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京东微博那则消息时,我差点以为看错了:京东要造车了,还拉上了广汽和宁德时代,10月底就能试驾,双11前正式发布。这可不是玩票——要知道刘强东在汽车圈布局了整整十年,这次动手,分明是憋了个大招。更让人好奇的是,京东这步棋一落,淘宝和拼多多会坐得住吗?
刚刷到京东微博那则消息时,我差点以为看错了:京东要造车了,还拉上了广汽和宁德时代,10月底就能试驾,双11前正式发布。这可不是玩票——要知道刘强东在汽车圈布局了整整十年,这次动手,分明是憋了个大招。更让人好奇的是,京东这步棋一落,淘宝和拼多多会坐得住吗?
先搞懂:刘强东这十年,根本没闲着千万别觉得京东造车是跟风小米、百度。咱翻翻老黄历就知道,刘强东对汽车的执念早有苗头。2015年李斌找他投资蔚来,俩人聊了15分钟,刘强东10秒就拍板说“yes”,章泽天当时还在朋友圈晒过这事儿。那时候外界以为就是次财务投资,现在看,这分明是京东造车的“种子轮”。之后的操作更能说明问题: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把“京车会”升级成“京东养车”,现在全国有1700家门店、4万家合作网点。到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直接喊出要做车主“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服务。就连今年5月,京东还悄悄注册了“Joyrobotaxi”商标,摆明了要搞自动驾驶。
这次联合广汽和宁德时代,更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玩到了极致:广汽负责造车身,毕竟有成熟的工厂和技术;宁德时代给电池,还是能5分钟换电的那种硬核技术;京东呢?不碰制造,专搞自己最擅长的——靠2000万车主的大数据抓需求,再用自家渠道卖车,甚至要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搜狐网都披露了,京东明确说“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这算盘打得也太精了。刘强东的真实算盘:造车是为了“反哺”京东基本盘有人说刘强东是想在新能源市场分杯羹,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京东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造硬件,而是物流和供应链,造车根本是为了把这个优势焊得更牢。
首先是降本增效的“刚需”。京东物流每年要养多少货车、雇多少司机?之前他们自研的无人轻卡已经能省60%的成本,效率还能提40%。现在造乘用车,不光能把自动驾驶技术从物流场景复用过来,未来说不定还能搞“移动快递站”,连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都能压下来。刘强东自己都说了,造车是为了“推动物流建设,增强电商核心竞争力”,这话可比“进军新能源”实在多了。其次是抓牢下一代流量入口。现在的汽车早不是代步工具了,而是跟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特斯拉单车净利润超10万,靠的就是后续服务变现。京东手里有3亿活跃用户,要是新车能联动京东家电、智能家居,搞个“车家互联”,相当于多了个超级流量入口。以后你在车里就能下单买菜、预约家电维修,这不就是把京东的服务嵌进了用户的出行场景里?最关键的是避开红海陷阱。乘用车市场现在卷得头破血流,特斯拉降价、比亚迪冲量,新势力死了一批又一批。刘强东偏不往里挤,早期搞物流无人车,现在搞“国民好车”,瞄准5-20万的下沉市场,还带换电技术解决续航焦虑。这种差异化打法,比硬刚聪明多了。灵魂拷问:淘宝、拼多多真敢下场吗?京东一动,全网都在猜淘宝和拼多多会不会跟。但说实话,这两家的处境,跟京东差远了。先看淘宝。阿里其实早有动作,之前赋能智己汽车,阿里云还搞过自动驾驶技术。但问题是,淘宝的核心是平台生态,太复杂了——连个直通车都能分出十几种玩法,商家都嫌麻烦。造车需要的是精准聚焦,阿里现在又是即时零售又是云计算,精力太分散。而且淘宝没有京东那样的自营物流和养车门店,真要造车,服务闭环根本搭不起来。大概率还是会走“技术赋能”的老路,不会亲自下场。再看拼多多。它的优势是低价和下沉市场,之前搞过低价卖车、跟车企搞定制款,确实赚了波眼球。但造车不是卖9块9包邮的耳机,广汽的工厂、宁德时代的电池,哪样不要真金白银?拼多多那套“低价高配”的玩法,放到汽车上很容易变成“减配降质”,抖音上都有人吐槽“车圈拼多多”不靠谱。更重要的是,拼多多没有京东十年积累的汽车行业资源,真要跨界,纯属从零开始,风险太大。说白了,京东造车是“顺势而为”——有十年布局打底,有物流场景托底,还有广汽、宁德时代补短板。而淘宝、拼多多缺的恰恰是这种“积累”,硬跟风只会摔得很惨。最后聊句实在的刘强东这步棋,表面看是造车,实则是给京东的物流、零售、服务生态画了个更大的圈。11月9日新车发布那天,咱们最该看的不是车长啥样,而是京东能不能真的把“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落地,能不能把换电网络铺到县城里。至于淘宝和拼多多,短期内大概率会观望。毕竟比起造车这种重投入,淘宝更可能升级汽车后市场服务,拼多多或许会搞一波新车低价补贴,但真要拉队伍造自己的车?悬。你觉得京东这车能成吗?要是卖5万起售,你会去试驾吗?淘宝拼多多到底该不该跟?评论区聊聊~
来源:商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