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大跌别懵!真正原因和2025机会风险,医药圈的人都琢磨这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20:39 1

摘要:昨天去小区门口的便民药房买维生素B,店主李姐正对着手机皱眉,手指在屏幕上反复划着K线图。“你快帮我看看,这创新药咋这么坑人?”她把手机递过来,10月14号创新药指数那根向下的绿柱格外显眼,“-2.31%”的跌幅下,好几只她持有的龙头股全飘绿,“我上个月听病友群

昨天去小区门口的便民药房买维生素B,店主李姐正对着手机皱眉,手指在屏幕上反复划着K线图。“你快帮我看看,这创新药咋这么坑人?”她把手机递过来,10月14号创新药指数那根向下的绿柱格外显眼,“-2.31%”的跌幅下,好几只她持有的龙头股全飘绿,“我上个月听病友群说医药基金稳,投了一万五,才十几天就亏了快一千。现在来买药的大叔大妈,个个问我要不要割,我一个卖药的哪懂这些啊!”

不光李姐犯愁,我认识的医药临床协调员小周也跟我吐槽:最近跑医院对接临床试验,不管是内科医生还是研发负责人,聊两句就会扯到这波行情、从10月9号到14号,才4个交易日,创新药板块就跌了近5%。可就在上个月,还有券商分析师来他们医院做调研,拍着桌子说“2025年是创新药的黄金布局年”。一边是政策利好天天冒头,一边是股价天天往下掉,这波大跌到底咋回事?2025年想碰创新药,到底是能抓着机会还是会踩坑?今天咱就用真数据、真行业逻辑聊透,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空话。

一、先搞懂:创新药大跌不是“凉了”,这三个实在原因才是关键

很多人一看见绿盘就喊“行业要完”,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结合最近的交易数据和医药圈的真实动态,这波回调就是短期几个因素凑一块儿了,跟行业基本面没啥关系,主要是这三个原因在起作用:

第一个原因:前期涨太多,有人想“把利润揣兜里”

咱先看组实打实的数据:2025年年初到9月底,创新药指数累计涨了32%,不少龙头企业股价直接翻倍。就拿那家主攻ADC(抗体偶联药物)的公司来说,上半年因为跟海外药企签了笔授权协议,股价从28块一路冲到65块,翻了一倍还多。

涨这么多,肯定有人想“落袋为安”毕竟股市里“浮盈不是真赚钱,拿到手里才踏实”,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都懂这个理儿,太正常了。10月14号那天,创新药板块成交量直接冲到820亿元,比前一天多了150亿,这明摆着是前期赚了钱的资金在兑现收益,不是没人看好这个赛道了。就像菜市场里的应季菜,旺季时价涨得高,总会有人趁机卖一波,跌下来又有人买,市场本来就是这样的规律,真不是啥风险信号。

第二个原因:三季报要出了,资金不敢“瞎赌业绩”

创新药企业的业绩跟普通行业不一样,新药卖得好不好、临床实验顺不顺利,直接决定公司赚不赚钱。现在正好是三季报披露的关键期(A股明确要求10月31号前必须披露完),不少资金怕手里的公司业绩没达到预期,就先撤出来等结果,不想冒“踩雷”的风险。

小周就跟我说:“前几天跟一家私募的医药基金经理吃饭,他说现在不敢随便加仓,万一某款新药的销售数据不及预期,股价可能跌得更狠。不如等三季报出来,看清楚真实业绩再动手,这在医药投资圈都是常规操作。”所以这段时间,不少资金选择“先观望”,才让板块短期有点承压下跌。

第三个原因:资金“换地方”了,从热门赛道往补涨领域挪

今年上半年,市场资金都盯着ADC、下一代免疫疗法这些热门赛道挤,导致相关股票的估值涨得有点虚高。最近市场风格悄悄变了,部分资金开始往之前涨得少、但政策明确支持的领域挪,比如中药创新、家用医疗器械。

10月14号的板块数据也能看出来:当天中药板块涨了1.8%,医疗器械板块涨了1.2%,而创新药因为部分资金被分流,才出现了下跌。但这种“换地方”只是暂时的,等市场情绪稳了,资金还是会回到有长期价值的赛道,毕竟创新药的核心逻辑没坏,只是短期被分流了而已。

二、看本质:2025年创新药“底气”还在,三个信号藏着真机会

短期跌点不可怕,关键得看行业长期行不行。从政策、产业数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2025年的创新药不仅没凉,反而到了“该发力的时候”,这三个信号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号一:政策“托底”力度空前,双支付体系帮新药“卖得动、卖得好”

