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上午,全市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市政协主席孟庆斌,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
青岛的城市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0月14日上午,全市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梅建华,市政协主席孟庆斌,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
此次会议的召开,既是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又对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进行了全面部署。
青岛历史城区鸟瞰图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上——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
中央和省市城市工作会议都释放一个信号,盘活利用好闲置存量资源,让一样的城市空间产生不一样的价值,成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日,山东省明确,将在济南、青岛率先开展城市存量空间现状评估,把城区开发保护、更新改造的家底、资源摸清楚,并进一步健全规划“定期体检、五年评估”制度。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青岛正通过功能提升、空间优化、设施升级,唤醒部分“沉睡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01
“二次创业”再出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推进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增强城市发展动能的关键选择。
对各大城市来讲,这无疑是一场“二次创业”:是城市存量空间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配置过程,是经济的再出发。
存量的盘活,需要系统谋划、通盘考虑。
上图:市南区澳门路以北、东海西路与福州南路交叉口的闲置地块,建设成一处地上公园绿地和地下停车场,满足周边居民需求。
近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并审议通过了《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明确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去年批复通过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来看,青岛未来将注重功能混合利用,从低效用地中挖潜城市增量空间——
支持城市中心地区、枢纽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的商业、办公、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复合利用;
适应新型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用地由单一的制造向制造与研发、设计、创意、办公、商业等融合发展……
在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曾有一片低效用地片区,173处民房与6家中小企业杂处其中,由于产业发展受限,让该片区的发展一度陷入窘境。
结合村庄搬迁安置,青岛通过采取土地收回再转让、项目嫁接再开发、招商再利用等运作模式,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
如今,这里已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作为潍柴动力全力打造的“灯塔工厂”及全球智造中心,有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成为青岛低效土地“腾笼换鸟”的生动实践。
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
作为全国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近年来,青岛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在低效片区内聚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王台老工业区、株洲路两侧区域、崂山区张村河两岸区等多个重点低效片区的“腾笼换鸟”,片区高质量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在今天召开的市城市工作会上,相关部门为下一步如何引领城市内涵式发展“划出重点”: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快落实“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提升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和城镇化质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2
“老家底”盘出新动能
优质存量资产是沉淀的财富、隐藏的资源。低效用地、闲置楼宇、老旧厂房等各类“老家底”,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富矿”。
要把“老家底”盘出新动能,相当程度上要通过城市更新来实现。
青岛作为全国知名工商业城市,工业基因已延续百余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部分老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工业老厂区渐渐闲置。
这些闲置的老厂区占地广,大多处在城市的“黄金区位”,但囿于开发成本高、受益周期长、房屋产权复杂、土地变性难等原因,且缺乏政策文件支撑,按照现行标准,很多更新项目都难以推进,需要多部门协同、多角度支持,为项目打通难点、阻点。
今年以来,小麦岛周边停车场及部分地道陆续启用,进一步盘活了该片区的空间资源。
近年来,青岛通过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活水”提供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
《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了中心城区内、重点区域内以及市域范围内的老旧厂区的更新策略和方向,助力青岛老旧厂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不少沉睡多年的青岛老旧厂区迎来新生,从闲置资源中发掘出经济“新势力”:
市南区延安三路109号,原海珊制衣厂沉寂多年的厂房、食堂、仓库被改造成办公室、咖啡厅和便利店,摇身一变成为健康产业园;
市北区哈尔滨路46号,原东方衬衫厂以“东方文创园”的新面貌正式开园纳客;
原孚德鞋厂、第五针织厂等几十处老旧厂区资源也在逐步释放。
这些沉淀在角落的城市空间通过更新盘活,开始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融入城市发展轨迹。
张村河片区蝶变焕新,“城中村”变身“景中城”。
未来,青岛将常态化推进城市更新,谋深做实项目储备,着力健全“体检+更新”协同机制,完善“片区+项目”实施模式,汇聚“市场+公众”参与合力,推动既有建筑改造、老旧街区更新等重点任务落实见效。
03
“方寸之地”惠民生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过去几年,青岛一直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把城市闲置空间更新为口袋公园、街区景观、停车泊位、运动场地等,让民生痛点变成“民生亮点”,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据统计,近10年来青岛充分挖掘闲置土地、边角空地,新建16.6万个公共停车泊位;2235个老旧小区、381个城中村蝶变焕新,96万户居民幸福升级;全市646个口袋公园让“方寸之地”秒变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橙岛时尚体育公园利用桥下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空间。
青岛还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微更新”行动,全面摸排建成区内拆违腾退空间、城市边角地块、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低效地块,国有企业长期闲置房屋和土地,以及未充分利用的老旧街区,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满足市民对身边“小美好”的需求。
没有真正的“无用空间”,只有尚未被发现的价值潜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各大城市仍有很多高价值的存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然而,盘活存量并非易事,这项工作错综复杂,涉及体制机制、资金利用、开发成本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只有通盘布局谋划,摸清“存量家底”,完善政策体系,顺应市场需求和业态需要,方能唤醒更多“沉睡资源”,让存量真正“活起来”。
“新”中挖潜力,“活”中出动力,在更多维度上求新、在更大范围内挖潜,探索多元盘活路径,存量“宝库”会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青报观象山 记者|王冰洁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