套书影

2007年此丛书甫一出版,我就注意到这套既普通又别具特色的书籍。印象中出版社每一辑出版都组织了签售活动,那些年我因为工作忙碌,无法每次参加。但丛书的海派风采以及此丛书作者的海派文化、行业代表性,使我从一开始就产生了集齐此丛书作者手泽本的心思,并陆陆续续收集多种。有作者签赠我的,但大部分是从旧书店书摊寻找来的作者签名签赠本,书上均留有作者的手迹。每次有机会到书市书店书摊,我都会聚神寻寻觅觅,也在网上寻找,10种,20多种,近30种,至到最后几种,因为各种原因踪迹越来越难觅。这一寻就寻了近20年。

《丛书》全套书影

在收集的过程中,我翻读了其中的一些作品,有几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由吴少华顾惠康合著的《海派收藏》。

海派收藏姓海,在收藏天地里独树一帜。吴少华作为亲力亲为的过来人,对海派收藏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书中他首先从海派收藏的渊源谈起,从何而来,有何特征,叙述了海派收藏的历史,以及成为海派收藏的原由。书中又重点介绍了具有海派收藏特征的各大古玩市场,与书面表述相印证。在书的第三部分以收藏家个体为对象,介绍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派收藏家,比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钱币大师马定祥,火花收藏家周伯钦,船模收藏家徐滨杰,老彩票收藏家蔡伯昌等,这个以个性收藏家组成的群体,其收藏的对象,都是颇具海派特点的器物,比如钟表、钱币、烟标、船模、火花等等,与上海根植既有传统本土文化又从开埠后经贸化、金融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相附相承。除了人物群体,书中还以实物介绍了海派收藏中独具一格的藏品,人弃我藏,标新立异,丰富多彩,夺人耳目。正是这样的群体这样的藏品所构成,海派收藏才得以独特的色彩独特的姿态而傲立在收藏大家族中。

《海派收藏》书影

作者之一吴少华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市级收臧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的创始人,历时30多年不仅亲陷收藏一线,更在记录、介绍和传播海派收藏文化上作出了一己的贡献。他不仅身体力行著书立说,更推动收藏阅读,鼓励协会会员对各自的収藏进行研究并论述。上海市收藏协会集体个人在历年尤其是近几年所出版的各类收藏著作已蔚为可观。如果说创会前期他致力于壮大派海収藏队伍的宽度,那么当下已退居二线的他正在推动这支队伍向学识深度或学术厚度冲击。这两个维度的增长是海派收藏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丛书》部分手泽图

第二本书是沈寂先生所著的《上海电影》。这是一部以影片类型分类撰写的,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上海电影史。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生于上海,长于写作。复旦大学肄业后曾长期在香港、上海电影公司任编辑、编剧,曾创作编写了《夜半歌声》《中秋月》《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神鬼人》等电影剧本。他长年活跃在上海电影界,是上海电影的活字典。 除了参与电影创作,还以电影演员为原型写作了《一代影星阮玲玉》《老上海电影明星》《话说电影》等与上海电影相关的著作。同时,他活跃在上海文艺圈,与当年海派文坛的柯灵、张爱玲、徐等熟识,对老上海的人与事如数家珍,他创作的《上海“大享”》、《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三部曲曾风靡上海,赢得巨大的声誉。

看看沈寂先生自已的叙述:50年代进入电影界,“认识了几乎所有的20到40年代的电影艺术家(有的本人已故,有后辈亲朋)。我曾与他们合作、同事、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了解了这些电影人非凡、传奇的遭遇以及种种事迹。“我也曾看过这许多电影艺术家们编、导、演的新片,也听到他们讲起我没看到过的影片”。“从上海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开始,到1949为止,共拍摄了1800余部电影”。“我多少年来常常记得这些已经消失的影片,也时时回忆和回想已故艺术家们的谈话和倾诉,总想多撰写些文章作为纪念。这成为我的心事"。

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与沈寂先生有过书信往来,向他请教。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仍记得他在讲解后,热情地邀请我到家中面谈,并附了家庭地址。我还记得也是在90年代初,我当年的邻居作家吴承惠(笔名秦绿枝)先生曾经说起过:沈寂先生多次催促他要多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要多写,多留下一些当年的痕迹,再不写就来不及了”。可见沈寂先生对书写老上海,尤其是老上海的电影是抱有巨大的热情和责任心。由这样一位热衷上海电影,熟悉上海电影,一心多留下老上海足迹的本土老作家,来书写这一本《上海电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丛书》书目图

第三本是程乃珊的《上海先生》。程乃珊写了《蓝屋》《穷街》《上海探戈》等著作,成为当年首屈一指的海派作家,在上海读者中深受喜爱。

程乃珊说:先生,是指斯文体面,有修养有造诣的知识男性。换句话说上海先生就是体面有修养的上海男人。

《上海先生》从十数位20世纪30年代上海男人的个体故事来表现上海男性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他们的日常行为,外表打扮。生活中追求正派讲信誉所表现出的“绅士风度”,对待爱情家庭的纯真观念;在工作上,对事业的求真务实和责任心,公私分明。他们的职业有银行家、金融家、医生、大学教师、留学归来的企业总工程师、也有久居上海40多年的英国爵士,甚至有汇中饭店

程乃珊认为:上海先生又不等同于上海男人,他是上海男人中斯文俊朗又有西方文化因子的那一部分。而上海男人只是笼统的性别标志。

尽管在这里只是写了上海男人中的一部分人,但其海派特征更明显。

写上海男人的作者很多,但从女性眼中看到的男人似乎更能表现男人这个群体。女作者写男人的也不少,记得有个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啊,上海男人》,她着眼当代上海男人,虽然她从域外的视角观察上海男人,但更明显是从男权的视角切入,带有较多意识形态的观点。

相比较而言,仅管只描述了上世纪的男人群体,但本土女作家程乃珊笔下的上海男人还是更立体更实在,更能获得上海男人的认同。

我曾在不同的场景看到过参加活动的程乃珊先生,优雅知性,开朗热情,见识广博,十足的上海知识女性,上海人称“戛女人”。她对上海这座城市和市民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充沛的感情。后来她迁居香港,又从双城的角度剖析两座城市的异同,更深切地理解和表达上海,是上海不可多得的维护者宣传者,可惜英年早逝。

《丛书》部分书影

以上三本书只是丛书中的小部分,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他著作作者中的邓伟志、王汝刚、马尚龙等都是写作上海的行家里手,是上海滩上某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可以想见这套丛书的丰富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全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对象不同,群体不同,表现的手法也各有千秋。但共同点是反映上海这个城市的某一个横切面,并进而汇聚成方方面面,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上海。

到4年前我已收齐了32种,似乎成事在望。但就是最后一种,4年多的时间里了无踪影。

《上海“海归”》书影

这是旅美医学博士施雨作著的《上海“海归”》,反映沪上海归一族的生活工作状况。施雨本身也是海归人,旅居美国20年。后虽定居国内却常年飞行于中美两地,她阅历丰富,工作多次变换行业,较少参加公开活动,因此她的手泽本难以找到。

但是,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我在旧书网上搜寻,这是我无数次搜索中普通的一次,但这次我却如愿以偿,真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当这本《上海“海归”》到达我的手上时,已距我寻找这套丛书开始整整十八年了。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