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备受关注的三明医改已推行多年,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的信息,该模式将在未来几年内将实现全国推广。对于医生群体而言,其复杂的改革逻辑尚需时间感受,但医改对收入的影响确实是无法回避的直接问题。
天上从来没有馅饼可掉,尽管“反内卷”的精神正在席卷各个行业,但“躺平”依然是影响收入的危险信号。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北新桥熊猫
备受关注的三明医改已推行多年,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的信息,该模式将在未来几年内将实现全国推广。对于医生群体而言,其复杂的改革逻辑尚需时间感受,但医改对收入的影响确实是无法回避的直接问题。
近日,中国卫生杂志发布题为《三明医改“调价”远期影响几何》的文章,以三明市156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分析三明市第11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进而讨论相关问题。
其中,事关医生年薪的内容已在医疗圈刷屏,引发全国医生广泛关注。
文中提到,从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3个维度出发,建议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年薪)应当是公立学校教师年薪的1.5倍、政府公务员年薪的2倍以上,由此体现医生培养成本、职业风险和社会尊严。
这并不是单纯的“口号建议”,文中还专门明确了具体解法。即如果同年同地同级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低于教师和公务员,需要从医院总收入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找原因。
如果因医院总收入不足,需要从地区人口、医疗事业规划、医院定位、床位数量、服务内容、服务成本和财政预算与医保支付等方面找原因,找到导致失衡的原因并加以改善,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医师公”的收入向来是热门话题,笔者试着基于三明医改背景分析上述收入划定的逻辑,以及对医疗行业的后续影响。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医生应不应该拿高薪?
如果医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显然是显而易见的,文章的观点也是医生的年薪应该高于医生和公务员,并明确了培养成本、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三大衡量维度。
目前,三明医改“541”薪酬分配制已在多地执行,原则上医(含医技)、护(含药)、管薪酬总额占比为5:4:1,这本身就是对上述三大维度的尊重,也在制度上为部分地区、医院“行政收入高于临床”的争议提出了回应。
再具体到临床层面来看,不同科室、不同分工的情况同样具有特殊性。在过去“药械养医”的时代,不同科室间的收入差甚至到了过于悬殊的地步,而这本质上也是不公平的。
北京此前发文,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向儿科、传染病、检验等学科以及紧缺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北京市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分享中更是明确提到,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平均水平的1.2倍。
简而言之,医生当然应该拿高薪,但谁应该高、高多少需要有合理的判断指标,从医生群体的反馈来看,均对“培养成本、工作强度、职业风险”三大维度的公平性表示认可。
第二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高薪是所有人乐见的结果,但钱从哪里来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随着药耗集采推进、医保监管趋严等改革,部分医生的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排斥、反对三明医改的情况多基于该原因。但所有人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那些收入本质上是灰色的,对医疗系统的损害近年也有目共睹。医生的确应该获得高薪,但应该是阳光、干净的。
近年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显著提速,多批国家立项指南已接连落地,医院、科室、医生的收入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全新改变。
《三明医改“调价”远期影响几何》一文中提到,2023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32.87%提升至46.07%,医疗服务、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的收入比例约为5:2:3,医药收入结构逐步优化,显示出价格调整对优化医药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三明市的具体做法是调高了手术治疗、诊查类、护理类以及临床治疗类项目价格,且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换言之,医院、医生更加回归“凭手艺赚钱”的职业初心,而不是依靠药耗提成牟利。当然,这是扩大收入来源的一个方面,但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
最后一个问题:对医疗行业有哪些影响?
“充分的物质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这句话已在历史实践中无数次证明。
只有让医生的技术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医学专业,为未来医疗体系储备力量,与此同时,相对统一且竞争力的薪酬标准,能够引导医疗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流动,缩小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促进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天上从来没有馅饼可掉,尽管“反内卷”的精神正在席卷各个行业,但“躺平”依然是影响收入的危险信号。
基于上文提到的三大衡量维度,各科室、各医生中间会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从财政安全的角度出发,未来绩效考核体系将更加细滑,将薪酬与工作量、技术难度、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德医风挂钩,避免“养懒人”。
综上,三明医改所推动的 “高薪+良性竞争” 模式,并非简单的“收入调整”,而是对医疗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从长远看,这种以“技术价值为核心”改革趋势,将重塑整个医疗行业的生态。
责编|Zelda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有时去治愈,常常被诘问:门诊遇到一位23岁的“家暴男”,我该不该去帮助他?
短期内,老人接连3次住院!医生疑惑不解时,其他患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一点号