之前大家总担心“新药定价高,普通患者用不起,企业赚不到钱”,现在这个顾虑可以彻底打消了。2025年是创新药支付政策落地的关键年,首个创新药商保目录已经正式推出,加上之前的医保谈判,形成了“医保+商保”的双支付体系、新药上市后,既能通过医保覆盖广大普通患者,又能通过商保触达有更高治疗需求的人群,销售渠道一下子就打开了。

就拿云顶新耀的耐赋康®来说,这款药是全球首个能针对性治疗IgA肾病的药物,2024年纳入医保后,2025年预计销售额能突破12-14亿元,行业里有分析师预测,这款药的销售峰值能达到50亿元。政策给创新药的商业化铺路,这才是行业最靠谱的“定心丸”。

信号二:创新药企业开始“赚钱造血”,从“烧钱研发”变“稳定盈利”

过去大家总觉得“创新药企业只烧钱不赚钱,全靠融资活下来”,但2025年这个情况彻底变了。经过十年的研发积累,国内创新药的成果开始密集兑现,头部企业已经能稳定赚钱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海外授权”(行业里叫License-out)越来越多,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出海的总金额超过660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金额还高,这数据够实在吧?

比如有家企业研发的pan-KRAS抑制剂,因为临床数据在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卖给海外医药巨头的授权费就收了12亿美元,后续还能拿到销售分成。这种“研发出成果、成果能变现”的模式,让创新药企业从“靠资本输血”变成“自己能造血”,基本面是真的变好了。

信号三:中国创新药“走出去”成常态,研发实力全球领先

现在的中国创新药,早就不是“跟在国外后面学”的阶段了,很多领域已经能和国际医药巨头“并排走”,甚至“走在前面”。2024年国内在研的新药管线有7400多个,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2025年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在研新药最多的国家。

而且咱们的研发成本有明显优势,同样一款新药,国内研发成本大概是美国的1/10,这得益于咱们有充足的医院资源做临床实验,还有大量的医药研发人才。像云顶新耀用AI+mRNA技术研发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经在国内启动了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另一款通用型疫苗EVM14还拿到了美国FDA的临床批准,正在全球推进。这种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能力,才是创新药长期发展的核心底气。

三、划重点:2025年机会在哪?风险咋防?这样操作不踩坑

聊完原因和机会,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2025年想布局创新药,该买啥?该防啥?”结合医药圈的实际情况,给大家总结三个能落地的建议,都是干货:

先看机会:两大方向值得重点盯

第一个是“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公司。这些企业有几十年的行业积累,有成熟的销售团队和渠道,之前布局的创新药现在陆续上市。比如三生制药、华东医药,既有传统业务能稳定赚现金流,又有创新药带来的增长空间,业绩韧性强,估值也不算高,适合长期拿着。

第二个是“能做海外市场的Biotech公司”。这类企业专注前沿研发,核心产品有能力进入欧美等海外市场。像云顶新耀这样的,不仅有耐赋康®这样能稳定赚钱的大单品,还有CAR-T、mRNA等前沿管线在全球推进,未来成长空间大。尤其是ADC、下一代免疫疗法这些赛道,只要有重磅产品临床成功,很可能迎来爆发。

再防风险:三个“雷区”要避开

首先要防“临床实验失败”。创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就算前期数据好,后期也可能出问题,这是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选公司别只看一款药,尽量挑管线丰富、有多个产品进入后期临床的,分散风险。

其次要防“新药卖不出去”。有些公司能研发出好药,但没有成熟的销售团队和渠道,也赚不到钱。选的时候要看公司有没有医药销售经验,产品是不是进了医保或商保,就像耐赋康®,因为快速进了医保才卖得好,这就是销售能力的重要性。

最后要防“追涨杀跌”。创新药板块波动本来就大,别因为短期涨了就跟风买,跌了就赶紧卖。最好用闲钱投资,分批布局,不把所有钱都投在一个地方,这样才稳。

最后给结论:大跌是机会,盯紧两个指标

回到开头的问题:现在创新药大跌,该割肉还是加仓?我的答案是:如果手里的公司有核心管线、能稳定赚钱,大跌反而是加仓的机会;如果是没业绩支撑的题材股,该卖就卖,别犹豫。

2025年创新药的大逻辑没变:政策支持、能研发出好药、还能赚钱,这三大支柱都在。短期回调只是“上涨路上的小波折”,就像2025年初那波回调,之后不还是涨了30%?

后面操作的时候,盯紧两个指标就行:一是三季报里的新药销售数据,能直接看出公司赚不赚钱;二是海外授权和临床进展的公告,这是板块的“催化剂”。只要这两个指标没问题,就不用慌。

当然了,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创新药虽然长期看好,但短期还是会波动。大家要根据自己能承受的风险来做决策,别盲目跟风。股票有风险,只做分享不做推荐

来源:暖阳中打太极的闲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